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巷附苦竹林街 竹叶巷 上半截街 竹林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竹林巷附苦竹林街 竹叶巷 上半截街 竹林村
竹林巷位于红星路二段以西,北接桂王桥西街,南接和平街,本名金狮巷,因为位于过去的子龙塘(介绍见“和平街”)的西侧,那里曾经有过一片竹林,故而又名竹林巷。
成都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藏书家、爱国人士严谷声(介绍见“和平街”)晚年就住家在与和平街相邻的竹林巷。川剧界一代宗师周慕莲的故宅也在竹林巷。
康芷林与周慕莲合演《玉簪记》
周慕莲(1900—1961)成都人。13岁学戏,1920年加入著名的“三庆会”,得到康芷林等多位名师指点。1934年还专门出川,到上海等城市向各派名家虚心学艺,与京剧“四大名旦”都有多次切磋,有“表情种子”之誉,是公认的川剧旦角一代宗师。他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如黄佩莲、青莲(邓先述)、紫莲(邓渠如)等,他们与另一周门弟子、著名文武小生赵仕莲一起并称为“周门四朵莲”。新中国成立以后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著有《周慕莲舞台艺术》一书。郭沫若在《题周慕莲舞台艺术》一文中曾经这样评价周慕莲:“前有青莲(按,指李白),后有慕莲。一为诗仙,一为剧仙。纵横九域,上下千年。春风度人,桃李满川。”
成都产竹,过去以“竹”为街名的还有苦竹林街和竹叶巷。苦竹林街就是今天江汉路的一段,可是竹叶巷却不是因为竹叶得名,而是另有一番由来。
在原来满城中长顺下街的两侧有几条半截巷。东半截巷在民国时期即已不存,西半截巷一直存在,到前几年旧城改造时才被拆除。上半截巷一直存在,民间长期只名叫半截巷,现在名叫上半截街。下半截巷这个名字自改名以来一直不被当地的居民所接受,因为在成都方言中把人的下半身也呼作人的下半截,用作街巷名称就颇为不雅。当时在下半截巷中住有一位祖籍安徽桐城的姚姓人家,是我国著名的桐城派文学家姚鼐的族孙、曾经任过左都御史的清代学者、著名书画家姚元之之后。姚元之家修有竹叶亭(竹叶亭旧居今天仍在,即桐城市北街小学所在地,是桐城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号竹叶亭生,其著作以《竹叶亭杂记》最为知名。所以这户姚姓人家就以自己是桐城竹叶亭后人的名义,于1923年向市政当局提出建议,申请将下半截巷改名为“竹叶巷”。这一申请得到了批准,从此以后成都就有了一条竹叶巷。竹叶巷的位置就在长顺下街以西、四道街与焦家巷之间,已经在城市改造之中拆除。
竹林巷35号 1994年 陈维摄影
西半截巷民居 2002年 赖武摄影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成都市委员会是在1927年冬天建立的,第一任市委书记是张秀熟。这个成都市委机关的办公处与联络点,就设在竹叶巷8号李静轩(当时是川军刘文辉的参谋长,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私宅里面。
关于上半截街与半截巷,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由于“半截”与“半节”读音相同,意义相近,所以上述的几处半截巷在成都不少地方也写作“半节”。不妥,应当是“半截”。第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毅同志的三弟陈季让住家在原四川电影院侧的另一条半截巷(现已拆除),所以曾经有一些文章把上半截巷误认为陈毅同志在成都的故居,这也是不对的。第三,上半截街目前仍在,位置在长顺下街东侧,东二道街与过街楼街之间,街道标牌写着“上半截街”,而且真是一条很短的半截小巷,门牌号码只有12—20号。可就在这8个门牌上,却有“上半节街”、“上半节巷”、“半节巷”三种错误的写法(原因应当是成于不同的时期),多年未改正,是成都街道门牌中错误最突出的一处。
竹林村原来是从九眼桥往南向三瓦窑方向道路旁边的一片四合院式的平房,北邻劳动路,东边就是府河。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在四川大学校园以外的员工居住区,周围全是农田,因为院子四周多有竹林,所以名叫竹林村。与竹林村相邻的就是当年的河心村、今天的东湖。著名学者谢无量曾有《成都近郊河心村》一诗描绘当年景色:“木槿编篱土筑墙,田家住在水中央。五月穿棉六月冷,门前夜夜稻花香。”近年来四川大学校区扩大,原来的竹林村已全部变成了校区内大片楼房的宿舍区,但是仍然称为竹林村。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