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东城根街附老东城根街 横东城根街 西城根街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4025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东城根街附老东城根街 横东城根街 西城根街

  “城根”的本义是城脚边,这一词汇古已有之,如唐诗中就有韦应物《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的“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在近代将“城根”作为街道名称却是北京方言。这种称呼在成都方言中本来是没有的,是清代住在满城里面的满蒙同胞用的老北京人的称呼(北京在今天仍然还有“皇城根”,不过已经改为“黄城根”了)。今天仍然还在使用的街道名称中,成都仅此一例。据笔者不很全面的考察,甚至在整个南方也仅此一例。成都的叫法与北京也有一点不同,就是北京方言中叫“城根”一定要加上儿化韵(包括距北京不远、受北京影响的保定),而成都是不加儿化韵的。“胡同”、“城根”、“牌楼”、“小淖坝”、“大坑沿儿”是成都地名中几个明显的北京方言的遗存,目前在知名街道中只还保存下来一个“东城根”。

  东城根街上的“老妈蹄花” 2008年 赖武摄影

  东城根街所指的东城,就是清代满城的东城墙,是清初在完全拆除了明代蜀王府的外城即萧墙的西墙之后修建的,建筑所用的城砖有的就是蜀王府外城的城砖,其墙基就是蜀王府外城的墙基。因为清代的满族同胞把满城东城墙脚下的沿墙道路叫东城根,所以民国初年拆除满城之后在这里所形成的街道也就叫作东城根街。

  20世纪80年代的东城根下街集贸市场 杨显峰提供

  东城根街是在民国初年分段陆续建成的,是成都城中在民国时期修建的第一条街道。1913年开始拆除满城城墙(革命老人、著名教育家张秀熟曾在一首题名为《东城根街回溯》的竹枝词中写道:“漫话成都城坊考,癸丑我是见证人。祠堂东门两街口,城墙拆尽路未平。”这里的“祠堂东门”指的就是祠堂街口的满城东门,“癸丑”就是1913年),1916年开始在拆除满城东城墙的基础上修建马路。1918年初步建成时,当时主管四川军政事务的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四川辛亥革命元老熊克武曾经将其命名为靖国路(这是为了纪念当时拥护孙中山先生的四川靖国军就在此街组建),还曾经在今天的东胜街口建立了一座石碑,上面由另一位四川辛亥革命元老、靖国军的另一位负责人但懋辛手书了“靖国路”三个大字(但氏工书法,特别以榜书名世,今天的郫县望丛祠中望帝与丛帝陵墓前石碑上的大字就是但氏所书)。由于附近居民把这里称为东城根已成习惯,所以这个靖国路的街名并未流行。1924年,担任四川督办的杨森在成都市中心几处实行扩建马路的计划,东城根街也被拓宽,并从南面的祠堂街一直拉通到北边的青龙街口,总长度超过了1.5公里,从南到北分为东城根南街、东城根上街、东城根中街、东城根下街四段。这种名称与分段一直保持到今天。但是今天的东城根下街并不是原来的东城根下街,而是为了将原来拐弯的东城根下街取直而新开通的街道。原来的东城根下街与东城根中街之间有一个拐弯,街道仍然保留,但是为了与新建的笔直的东城根下街有别,就命名为老东城根街。

  在老东城根街以西、新建的东城根下街以东还有一条不长的横东城根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开东城根下街时切断的原东二道街的东段,因为已经与原来的东二道街分别位于大街的东西两边,所以命名为横东城根街。

  东城根街是民国时期建成的新街,商业并不繁盛,但是在老成都人的文化生活中,位于东城根街与西御街交口处有一家锦春茶社却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锦春茶社的出名在于当年远近闻名的“锦城三绝”或称“锦城三子”:贾瞎子演唱的竹琴、周麻子提壶掺茶的绝技、司胖子卖的花生米(民国后期,成都还有另一种著名的“锦城四绝”,是指全市最著名的曲艺艺人,即竹琴贾树三、扬琴李德才、相书曾炳昆、清音李月秋)。

  贾树三在演唱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广东、陕西、苏北等多种方言,充分地反映了成都这个移民城市的文化特色,这在清末的成都艺人中是很少见的。

  贾瞎子(1894—1951)本名贾树三,回族,生于成都回族聚居的皇城坝。一岁时父母双亡,三岁时双目失明,从此人们都称他为“贾瞎子”。贫困的家世让他六岁时就沿街叫卖梨膏糖,十岁时向一位李姓的草药郎中学唱竹琴,以后先后拜马少成与蔡觉之为师,并将过去的五人坐唱(有如今天的扬琴)改为一人独唱,一人唱一台戏,一人唱多个角色。他吸收了川剧名家与扬琴名家的唱腔精华,成为闻名全川的竹琴圣手,开创了竹琴演唱中的“贾派”。从1930年开始,他在成都文化界知名人士、《国民公报》主笔谭创之的大力支持之下,在锦春茶楼设竹琴专场,每天晚上演唱,风雨无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轰炸,曾短期改在老西门外茶店子),长达20年,创造了民间艺人专场演唱的一项难得的纪录,也是成都现代文化史上极光彩的一页。正如挂在台口的由谭创之撰写的名联:“听罢悲欢离合,回首依然贾瞎子;拍开风花雪月,伤心谁问李龟年?”不仅是成都的各界人士喜欢他的演唱,连冯玉祥这样的生长在北方的军政领袖、胡愈之这样的走遍全国的著名记者、谢添这样的著名演员,都是他的“粉丝”。冯玉祥说:“我认为北京的刘宝全(唱京韵大鼓的一代‘鼓王’)和四川的贾树三可称为独唱双绝。”当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时曾经这样说过:“在成都不听贾瞎子的竹琴,枉自来成都。”成都著名政坛前辈、曾任四川军政府都督的尹昌衡曾赠贾瞎子如下一联:“盛时之元音已杳,今又逢师旷重来,绝技出瞽盲,最好是《楚道还姬》《李陵饯友》《浔阳送客》《子胥渡芦》,串生旦净丑而各肖神情,慷慨激昂惊四座;历年之国步多艰,只赢得长沙痛哭,幽情寄弹唱,恍如闻‘渐离击筑’‘雍门抚琴’‘越石吹笳’‘祢衡挝鼓’,从忠孝节义以扶维教化,发扬蹈厉足千秋。”

  1948年贾树三(前)、李德才(右)和车辐的合影。 王大明提供

  周麻子本名失传,是成都传统茶艺的卓越代表。他在为客人服务时,总是右手提装满开水的紫铜茶壶,左手手掌上卡着6个黄铜茶船,上面放着重叠的6个白瓷茶碗加茶盖(多的时候可以拿着十几副盖碗茶茶具),走到茶桌之前,只见他左手一撒,茶船有如飞碟旋转到各位茶客面前,再听到“嚓嚓嚓”的一阵声响,一个个茶碗如鸟归巢般放进了一个个茶船之中,然后他抬起右手,铜壶中的一道道水流从茶客的耳边飞过,注入茶碗,桌面上不见一滴水珠。茶客们正在惊叹不已之时,他用左手的小指头将桌上的茶盖轻轻一挑,只听见当当声响,一个个茶盖就稳稳地盖在了茶碗之上。这种茶艺是完全从实用出发的,用最快速度为客人服务的技艺,是用多年的勤学苦练得来的真功夫。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此技艺者愈来愈少。1989年秋,笔者还在人民公园鹤鸣茶社中看过一位吴师傅的表演,现在已经基本上失传了。改革开放之后成都出现的由廖氏兄弟开创的长嘴壶掺茶技艺,是以武术功夫为基础的表演技艺,与传统的以快速掺茶为目的短嘴茶壶的实用技艺是两种路数,未可同日而语。

  司胖子的确是一个大胖子,是姓司还是姓司马已无从确考。他专门手提竹篮在茶馆书场叫卖用纸包装的炒花生米与南瓜子,口中不不停地反复叫喊着四句话:“金钩花生,五香胡豆,慢慢细吃,很有味道。”花生米都是一样大,颗颗香脆而且红衣不破,南瓜子全是“鸦雀嘴”,粒粒均匀饱满。如果发现有一颗霉烂,立即赔你两包,这在当时的成都也是一绝。

  今天的东城根街是成都市中心南北向的重要街道,也是很多重要的党政机关与企业的所在地,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过去的东城根街向北止于八宝街,向南止于西御街,两端都呈丁字形,对于市中心的交通大有不便。20世纪90年代在城市改造之中,东城根街向北新建了万和路直达府河上的五丁桥,向南新建了文翁路直达南河上的南河桥,交通大为疏畅。因为这三条大街形成了成都市中心的又一条主要的南北通道,而又是以东城根街为主干,所以不少市民都把万和路俗称为东城根街北延线,把文翁路俗称为东城根街南延线。

  东城根街上的东城根街小学是出生于成都的著名作家巴金的母校,从1991年5月15日起,巴金曾经先后9次给学校的孩子们写信或寄书,鼓励孩子们读书时认真读书,玩耍时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为了永远地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东城根街小学已经正式更名为巴金小学,塑造有巴金的铜像。

  既然有东城根,也应当有西城根。清代满城西边城墙边的通道当时就叫西城根,也有人叫作西城根街。辛亥革命之后,把西城根正式命名为同仁路,西城根的名称也就消失了。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