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城大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以往昔建筑命名
顺城大街
从盐市口向北直达文武路的市中心南北主干道,就是今天的顺城大街。
顺城大街是在1992年为了迎接第二年的“全国第七届运动会”和“成都国际熊猫节”通过扩建改造之后形成的,它的前身是原来的上西顺城街、中西顺城街、下西顺城街、线香街、安全巷等几条相连的街道。这几条西顺城街是清代形成的,也是清代成都市中心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在没有建成西顺城街的明代,成都城内连接南大街和北大街的主要通道是暑袜街,而连接东大街和西大街的主要通道则是暑袜街与鼓楼街。
上西顺城街在清代本名叫半济堂街,因为街内有一家著名的半济堂药店而得名。半济堂的主人是一位中医,名李经兰,故又称李半济堂,在东门城门口还开有分号。半济堂药店自开业以来每逢初一、十五售药只收半价,用以济世助人,故以“半济”为店名,这在过去的商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一家。
20世纪50年代的西顺城街 陈德龙摄影
顺城街与线香街交会路口 1992年 严永聪摄影
中西顺城街在清代本名叫皮房街,是因为这里有多家加工并出售皮货的商家而得名。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街面上仍然还有一些出售皮货的商家,所以至今还有一些老成都人把这里称为皮房街。
下西顺城街在清代就叫西顺城街。到了光绪年间,把这三条相连的街道统一命名为西顺城街,因为这条街长度超过了1公里,所以又分为上、中、下三段。不过在成都人的口中一般仍然是统称为西顺城街而少有上、中、下之分。
顾名思义,所谓西顺城街,就是在它的西边原来就是城墙,它是顺着城墙而形成的一条街。这道城墙就是明代蜀王府外墙的东墙。
明代的蜀王府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城的规模与四界基本上就是清代的贡院,即老成都所熟悉的“皇城”。外城又称萧墙,这是很古老的叫法,先秦时期就已使用,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祸起萧墙”就是出于《左传》中的故事。据明代正德《四川志·藩封·蜀府》的记载:“外设萧墙,周围九里,高一丈五尺。南为棂星门,门之东有过门,南临金水河,三桥九洞以度。桥之南设石兽、石表柱各二,红桥翼其两旁。萧墙设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萧墙在明末的战火被毁以后清代未曾恢复,所以我们今天对于明代的萧墙也就相当陌生。据研究,明代蜀王府萧墙的位置大致是:东墙在西顺城街一线,南墙在东御街和西御街一线,西墙在东城根街一线,北墙在羊市街和西玉龙街一线。
修建天座商场的施工现场 20世纪80年代 王文相摄影
顺城大街地下天座商城 20世纪90年代 王文相摄影
顺城大街1992年扩建时在盐市口到玉带桥的街面之下修建了全长1243米、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大型地下通道,建有27个出入口与良好的通风设施。在和平时期,这是一个号称“中华地下商业第一街”的大规模的地下商场,名叫天座商城(天座商城正式启用于1993年9月),在战争年代则可作为大型的地下防空设施。
在顺城大街东侧的银河王朝大酒店以南,是民国时期成都最大的货币市场与投机交易市场安乐寺。在民国初年,安乐寺是官方批准的“银钱总市”,全市的油米钱业公会就设在这里。抗日战争爆发后,安乐寺的银圆与美金交易对全省的金融货币市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成都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存在几十年、喧嚣几十年的货币市场,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自从辛亥革命以后,四川的政局一直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有广州政府的统治、北京政府的统治、川军的统治、滇军的统治,有防区制时期十几个军阀各自割据多年的统治。每个统治者都有权发行自己的货币并用枪杆子强迫流通,这样就在成都的市场上长期流通着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货币,大约可以分为纸币、银币、铜币、镍币四大系列,单是纸币就有四大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不同纸币,四川省内除各大银行发行的不同纸币外,还有十分流行的美钞;比起纸币来说相对安全的银圆,就有大清的“龙版”、北洋的“袁大头”(因为有袁世凯的头像而得名)、海外的“鹰洋”(主要生产于墨西哥,是由英国商人传入的)、四川的川版、云南的滇版、成都的厂版和杂板等等,不同的银圆又是真真假假,成色不同(今天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演员手上拿着一块银圆,用嘴使劲一吹,然后马上放到耳朵边上听,以检验含银的高低,含银愈高,响声愈大,含银愈低,响声愈小)。由于大小不同的铜币的种类之多,在今天的收藏界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就是在军阀混战与防区制结束、国民党政府统一四川以后,市场上仍然是纸币、银圆、铜币、镍币和美钞、黄金混合使用,其中单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在短时期之内就出现了法币改关金券、关金券改金圆券、金圆券改银圆券,银圆券几同废纸之后又出现满街复古使用铜圆与镍币的变化,有时甚至恢复到原始的以物易物(1949年笔者8岁,清楚地记得曾经历的以物易物的几个月,所有交易都是以大米为一般等价物,连戏园子门口都是摆放着大的箩筐,进去看川戏者都是从衣服口袋里抓出一大把大米放进箩筐中代替用钱买票)。在这种情况之下,成都出现安乐寺这样一个喧嚣几十年的货币市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大面额金圆券 刘永禄提供
民国时期的安乐寺市场 刘永禄提供
安乐寺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年中重建,清末时已经基本毁完。1909年在此开办过华阳县初级小学堂,民国时期曾经是益寿慈善会会址。因为益寿慈善会的会董多是商界人士,这里又地处市中心,所以就逐渐成了一处洽谈生意之所。在老成都人的传说中,安乐寺是明代特地给刘备的儿子刘禅修的小庙。刘禅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亡国亡家,当了魏国的俘虏之后还说“此间乐,不思蜀”,被魏国封为贬义的“安乐公”,可谓遗臭万年。明代在重建昭烈庙时没有他的地位,不准他入庙。但是考虑到他毕竟是刘备的儿子,也是蜀国的一代皇帝,所以就在这里给他修了一个小庙,名字就叫安乐寺(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安乐寺是明代第一代蜀王朱椿为自己建立的两个以寺庙为名的游乐宴息场所之一,另一个是原在鼓楼南街的太平寺)。
当年的安乐寺也曾经短期成为穷苦百姓的乐园。1905年,当时号称成都“四大名医”之首的著名中医沈绍九(“四大名医”中的其他三位是张子初、陆景廷、顾燮卿)自出巨资,并邀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名医在安乐寺中开设了一家无名的义诊医馆,无论何人来此诊病拣药都分文不取,只需排队领号签就可以依次诊病取药。医馆每年4月开诊,9月结束,每年就诊者都在万人以上,每年所需经费超过3000个大洋,全由沈绍九承担。这家医馆是成都近代历史上时间最长、口碑最佳的义诊医馆,一直到1936年沈绍九逝世之后方才结束。直到现在,在一些老成都人的口中还念念不忘这位善人兼名医沈绍九。沈绍九的弟子唐伯渊、杨莹洁在1975年整理有《沈绍九医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以后,安乐寺改建成与对面的大型百货商场人民商场配套的大型食品商场中心菜市场,以后再改建为红旗菜市场。改革开放之后开通蜀都大道,将红旗菜市场拆除并从中穿过,今天在蜀都大道以北的红旗商场是蜀都大道建成之后新建的,蜀都大道以南的西南影都北部还有一点原来红旗菜市场的旧地。在“文革”以前,红旗菜市场和总府街上的东风菜市场是成都新建的最重要的两大食品商场。
清代的顺城街邻近贡院,一些商家把主要客户放在从各州县来成都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身上,故而有的店招颇为特别。最著名的是一家帽店叫“正人冠”,一家鞋店叫“书山屐”,颇能反映当年成都市井文化所具有的文雅特色。
“文革”中“造反派”在红旗菜市场大门前 杨永琼提供
在当年的西顺城街东侧、安乐寺的旁边,有一条东边没有出口的半截小巷,清代叫作布袋巷,民国时期成为一条无名小巷,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抗战时期这条小巷中有一处银行宿舍,1938年4月20日生于成都的当代著名女作家琼瑶(原名陈喆)幼时就住在这里,1942年才离开成都返回老家湖南。1938年4月20在四圣祠仁济医院(即今二医院)妇产科(当时叫福音女院)亲手为琼瑶姐弟龙凤双胞胎接生的助产士段仪明长期在二医院工作,一直到2009年11月2日去世。2002年,琼瑶特地给老人寄来了描写自己生平的《我的故事》,上面写着“段老太太留念”。
琼瑶在回忆录《我的生活》中说她幼时家在“暑袜街布袋巷”,应是误记。这幢老建筑今天还保存在总府街81号院内,仍然是银行职工宿舍,已经作为目前成都主城区内为数不多的银行业西式公馆建筑而列入了成都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这幢旧楼可能就是琼瑶出生地 2011年 杨显峰摄影
在顺城大街上,有一座在成都当代城市建设史上最为别样的、不能不加以记载的熊猫城。1993年,成都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新能源在此开建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号称亚洲最大的“摩尔”熊猫城,计划投资25亿元。开工不久,项目因新能源董事长陈宇光被捕而停工,所挖基坑一放8年,被戏称为“成都第一坑”。8年之后,主要由深圳铜锣湾集团接手重建成都熊猫铜锣湾广场。2005年开业,仍有10万平方米的营业规模,特别是以西南最大的餐饮项目“中华大厨房”为人所注目,但是开业不久即因营业状况太差而关闭。2010年3月,广百百货集团入驻,12月重新开业,纯商业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不到一年,2012年仍然因为营业状况太差而停业。故而这里被戏称为“10年唤不醒的熊猫城”。这种情况在成都是唯一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