东御街附西御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东御街附西御街
东御街和西御街是成都人很熟悉的街道,因为它不仅是市中心的繁华街区,而且在蜀都大道建成之前曾经是城内最主要的东西交通干道(从老东门到新西门)的一段,在人民南路广场建成之后又是人民南路广场两侧最重要的街道。成都市民最常去的盐市口、人民商场、百货大楼、人民南路、新华书店、人民公园都分布在这一线上,是西至东城根南街,横跨天府广场的重要大街。
在此以前已经介绍了好几条与御河有关的街道,东御街和西御街的街名中虽然也有一个“御”字,可是却与御河无关。
东御街和西御街的前身是明代蜀王府外墙(又称萧墙)南面的道路,由于蜀王府是传统的坐北朝南,南面是正式的出入通道,所以萧墙南面的道路就有“御街”之称。这条“御街”又以出入南大门的道路为准分为东西两段,这就是明代的东御街和西御街。明代的萧墙在明末被毁,清代没有恢复,但是东御街和西御街的位置与名称都保留了下来,成为两条与皇室无关的普通街道。两街之间原来是以贡院街为界,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以中间的人民南路为界。西御街过去曾经一度分为西御街和西御西街两段(以今天的小河街口为界),1981年地名普查时合并为一,就没有了西御西街。
20世纪30年代东御街与西御街街口 胡剑提供
正因为东御街与西御街就是明代蜀王府萧墙以南的街道,又是以出入蜀王府南大门的道路为准而分了东、西,所以它的位置对于了解老成都有一定的坐标作用。在它们之间的人民南路,正是明代蜀王府前的御道。1952年修建人民南路时,曾经在东御街的西头与西御街的东头地面下发现了明代蜀王府外的两座鼓吹亭,即东边的龙吟亭和西边的虎啸亭的石质基础。由此可知当年御道的宽度比今天人民南路的64米还要宽,可能有100米左右。
20世纪60年代的东御街 杨显峰提供
东御街在清代前期原本是以制作出售裱背“红货”(即民间逢年过节与操办喜事用于厅堂布置的联、幛、中堂等纸品和绣品)为主业,因为藏族同胞常在这里采购他们所需要的“红货”,而他们也喜爱采购日用的铜器,于是原来集中在东打铜街、西打铜街等街道的铜器制作与销售商店逐渐迁到东御街,以至发展成了一条铜器制作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以当街制作销售各种紫铜(又称红铜)日用铜器和乐器为特色,后来竟然超过了东打铜街与西打铜街的地位。由于各种紫铜制品(包括宗教用品与乐器)是藏族同胞最喜爱的用品之一,所以这里的藏族顾客不少。清人有《竹枝词》咏其事:“大小金川前后藏,每年冬进省城来。酥油卖了铜钱在,独买铙钲铜器回。”到了民国时期,当最初的铝制品(民间大多称为锑锅锑盆)传入成都之后,这里也曾经是加工销售铝制品的街道。
西御街在民国时期曾经是成都最早的无线电行业一条街,著名的无线电器材商店如“新中国”、“华美”、“宇宙”、“光新”、“永安”等都集中在这里。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新闻处成都办事处设于东御街的东头南侧,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了若干有益的工作。
西御街与它西边的祠堂街在民国时期是民主人士与革命人士经常联络的地方。原来的西御西街113号(今西御街与文翁路交口处的77号)的铺面是一个钢笔铺,后面是一处有花园楼阁的院落,这是我党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的二哥、老同盟会员、曾经在刘文辉部任参谋长的赵世双的住宅(赵世炎兄弟姐妹九人,他行八,上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兄弟姐妹中有七人参加了革命)。赵世炎的三姐、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川康特委委员兼成都市妇委书记的赵世兰在赵世双的掩护之下于1933年至1937年间曾经住在这里并开展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和川康特委的重要联络点与活动点,罗世文、车耀先、李一氓、邓颖超同志都曾在此召开过重要会议,林伯渠曾经在这里短期居住。赵世炎的岳母、著名的“革命母亲夏娘娘”在江苏监狱中双腿被折断,经周恩来营救出狱后,又被周恩来派专人送到这里休养。从1932年起,赵世炎的小妹、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妻子赵君陶经党中央安排,带着她年幼的儿子在这里生活了9年,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李鹏总理,当时的名字叫李远芃。
东御街与盐市口交会路口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民国时期的西御街西段有两家南北相对的茶社,即南边的安澜茶社和北边的德盛茶社,都是著名的曲艺书场,成都的老一辈曲艺艺人大多曾经在此献艺,安澜茶社在20世纪40年代更有过“扬琴窝子”的美誉,洪凤慈、张大章、叶南章等都曾长期在此演出。
今天的西御街东头是一幢叫作“城市之心”的高楼。就在这个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修建了新华书店大楼。在40年的时间中,这里一直是全市、全省最大的书店,将近两代成都人都曾经受惠于它。直到现在,这幢大楼中仍然还有很大的书店卖场。而在它的对面,即东御街的西头,则是建于同一年的成都市百货大楼,和它对面的新华书店相似,这个百货大楼也是40年间成都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它最初的名字就叫成都市第一百货商店)。一直到改革开放,四层高的新华书店和五层高的百货大楼(初建时是三层,1986年改建为五层),一直都是成都市最高最大的大楼之一,仅次于锦江宾馆和锦江大礼堂。也就是在百货大楼之中,于1986年配备了成都各大商场中最早的单冷空调,又于1988年配备了成都各大商场之中最早的自动扶梯。2008年秋天,百货大楼开始拆除,由成都百扬实业公司兴建一座高度为167米的新楼。
1960年,最早的成都电视台建成,就在当时的百货大楼顶上建立播出室与发射架,于“五一”开始试播。当时全市只有几十台黑白电视机,供党政军机关使用。播出的节目主要是新闻与文艺节目,也转播电影。1971年,成都电视台搬迁到东胜街,并全部移交给四川省电视台。今天位于高朋大道的成都电视台是改革开放之后在1986年重新建立的,并在当年的国庆节开始试播,当时的发射塔安装在四川省农科院的农业勘查设计院大楼顶上,1989年底又迁到蜀都大厦的顶楼上。
西御街路口的新华书店 20世纪60年代 陈德龙摄影
百货大楼 20世纪60年代 陈德龙摄影
20世纪90年代的新声剧场 杨显峰提供
新华书店西侧的新声剧场前身是1937年建成的中央大戏院,也放电影。1951年改名人民剧场,1955年改名新声剧场,长期是成都市京剧团的所在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唯一的长期专演京剧的“戏窝子”,筱月亭、王少泉、段丽君、张燕华、筱樊春楼、蒋叔岩、孙雁鹏等著名京剧演员的风采至今还留在包括笔者在内的戏迷的记忆中。当年在修建剧场时,曾经按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技艺在舞台之下埋着若干大瓮,用以增强其共鸣的“回声”效果,这在我国当代还在使用的剧场中是极为罕见的实物标本。新声剧场1979年拆除后重建为综合性演出场所,2008年再次全部拆除,在一环路西三段的抚琴西南路7号路重建。
成都京剧团演出现代京剧《杜鹃山》剧照 20世纪80年代 唐跃武摄影
1987年12月30日在西御街72号(原西顺河街街口)开业的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是新中国第一家典当行,经理是原华茂金属网公司的黄福玉。当时,海内外有6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这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新中国的红色当铺”。
清代到民国时期成都共有13所清真寺,时称“清真十三寺”。因为伊斯兰群众多聚居在皇城附近,所以以皇城清真寺的规模最大(参见“永靖街”),是众多清真寺的中心,又称皇城中寺,是“文革”后全国首批开放的24座清真寺之一。皇城清真寺原来的位置在西御街北边的永靖街,由于原来的人民南路广场要扩建为更大的天府广场,紧邻着人民南路广场的永靖街将不复存在,只得将皇城清真寺从原地向西迁移重建。1988年重建成功的皇城清真寺坐西朝东,正门开在西御街以北的小河街上,但是因为它就坐落在西御街,所以也就成了西御街上最重要的一处建筑,是四川省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东御街与西御街街口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除了皇城清真寺之外,原来的东御街61号,清代有来成都经商的甘肃秦州、符乡的回族同胞集资于康熙三十年(1691)修建的清真寺秦福寺,因为地近皇城的前门,所以又称为前门寺,成都人一般称为清真东寺。这座清真寺气势宏伟,结构坚固,是成都的著名清真寺之一。1939年6月11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成都时,盐市口的闹市地区是轰炸的重点地区,清真东寺大部被战火烧毁。在原来的西御街1号,清代有修建于康熙十年(1671)的临近皇城清真古寺的清真西寺。东寺和西寺都已经在城市改造之中被拆除。
由于西御街地区在清代是成都回族同胞相对集中的地区,所以民国时期成都最著名的清真饭馆“粤香村”就在西御街(早期是开在东御街的百老汇茶社附近)。成都餐饮业最有名的“吼师”,即鸣堂叫菜的“堂倌”孙福全就在粤香村“跑堂”,一些老成都就是为了欣赏他的鸣堂而专门去吃一顿清真菜。百老汇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茶园,也是很多回族同胞经常聚会之所。百老汇在“文革”前即已停业,粤香村已在城市改造之中迁址到相邻不远的东城根南街。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规模最大的清真餐馆“回民食堂”则开在皇城清真寺前面的人民南路西侧。在成都颇有名气的王胖鸭店本名“王福兴鸡鸭铺”,初创于1909年,原来就开在粤香村的斜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修建新华书店被迁到半边桥街),也是由回族同胞开办的清真餐馆。与北京烤鸭风味完全不同的成都烤鸭,过去制作得最有水平的就是王胖鸭店。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成都回民文化福利协会组建的成都回民清芳糕点食品厂(后改名为清芳食品公司)的门市部过去也设在西御街(生产车间在九思巷的原清真九寺)。改革开放之后,皇城清真寺迁移重建,在其南侧开办了规模较大的“天方楼”清真餐厅,大门仍然开在西御街6号。
1956年在西御街上开业的“少城小餐”曾经是成都最著名的川菜酒楼之一,一直经营到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停业。老成都最著名的公共浴室之一的健康浴室于1924年开办于西御街,周围建有花园,其内全为单间,不设大池,服务员都在中学生中招考培训,成都地区不少的修脚师傅都是在这里培训出来的。健康浴室的旁边就是成都最早的专业眼镜商店精益眼镜公司(以后迁春熙路),民国时期成都人所戴的眼镜大多是在精益公司配制的。
清同治二年(1863)西御街上建有川东公所,即川东籍同胞在成都的会馆。清代的成都建有两个省内同胞的会馆,一个是卧龙桥街的川北会馆,另一个就是这里的川东公所。
就在这市中心的西御街南侧,曾经有一条未编门牌号码的小巷叫同春里,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成都全市密度最高的红灯区。过去巷中共有13个小院,也就是13家妓院,抗战时期全部都是扬州妓女的地盘。因为巷内有一位刘伯庄医生开的伯庄医院,挂有招牌,所以这条小巷也叫伯庄医院(有人说这里原来没有同春里的街巷名称,同春里这个名称也都是妓院自己命名的),在当时的成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妓院被取缔,在城市改造之中同春里的13个小院已经被拆除了11个。
同春里 2011年 杨显峰摄影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