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永兴巷
永兴巷位于暑袜北街与梓潼桥西街之间,原来是一条没有名字的半截小巷。1939年打通了东边与梓潼桥西街的通道,才以永远兴旺的寓意改名为永兴巷。新中国成立以后,永兴巷经过了扩建,才成为今天的较为宽阔的街道。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最早的警察学校四川警务学堂开办于永兴巷,五年后改名为四川高等巡警学堂。
今天的永兴巷因为新建有省级机关的办公大楼而为人们所熟知。改革开放以前这里是永兴巷7号,是1951年建立的省级机关招待所。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元帅在被撤职幽禁多年之后,于1965年11月30日到成都,被安排担任当时的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就住在这个招待所的平房里。1966年12月22日,被受“四人帮”指使的红卫兵揪回北京迫害致死,也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永兴巷是彭德怀元帅在成都的纪念地。成都诗人刘佳士有《彭德怀在成都》一诗如下:“立马横刀敢犯颜,万言请命谪归田。出山角号鸣人望,振岳旌旗赖帅肩。三线筹谋重抖擞,四川建设记甘酸。永兴巷宅青灯闪,疑是将军夜不眠。”
永兴巷(右侧主体建筑是省直机关的办公楼)1999年 唐跃武摄影
永兴巷招待所的旧址在民国时期是两个大院,西头的是沈公馆。沈公馆的主人是银行家沈子衍,沈子衍经常住在重庆,他的儿子沈伯谋与余莲隐夫妻二人都是中共的地下党员,所以沈公馆就成了中共在成都的重要活动场所,不少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在此隐蔽过,多次训练班在此举办过,1938年的省工委扩大会就是在这座公馆中召开的。
永兴巷招待所东头的大院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四川总督鹿传霖开办的四川洋务总局,民国初年是四川交涉署,以后又改为外交部特派交涉员署,长期是四川省处理外交事务的地方。为了给办理洋务提供人才,成都最早培养翻译外事人员的英法文官学堂也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这里开办。与早期外事活动密不可分的成都电话局也是于1911年开设在本街与纯阳观街的交口处,所以这里曾经是清末成都市处理有关外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成都外交部特派交涉员署裁撤以后,此处被改建为一处著名的公馆“植苑”,人称潘公馆,它的主人就是川军著名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潘文华。
潘文华(1885—1950)仁寿人,1908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从此进入四川军界。因为与川军领袖人物刘湘是速成学堂同学的关系,以后一直是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界“速成系”(因为刘湘字甫澄,时人多尊称为甫公,所以亦称“甫系”)的主要成员,刘湘1938年病逝之后他则是公认的“速成系”首领。从1928年开始,潘文华曾担任重庆市市长达8年之久(他在重庆的公馆位于上清寺,为今天重庆市妇联所在地),对重庆的市政建设多有建树。全长3.5公里的中山路是在他主持下修成的,重庆自来水公司和重庆电力公司是在他主持下建成的,从七星岗到菜园坝、上清寺到曾家岩、牛角沱到李子坝这一大片相当于旧市区一倍的新市区是在他主持下开拓的。1935年任二十三军军长,1937年率军出川抗战,先后担任过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但是一直与蒋介石保持距离,暗中反蒋,竭力维护四川地方实力派的利益。从1938年开始,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曾多次与我党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王若飞等见面长谈。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中共地下党员田一平在以他为会长的川军刘湘系核心组织“武德励进会”中担任了组织科长(对外名义上是潘文华侍从室的上校参谋),并成立了以田一平为书记的党支部,在川军中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1942年,周恩来派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电台台长钱松甫到潘文华的司令部设立电台,长达三年。1944年,潘文华与刘文辉一道秘密参加中国民主同盟,长期为民盟提供经济支持。由他担任董事长的《华西日报》以及《华西晚报》先后聘请中共党员田一平、杨伯恺、黎澍等人主办,成为在四川影响很大的进步报纸,千方百计与蒋介石集团进行斗争。1945年之后,他逐步被蒋介石解除兵权,所辖的军队全部被肢解。1949年,他积极与我党联系,迎接四川解放,并将他还能支配的旧部四个团交地下党指挥。12月,他以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的身份,与刘文辉、邓锡侯共同发动并领导了彭县起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0月病逝于成都潘公馆中。按照他的遗言,他的后人将他安葬于刘湘墓旁的一片农田之中(在今西一环路一段内侧正则会计学校内),距南郊公园内刘湘墓的直线距离约300米。
川军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在前线观测敌军阵地建川博物馆提供
潘文华墓 2009年 袁庭栋摄影
谈到永兴巷的电话局,附带在这里介绍一下成都过去的市内电话。成都最早的电话局是在1911年成立的,大门最初开在纯阳观街,后来改在本街,由四川总督赵尔丰从北京的邮传部请来技师周学春,安装了50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一部,只供官府与军警使用。为了方便军队的管理,还曾经一度改名为陆军电话局。1924年,成都的军政领袖杨森为了加强市政管理,又才恢复了成都市电话局的名称。后来发展为成都电报局话务科,一直到成都解放,这里一直是全市市内电话的中转机房。据统计,开办之初,全市只有用户207户;发展到1943年,全市共有电话用户3990户。成都电话局也曾经开办了公用电话,第一次安装是在1925年,全市共安装三部,地点是少城公园的绿天茶社、中城公园的中城茶社、商业场的宜春茶楼。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