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华兴正街附华兴上街 华兴东街 华兴巷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6265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华兴正街附华兴上街 华兴东街 华兴巷

  位于商业场背后的华兴正街是成都人比较熟悉的街道。在它的西边有华兴上街,东边有华兴东街,北边还有一条小巷叫华兴巷。

  华兴东街在清代前期叫布前街(因为地处布政司衙门之前而得名),是在皇城坝这个大扯谎坝形成之前成都城内著名的扯谎坝。清人的成都《竹枝词》曾经谈到城内几处有代表性的街道:“鼓楼杂货别街无,会府收荒破烂俱。布政衙前全扯谎,人山人海是江湖。”光绪年间将几条相邻的小街扩建为一条长街,被命名为华兴街,寓意为荣华兴盛。这条街在成都被人们所熟悉、所重视是在清末,而其主要原因又是因为川剧。

  华兴正街上原来有一座不大的庙宇叫老郎庙,是清代乾隆末年由杰出艺人魏长生(有关介绍见“东较场街”)倡导并筹资所建(修建老郎庙时这里还没有街道,是一片菜地),庙中供奉着古时梨园行(即戏剧艺人)的行业神老郎,又称李二郎。我国古代梨园行所崇奉的行业神先后有30多位,居于首位的行业神是清源师,又称清源妙道真君。关于这位清源师的来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明确指出就是成都都江堰的“西川灌口神也”,也就是李冰传说之中的李冰之子李二郎。这是因为李冰治水的故事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由在蜀中流传的神话编成了戏剧上演,戏剧的名字叫《斗牛》。李二郎既是著名戏剧的主角,又是名人,所以后来就成了梨园行的行业神。老郎庙修建之后,由魏长生发起,艺人们组建了老郎会,以六月二十四日为会期,年年祭拜。

  华兴正街 2001年 王晓庄摄影

  1905年,由成都新派官员周善培发起,由成都著名的企业家樊孔周创立了官商合办的悦来公司,在老郎庙修建戏园——悦来茶园(同时还在附近的商业场东面的商业场支路修建了悦来旅馆,“悦来”二字取自《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1908年正式开业。当时还没有戏园或剧场这类名称,因为看戏者都是坐在一张张茶桌后面,一边看戏一边品茶,所以仍然叫茶园。正如著名文人刘师亮在《竹枝词》中所写的:“悦来茶园亦戏园,紧锣密鼓闹翻天。喝茶看戏嗑瓜子,个个都是小神仙。”悦来茶园实行买票看戏、对号入座,而且首次正式开放女宾入内看戏,只是把入口处分为男女两处,男宾入口处在华兴正街,女宾入口处在后面的梓潼桥西街,哪怕是夫妻二人亦必须分开。男宾的座位在堂厢,堂厢又分为前池、左池与右池;女宾的座位在楼厢(又称“书楼”),楼厢前还挂有竹帘。这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的、正规的剧场,在其中演出的戏班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川剧戏班。郭沫若曾经在他的自传《少年时代》中写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戏园,名‘悦来茶园’,是采取官商合办的有限公司制度。那儿初唱的川戏是所谓‘改良川戏’,自行召集了一批孩子来教练,很有些像日本的‘帝国剧场’。”1910年,以周善培为首,又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全方位进行川剧的改良工作,这个戏曲改良公会也设在悦来茶园。1912年,以当时有“康圣人”之称的川剧界领袖康芷林(有关介绍见“科甲巷”)为首,以著名的川剧演员萧楷成、唐广体、杨素兰等为主,在悦来茶园成立了由8个戏班联合组建的大型戏班——成都三庆会剧社(一般都简称为三庆会),并长期以悦来茶园为演出基地(因为老郎庙的庙产属于老郎会的川剧艺人,周善培和樊孔周要拆除修建悦来茶园必须得到老郎会会首康芷林的同意。经过协商,由周善培出一文约给老郎会:“园址为伶人社让与悦来公司,承办改良戏曲,为伶人永久谋生之所”。这一纸“27字文约”,让以康芷林为首的三庆会艺人取得了在悦来茶园永远演出川剧的使用权)。以后又陆续有其他戏班加入,使三庆会成为当时十大名班(长乐班、宴乐班、翠华班、宾乐班、彩华班、太洪班、颐乐班、舒颐班、桂春班、顺乐班)共同组建的无可争议的“群英荟萃,名角如云”的川剧大本营,悦来茶园也就成了全川公认的集演出、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戏窝子”。以“五腔共和”为主要特点(即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戏五种声腔由一个乐队伴奏,一个班子演出,组成一个融为一体的戏班)的近代川剧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悦来茶园的出现与三庆会的成立。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由三庆会发起,成都全体川剧与京剧演员于1938年10月成立了支援抗战的京川戏剧业演员协会,也是设在悦来茶园。

  民国初年的悦来茶园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悦来茶园书场说书人杨云遥 1984年 [美]Cary Wolinsky摄影

  三庆会首任会长、川剧旦角杨素兰演出《百花亭》。

  成都市川剧团演出根据李劼人小说改编的川剧《死水微澜》 1996年 余小武摄影

  悦来茶园与三庆会使华兴街成为当时成都的文化娱乐中心,加上华兴街前面的商业场的初建,再加上商业场前面春熙路的开通,这一地区就成为当时成都市中区新兴的最繁盛的地区。

  三庆会一直保存到1950年,联合其他川剧团组建了大众剧院,以后改建为成都市川剧院。悦来茶园1954年改建为锦江剧场,仍然是专门演出川剧的专业剧场,成都市川剧院长期设在此处。1997年在此建立了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和川剧博物馆,然后对这里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全面改建,2001年12月,改建之后的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落成,使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著名的川剧“戏窝子”得以继续兴旺发达。

  悦来茶园在初期不只是演出川剧。在三庆会入驻之前的1911年,悦来茶园从北京邀来宝顺和梆子班演出京剧。忠烈祠街的可园也在同年从北京邀来燕和京班演出京剧。这是成都舞台上演出京剧的开始(在此之前,成都有满族官员在家中清唱京剧以自娱,但是没有戏班演出)。

  悦来茶园的大门不是开在华兴正街上,而是开在华兴正街与梓潼桥西街之间的悦来巷(现已不存)中,但是悦来茶园的“粉牌”(写有剧目和演员的黑漆木牌)则是挂在悦来巷口的华兴正街上。进入悦来巷,左侧是颐之时餐馆的侧门,右侧是悦来茶园正门,旁边还有一个只供喝茶的光大茶社,是演员们休息之处。在其侧面,就是当时声播全川的“李记”天福堂药店,店主李少庚,所制的“阿魏丸”在助消化积食方面有很好疗效,闻名远近,被人们称为老郎庙阿魏丸。在老成都人口中还长期流传着一句话叫“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因为阿魏丸的正宗制作方法非常独特,除了用阿魏草汁之外,还要用被蜂子蜇死的羊子的血,方能制出酸中带臭味的阿魏丸。人们买到的阿魏丸是否真的是如此加工炮制,不得而知,所以在成都民间才会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

  由于华兴正街与相邻的商业场在清末民初的繁盛,引来了其他行业在这里落户。其中最著名的是成都川菜行业早期最负盛名的由李九如开办的聚丰园餐馆(后迁祠堂街,有关介绍见“祠堂街”),还有最受文人雅士喜爱的、由名厨罗国荣掌灶的餐馆颐之时,现在均已不存。颐之时的得名出于《周易·颐卦·彖辞》:“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这可能是餐馆命名中出典最有深意的一家。颐之时细腻别致的菜肴如开水白菜、口蘑肝膏汤、干烧鱼翅、笋衣鸽蛋等对川菜行业有过很大的影响,成都美食家们将颐之时与另一著名川菜馆荣乐园称之为“一时瑜亮”,或者“比之绘画,称之为吴湖帆与张大千”。

  华兴街上最负盛名的小吃是华兴街煎蛋面。华兴街煎蛋面最早是傅如竹1901年创业于长顺街213号的铜锅煎蛋面,使用清一色的铜锅、铜瓢、铜勺。1932年,傅如竹之子傅松成将店铺迁至东大街。1938年毁于日军的轰炸之后,重开于春熙路,1949年再迁于华兴街。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公私合营而并入饮食公司,不再保留铜锅煎蛋面的名称,成为一家普通面店。1983年,傅松成、傅治义父子在华兴正街6号开办了华兴街煎蛋面,由于其特殊的美味(据笔者所知,其中一个关键之处是加入番茄的量与时间的掌握)而受到人们愈来愈热烈的欢迎,以至天天排队,数年不辍,改革开放之后参加工作的这一代成都人几乎很少有没有吃过华兴街煎蛋面的。2010年9月,因为市政工程的需要,华兴街煎蛋面迁至相邻不远的梓潼桥正街。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生前曾经题词:“看戏犹记华兴街,好吃勿忘煎蛋面”。

  “华兴街煎蛋面”小食店 2005年 陈维摄影

  华兴上街59号“古关帝庙”门额 2000年 陈锦摄影

  华兴正街还有一家至今还在营业的著名餐馆,就是1925年由杨汉江、冷远峰、牟茂林合伙开办,由牟茂林兄弟主厨的盘飧市(得名来自杜甫在草堂所写的《客至》诗中的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飧”字应当读孙,本义有二:一是熟食,二是晚餐。今天有很多人都读为“盘餐市”),它的卤肉夹锅盔先要在炉上用微火烘烤,再浇上热的卤汁,然后用一张干荷叶包上,让你边走边吃而不脏手,曾经在全市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被誉为“成都三明治”。正如《锦城旧事竹枝词》所说:“张帜‘华兴’近‘老郎’,名出少陵卤菜香。荷叶一包兼肥瘦,锅魁夹食趁未凉。”1995年,盘飧市被国内贸易部正式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抗日战争中由四川地方势力创办的《华西日报》的营业部,就设在华兴正街(编辑部对外办公先后在总府街、书院南街,多数时间的实际工作地址是在五世同堂67号)。《华西日报》于1934年3月5日创刊,时值刘湘主川,此报是四川省政府的机关报。刘湘去世之后,报社主持人几度易手,最后长期由川军著名将领潘文华任董事长,由潘文华的参谋长罗忠信、机要秘书赵星洲先后任社长,由以潘文华侍从室上校参谋名义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田一平任经理,中共地下党员李次平任总编辑,在宣传抗战、唤起民众、客观报道国内外大事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当时公认的进步报纸,刊载过《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中共进入南京情况》等消息,介绍过“中共十大将领”即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林彪、贺龙、陈赓、罗荣桓、陈毅。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被反动军阀王陵基强行停刊。新中国成立之初,华西日报社社长赵星洲将全部印刷设备移交给军管会,党和政府利用这些印刷设备和接管《中央日报》《新新新闻》的设备物资,出版了《川西日报》,《川西日报》以后又发展为《四川日报》。一直到红星路修建之前,《四川日报》的大门都设在华兴正街,红星路修建之后,《四川日报》的大门才改到红星路上。

  也是在华兴正街的49号,从1937年至1939年间,还出版过一份《四川日报》。这份报纸表面上是几位川军将领所办,其实长期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所控制,成都的地下党负责人杜桴生、韩天石一直在暗中进行指导,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的胡绩伟(四川威远人,当时在川大读书,1937年底由车耀先引路入党)等十多位地下党员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是当时成都地区宣传抗日救亡、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有关言论的重要阵地。

  设在华兴东街的四川日报社大门 1952年 杨显峰提供

  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于1891年6月20日出生在华兴东街(当时名叫“经历司街”)。有关李劼人的介绍见“劼人路”。

  华兴街原聚兴诚银行成都分行旧址 1982年 杨永琼提供

  成都最早的私营银行聚兴诚银行成都分行(总行设于重庆)设在本街,时间在清光绪末年。聚兴诚是成都最早开展储蓄业务的私营银行,它的广告语很多,诸如“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砖一瓦起高楼,子女教育早绸缪”之类,水平与效果并不亚于今天的银行。

  四川在清代中叶逐渐流行吸叶烟与水烟,海外传来的卷烟是在1908年才由英美烟草公司驻重庆的推销员徐子良派人到成都开始推销的。通过宣传赠送,逐渐有了市场之后,遂物色了一位叫周友堂的在华兴街开设了专门销售卷烟的“美利亨”商号(后迁城守东大街),是成都第一家卖卷烟的商店。长期以来成都只是一个卷烟市场,一直到1940年才由卷烟经销商陈汉卿开办了成都第一家制造卷烟的工厂“华昌烟草公司”。由于卷烟业市场大,利润高,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成都已有卷烟制造厂家300多家,只不过大多是手工制作的小厂。

  当然,不能忘记的是,民国时期的成都是一个鸦片泛滥的城市。据1935年1月11日《新新新闻》刊载的一项统计资料,当时成都共有公开营业的鸦片烟馆912家,而当年成都的茶馆只有599家。

  由广东梁姓人家开设的有容照相馆,是成都最早的照相馆之一,也是在清末开于本街。

  现在人们还经常可以听到“卖狗皮膏药”这句话,其实狗皮膏药是过去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的特效膏药,成都过去制作与出售狗皮膏药的最著名的药店满林春就在华兴正街,它的狗皮膏药的商标叫作“金不换”。

  作为当年一条娱乐与商业都十分繁荣的街道,免不了也是社会寄生者较多的街道。如今还保存在华兴街79号院中的那座三层高的古香古色的楼房,在民国时期名叫香山旅馆,曾经是一家高级妓院。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