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街附骆公祠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和平街附骆公祠街
在红星路二段西侧,穿过燕鲁公所街,就是和平街。和平街这个街名极富现代意味,是1954年才命名的,它的前身是在成都颇有名气的子龙塘街和骆公祠街。
子龙塘是一个在成都市中心不多见的水塘,相传这个水塘就是三国名将赵云洗马的地方,原名洗马池。因为赵云字子龙,按我国古代文化中以称字为尊的传统习惯,又称为子龙塘。这条街在明清时期都叫子龙塘街,一直到民国初年还可以见到塘坎边刻有“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几个大字的青石碑。子龙塘在清代中期还有200多亩,可以划船。清嘉庆年间,周东屏在此修建了巨宅,楼台亭榭,沿池而建。同治年间,周宅转归恒容斋,更名为芙蓉池馆,仍然是成都城内著名的居宅之一。据顾复初的《芙蓉池馆记》所载,当时的子龙塘的面积还有20多亩,园中有院落八院,楼台亭阁数十处。
骆公祠 1905年 [日]山川早水摄影 刘永禄提供
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从南京出走的10万太平军攻入四川,而四川省内又有在1859年爆发的由李永和、蓝大顺率领的30万人的大起义,纵横40余州县,与石达开互为呼应,使得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清王朝在短时期内有如走马灯一般连续更换了有风、曾望颜、东纯(未到任即病死)、崇实四任四川总督之后,急调镇压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湖南巡抚骆秉章担任四川总督,率领湘军入川,充当镇压石达开与李、蓝起义的重任。骆秉章重用李、蓝起义的叛徒唐友耕,利用石达开误入大渡河南岸紫打地(在今石棉县境内)绝境的机会,于1863年6月将入川的太平军全部屠杀,石达开也在成都被凌迟处死。骆秉章成为清王朝的大功臣,授太子太保。同治七年(1868),骆秉章在成都病死,部下说看见有天上星宿坠入子龙塘中,四川提督周达武将此事向清王朝上报,并购买了芙蓉池馆,将其改建为骆公祠用以祭祀骆秉章,并把子龙塘街也改名为骆公祠街。当时的子龙塘中还有荷花,但是已经不能划船了。民国时期,水塘愈来愈小,原来的骆公祠建筑被改作了迎宾馆,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了成都市参议会会址。新中国成立以后,骆公祠被改建为小学,剩余下的很小的水塘也填平修建了操场。在1954年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潮中,成都市政府决定废去骆公祠街的名称,改名为和平街。
和平街16号有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严雁峰(1855—1918,号贲园)、严谷声(1890—1976)父子的贲园书库。
严谷声 陕西人,定居于成都。贲园书库于1914年动工,1924年建成,这是成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私家藏书楼,藏有珍贵书籍30多万卷,历代碑帖与名人法帖若干种,其数量与价值均位居西部私家藏书楼之首,有“蜀中天一阁”之称。我国近代很多著名学者如张森楷、廖平、宋育仁、林思进、龚道耕、向楚、于右任、刘庐隐、谢无量、沈尹默、张大千、卢冀野、顾颉刚、蒙文通、庞石帚、任二北、叶浅予、谢稚柳等都曾经在此读书或创作,张大千曾率弟子在此读书作画近两年之久。在整个民国时期,和平街上的前后三进并有三个大花园的贲园一直是全四川最重要的文化重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前,严谷声先后不屈于无良军人的两次绑架软禁,拒绝了日本书商的高价收购,拒绝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高价收购,拒绝了国民党政府请他携书去台湾的安排,最后接受了周恩来总理通过邵力子转达的嘱托,将全部珍藏留在了成都,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将贲园全部珍藏(其中包括善本书籍5万多卷)和贲园书库全部捐赠给国家,成为今天四川省图书馆的重要收藏。令人惊叹的是,政府进行接管清点时,全部书籍没有一卷有水渍与虫蛀。此外,他还将贲园精心刻印的共有123卷的《音韵学丛书》分别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苏联列宁格勒图书馆和莫斯科大学图书馆、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等世界知名图书馆,是四川历史上向世界知名图书馆赠书最多的藏书家。
贲园书库 2005年 韩国庆摄影
严雁峰著《贲园诗钞》 王嘉陵提供
严雁峰著《贲园诗钞》目录 王嘉陵提供
当年严家在城北天回镇向家湾北沙包建有家祠,并建有专门培养各种奇花异草、名贵瓜果的北山农场(张大千曾经在此居住),位置就在近两年新辟的城北旅游风景区天回镇银杏园内。昔年严氏家祠的旧址位于已经停办的一个小学校的校园之内,小学旧址尚未改作他用,5棵在成都市区极少见的高大的红豆树至今尚在,国民党元老、有“当代草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严谷声母亲祝氏的墓碑与墓志铭尚存。2006年,民政部门正式将严家祠旧址前面新建的道路命名为严家祠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利于防火的砖石结构的贲园书库长期是四川省图书馆的特藏书库(书库原来是三层,新中国成立初期地下的一层被填埋封存,现在只有两层),并将严氏故宅改建为古籍阅览室,供所有读者使用,一直开放到30年前,笔者当年曾经在这里阅读并接受过贲园遗风的熏陶。四川省图书馆在蜀都大道的新馆建成以后,贲园不再为公众使用,但是隐藏在四川省图书馆宿舍楼后面的书库一直保存完好,原来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升级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政府的保护。
清代的骆公祠中曾经设立过一种很有特色的救济机构叫“恤嫠局”。“嫠”的本义是寡妇,恤嫠局的职责就是在经过调查之后,为贫苦无依的寡妇发给专门的凭证,每月可领得一定的生活费。这种救济虽然主要是出于鼓励寡妇守节的传统观念,但是对于救济贫苦无依的妇女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和平街11号原有成都蜀绣工艺的重要基地蜀绣二厂,后来改制为皇汉绣庄,既是蜀绣工艺品的生产地,也是参观蜀绣生产的旅游观光地。它由三进相连的古老四合院组成,是成都市中心保存不多的传统四合院之一,已经被列入了成都文物建筑名录。十分遗憾的是,在本书开始写作的时候,皇汉绣庄还保留了两进四合院,而当本书完稿之时,就已被全部拆除了。
这条街上的子云塘虽然不在了,但成都市有关赵云的最重要的遗迹还在,那就是位于大邑县城东银屏山下的子龙庙和子龙墓,至今保存完好。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