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名联观止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哈同花园联
哈同的大名,在解放前的上海,可说是无人不知,香港读者知道他的可
能较少,这里略作介绍。他是英籍犹太人,一八五〇年出生于伊拉克,二
十多岁来华,在上海的沙逊洋行做看门。据说他是做贩卖鸦片(清末买卖
鸦片是合法的)和放印子钱(即放高利贷)起家,后来才转入于经营地产
业,更加大发其达,成为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
哈同花园本名爱俪园,在上海静安寺路,占地数百亩,有三堂二楼六桥
十八亭之胜,穷极侈丽。“爱俪”云云,是将他的夫人罗迦陵包括在内的。
这位迦陵夫人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幼贫贱,替沙逊洋行的职员洗衣服,
因而认识哈同。(一说是“蜒户”出身,即俗称“咸水妹”。)她帮哈同
经营地产,眼光看得很准,静安寺路的地皮就是她买下来的,除了建筑爱
俪园之外,还盖造里弄市房百多幢,当时的市价只三十多两银子一亩,到
了民初,只这项地产已价值千万了。
罗迦陵有个义弟,叫姬觉弥,号佛陀,罗叫他做哈同的管家。哈同花园
入门处的楹联就是署名“姬佛陀”题的,联云:
娟娟群松,清风与归,上有飞瀑;
采采流水,疏雨相过,泠然希音。
这样一副集《二十四诗品》成句的对联,其实姬佛陀是绝对写不出的,
大致总有人为他捉刀。
附庸风雅姬佛陀
姬佛陀,安徽滁州(今滁县)人,原姓潘,家贫,幼时为人放牛。据说
他佻无赖,乡人呼他为“潘孬”。某日,他和另一放牛娃打架,将那放牛娃打
得昏了过去,他以为是被他打死了,逃到北京,得一个太监收养他,认作
义子。因他北京话讲得好,迦陵夫人要学北京话,遂有人介绍他做迦陵夫
人的北京话教师。一见投缘,结为姐弟。(姬佛陀身世有不同说法,这里
主要是根据曾任杜月笙秘书的胡叙五的说法。)此人有点小聪明,做了哈
同的管家后,结交一班清遗老,多少读了点书,也练得一手还算不错的书
法,但胸中墨水却是极其有限的。他爱附庸风雅,在爱俪园中办了一所仓
圣明智大学,“仓圣”者,即仓颉也。他认为仓颉造字,比孔子更“威水”,
因此要办个大学纪念他,并自任校长。其人“学识”从此事可见一斑。爱
俪园的楹联一小部分就是由他请那班遗老作的,包括署名“姬佛陀题”的
那一联在内。这些遗老的题联,录两副: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慕南皮胜流,朱李甘瓜,愿十日平原住;
忆西湖好景,风裳水佩,作三潭印月观。
革命和尚乌目山僧
另一个和哈同花园有关系的人是乌目山僧。若只就哈同建爱俪园此事而
论,乌目山僧的“地位”是比姬佛陀更重要的,因爱俪园就是由他一手设
计营造者也。而且不但“爱俪”这个园名是他取的,园中的楹联亦大部分
出于他的手笔。
乌目山僧的身世亦有多种说法,根据《栖霞山志·宗仰上人传略》一文
所述,乌目山僧俗家姓黄,名谛,法号宗仰,别号乌目山僧,江苏常熟人,
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十月十日生,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圆寂。“幼
时学于翁同龢,时翁氏已中进士,阅公文章,词茂义幽,莫测其际。因谓
之曰:‘子习举子业,住着自缚,倘入缁门,慧海之舟楫也。’公感悟,
遂栖神内典,视功名如粪土。公十六岁,依常熟三峰寺药龛和尚出家。”
光绪末年,赴日留学,和孙中山结识,先后参加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
织,人们因他着了袈裟,仍为革命奔跑,故称他为“革命和尚”。同盟会
有两个“革命和尚”,另一个知名度更高的是苏
曼殊。
哈同夫人罗迦陵是佛门信女,她贫贱时已认识乌目山僧,因此在他们夫
妇发达后的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礼聘乌目山僧来上海,为她讲经,并
请皈依为弟子。乌目山僧有多种才能,适逢哈同要建花园,乌目山僧遂为
他设计。
爱俪园(哈同花园是俗称)中的楹联多不署名,不过乌目山僧是一九二
一年才去世的近代人物,他的联作还是比较容易考证出来的。现选录确认
是他的联作三副:
得大安稳,绝于人境;
离一切相,情均天伦。
“得大安稳”“离一切相”均佛家语,“情均天伦”则另有本事,哈同
无子,但其夫人罗迦陵所认的义子义女,则不计其数。
随处悟天机,无事误来香国坐;
此间宜夏日,有花都作镜湖看。
小有园亭山水,种树养鱼,得少佳趣;
虽无管弦丝竹,论文把酒,足叙幽情。
孙中山先生曾有两度在哈同花园小住(第一次是在辛亥武昌起义后不
久,他从檀香山回国,返抵上海时;第二次是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从
南京到上海时),均系出自乌目山僧的安排。孙中山“下野”后不久,乌
目山僧亦告失踪,从此绝迹于哈同花园,他去了何处呢?他的一班早年革
命同志,到处打听他的消息,终于打听到他是潜至镇江金山寺闭关静修去
了。传说他“进关”之日与寺僧相约,掩关禅门,期以十年。十年期满,
“出关”时赋诗云:
乾坤事了续参禅,坐破蒲团已十年。
依旧江天依旧寺,推窗唤醒老龙眠。
其实,诗虽然是乌目山僧写的,但他并没有闭关十年,而是只有三年。
因一来用“三”字不合平仄,二来为了形容“蒲团坐破”,遂夸张为“十
年”了。“诗人多大话”,作诗是容许夸张的。至于“江天”云云,则因
金山寺又名江天寺也。
爱俪园中的楹联,作者难以稽考的亦录两副:
无以慰延伫;
聊可莹心神。
“莹”系石之次于玉石者,心地透彻亦曰“莹”。此处作动词用,言园
中之清幽景物,能令人心地透彻。
万里一枝筇,傲世忘荣,但得烟霞供岁月;
五湖三亩宅,依林构宇,好来平地做神仙。
乌目山僧在金山寺曾赋诗言志云:“宦海罕闻知疚士,山僧饱看大江
云。相逢不道兴亡事,且共谈玄与论文。” 名联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