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名联观止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观音庙联
在诸天神佛中,“观音”是很“特别”的神。观音在佛经中本名“观世
音”,又名“观世自在”或“观自在”。“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
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
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观世音”略称“观音”,
这是从唐朝开始的。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称“观音”(见《秘
藏记》五大名王条)。
严格来说,“观世音”并不是单指某一个菩萨。各种佛学经典中有“六
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的各种称号。如法华普门品之观
音、观无量寿经之观音。常称之“观音”的,是指“六观音”中之“圣观
音”,所以“观音”其实是个“集体名词”。日人织田得能《佛教大辞典》
中的“观音”一条,就是如此注释的。
“观自在”是佛经的术语,法藏《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
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应机往教,自在无碍,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
释就悲。”
《楹联丛话》记有清人张维屏撰千手千眼观音联云:
菩提今菩提,具大神通,忽现千般手眼;
自在观自在,是真佛力,总由一念慈悲。
根据佛经说,观世音为救苦难众生,但能念他名号,即寻声往救,并因
各种根器不同而示现三十二种应化形象。因此是可作男身,亦可作女身的。
“千手千眼”就是他的形象之一。
观世音本是男人
《楹联丛话》卷三又记有一副题燕子矶永济寺中的观音大士像楹
联云:
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
佛何称士?方知儒释有同源。
梁章钜赞此联“殊有妙悟”,其实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下比显出作者对
佛教经典的无知。他因观音被称为“大士”而觉得奇怪,自作聪明,从“儒
释同源”上来寻求解释。岂知观音大士的“士”并不同于儒家的“士”,
他本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左胁士”(“胁士”亦有作胁侍者)。
密教经典说,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皆在“阿弥陀佛”之左右,“观
音”左,“势至”右。故“胁士”或“胁侍者”,乃追随在阿弥陀佛左右
的侍者也。观世音和“势至”合称“弥陀之二胁士”。经云:“梵号礼忏,
则阿弥陀佛之本名为观自在王。观依其本师之名,而自称观自在王。”此
即观音既可称为“观音大士”,又可称为“观自在王”的由来。观音虽然
可作许多不同形象的化身,可作男身,亦可作女身,但其“本体”则是男
身。
据明人王世贞的《观音本纪》说,古时无作“妇人相”者,女相观音始
于何时,各家说法不同,大致在唐以后才渐渐多起来。但《宜和画谱》中
唐宋名手所写的观音像,仍是不饰妇人冠服的。至云观音为“妙庄王女”,
则是元朝以后始流行的说法。此说曾被人(胡应麟)讥为“元僧谫陋无识”。
问大士缘何倒坐
题观音庙联,亦有颇具佛学知识的。如下面一联:
了知自性元明,反闻自性;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
“自性”即人的本性,或谓“真我”。佛理本来就是要人发现真我,所
谓“见性成佛”是也。“元”通“原”。
现在撇开佛学的观点不谈,谈几副比较有趣的观音庙联。
题倒坐观音联: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题送子观音联:
我门中缔结佛缘,岂唯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又联云:
我费尽一片婆心,抱个孩儿付汝;
你须做百般好事,留些阴骘与他。
上二联是题西湖天竺寺所供奉的白衣观音的。白衣观音即送子观音。
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何键,亦有题桂林月牙山观音寺联:
觉来事事皆非,功勋也,名望也,无在不是虚幻;看破了这关,
军阀谁做?贪官谁做?
空处头头是道,喜怒也,好恶也,自然悉具中和;基原乎此理,
人心以平,世界以平。
话说得很“透彻”,但何键是否做得到,却当另议了。 名联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