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泉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芷泉街
天福街向东,紧邻的就是芷泉街,过去是出城的大路。清代初年成都城重建之后,这里的流动人口多,又属于城外,缺乏管理,臭气熏天,还时发火灾。清乾隆年间,当地居民请居住在附近黄伞巷中的当过翰林的顾汝修为街道命名,顾汝修就题写了“茝泉”二字。“茝”字见于《礼记》与《楚辞》,本义是香草,“茝泉”二字相当文雅。街道以此命名,就是想以香克臭,以泉灭火。可是这个“茝”字一般人都不认识,于是又改为音近义同的“芷”。因为白芷是中药材,大家都熟悉。这个十分文雅而又吉祥的芷泉街的街名就一直用到在城市改建中被拆除。
20世纪90年代的芷泉街 王大明提供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产公司的广告,上有芷泉街门市的信息,3位数的电话号码反映当时的通讯规模。 王大明提供
1940年6月,以新任书记侯方岳为首的中共成都市委重新组建,其秘密联络点就设在芷泉街的一家旅馆里。这家旅馆是川军刘湘部下的一位廖姓团长开的,比较安全,一直使用到1941年7月才撤销。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黄佩莲就出生在芷泉街。
黄佩莲(1908—1982)本名黄正乾,4岁丧父,8岁时入蓬溪县玉昆班学艺。1922年加入近代川剧的大本营“三庆会”,拜有“表情种子”之称的川剧旦角泰斗周慕莲为师,并改名为黄佩莲。在周慕莲的悉心培育之下,成为一代旦角名家、周慕莲的第一传人、“莲派唱腔”的代表性艺术家,被时人评为川剧四大名旦之一(另三人是周慕莲、白玉琼、琼莲芳,当时全是男旦。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新评出的四大名旦为陈书舫、竞华、许倩云、杨淑英,就都是坤旦了)。1934年与1936年,他两次应邀到上海录制了唱片30多张,是录制唱片最多的川剧艺术家之一,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蜀中著名诗人林思进(介绍见“爵版街”)对他甚为欣赏,不仅为他讲解唱词,辅正音韵,还帮他增删修补剧本。1949年组建蜀声川剧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结束了艺术生命。黄佩莲是回族。据一位回族前辈所告,过去四川的回族是不从艺的,黄佩莲算是一位罕见的“颠覆者”。
成都是川剧艺术的中心,几乎所有的川剧名家都曾经在成都献艺,但是在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之中,出生在成都市区的却只有天籁和黄佩莲二人(据笔者所见资料,名净蔡如雷也出生在成都,但是具体地点不详)。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