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月夜行路

死水

月夜行路 孤帆 3905 2021-04-06 09:0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月夜行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死水

  前几天去红崖山水库开了一次会。我想大凡学过地理和关心时事的人,大概都知道红崖山水库吧?首先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水库;其次央视和各大媒体曾对红崖山水库干涸、石羊河污染、民勤极度缺水、许多村庄被风沙掩埋、百姓被迫逃离家园,以及温家宝总理批示:“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等相关事件,均作了详细的报道,由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甘肃省政府立刻调剂“引大入秦”的有限水资源,紧急向红崖山水库输水;地方政府也采取措施,以遏制与缓减生态进一步恶化。

  数年前由民勤县城去武威市路过水库时,仅目睹了它的所在而已。此次去开会,这是举办者的一番创意。其实我们与红崖山水库毫无牵涉,它干得底朝天,或水满得漂沿晃荡,抑或民勤县的田地干裂,庄稼枯死而颗粒无收,既不会惊扰我睡觉,也不至于影响食欲。然而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不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两大难题,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所以我有必要去。

  红崖山水库距我栖居的城市,大约有两百多里。汽车跑了两个多小时才驶入民勤县境。一条年经失修、破败不堪的县际公路,酷似一根遗弃在荒野里的烂草绳,死寂地躺在苍黄的沙原上,竭力将三面环沙的昌宁乡与远在数百里之外、四周被黄沙包抄的县城连在了一起。汽车在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上颠簸着,我突然想起了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交通问题。由面前的这条路,即可窥见民勤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斑了。

  汽车又颠簸了一阵,终于拐上一条直达水库的便道,沿途除了几处绿树掩蔽的村舍,则是荒漠盈野的浑黄世间了。凝滞单调、昏黄刺眼的原野上散落着稀疏的、枯槁的沙生植物,长久面对这种色调单一、几近死寂的景象,给人的感觉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我正在烦闷和焦灼中渴盼着,终于隐隐看见了一个微红而孤兀的丘峦。其实所谓的红崖山则属于龙首山系的残脉——龙口山、鸡冠山和馒头山的残断部分。红崖山同上述山体相距十多里,水库就坐落其间。倘若用山的概念来评判红崖山的话,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山丘”或“山峦”罢了。汽车终于爬上了长达八千米的沙质大坝,空阔而浩渺的水库边在眼前了。

  说实话,我对水库的感觉不佳。无论从自然形态,还是从个人意趣讲,水流本身是带有灵性的,并具有相应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的。一旦人为地将活水蓄集,哪怕聚为一片汪洋,或浩渺的水天一色,它仍是没有灵性的“死水。”诚然,社会不会因个人意趣而改变使公众获益的价值取向。水库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其蓄洪、发电、灌溉的功能是不可泯灭的。但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汽车在大坝上跑了一阵,拐上紧倚红崖山的土路,又疾驶了一气才到输水口,我们下车观景致了。库容面积为二十五平方公里,历时三十五年时光才形成今日的规模,其间所耗费的财力物力暂且不论,仅人力一项就令观者称奇感叹了。

  民勤县地处腾格里、毛乌素、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汇处,四面环沙。境内多为荒漠,且常年干旱,自然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所以耗费了长达三十五年的光阴,动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和工时,在无尽的黄沙间修筑这么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库,不仅体现出民勤人民的吃苦耐劳,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奋争的不屈精神,而且水对民勤百姓来说,那是多么的重要啊?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但是像民勤这样极度缺水,直接威胁人们生存的县域,恐怕为数不多。因而红崖山水库是四十八万民勤人唯一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

  站在坝顶远眺,东南一线是漠漠的绿荫,西南至西北是远山和那道沙质长坝了。库容面积相当大,乍看倒也有些浩渺,可惜因水浅而顿失了气势。水面静得连点微澜都没有,更不用说波涛了,水色和周围的景色没什么明显的差异,反倒有些浑然一体的感觉。我以为这儿应该有这么一座水库,水面上漂浮着绵延的绿藻,有人说是污染所致,但我觉得是“死水”的特征。水域中间有几个突兀的沙丘,有一处较大而像船形的地方,酷似水中小洲。望着它,我正在臆想水的深度,猛然莫名其妙而不合时宜的想起“窈窕淑女”“在河之洲”的诗意了。

  匆遽看完库容,转身去观立在坝首的碑记。碑文扼要载记了修筑水库的过程、以及所耗人力物力财力和工日的数字,还有其精神意义。我非常喜欢那些清秀的楷体,其余则不甚了了。

  会议期间,我始终在“水”的意识里缠绕:红崖山水库是典型的“死水。”然而就这么一点“死水,”却是民勤县的生存希望与四十八万人民的生命之源哪!旧日的民勤,则是一片水草丰茂的牧处,亦是戍边屯垦的要地。现在的居民,多为早期戍边屯垦将士和明清时期的移民后裔。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兼及石羊河水量锐减,水污染严重,注入红崖山水库的水质极差,随之风沙骤至,迫使诸多百姓迁徙……国家利用“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再度投资修了延伸段,定期定量向红崖山水库输水。但是黄河水从古浪县再次输入红崖山水库,又通过干渠流到田间,一立方水价约计二十八元,百姓用不起也不敢用。

  现在人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水资源的短缺、匮乏,以及污染、浪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民勤县的现状,虽说在西部缺水省区属于个案,但是很有说服力。国家对解决西部严重缺水省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风沙防治、生态环境治理、移民搬迁等。

  民勤县在治理风沙方面,亦可成为范例。事实上,民勤的历史演绎就是同风沙抗击,争取生存空间的过程——早先的民勤称“镇番”。民国初期,因着当地百姓不懈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形成吃苦耐劳、勤奋俭朴的特质,故改称“民勤”。

  民勤立县的时间是雍正三年,短短的数百年时间,人口猛增,不计外流人口,现在还有将近五十万人啊!俗话说“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首先说明民勤人口众多,不断往外迁徙和疏散人口,据悉朝鲜、俄罗斯都有整村的民勤移民。其次说明民勤的自然生态、生存条件极差,外地人不愿再此谋生。

  令人费解的是:从汉代至唐末,这里仅属戍边之所;明清以降,开始大规模屯垦,随即有山西、关中移民陆续迁居,可是人口的外迁,至今仍在持续着,怎么还有将近五十万人呢?好像民勤只能生产人啊!人口一多,地方承载的生存压力就大。尤其像水这种短缺而难以再生的资源,对民勤的威胁是致命的。四十八万人,仅靠红崖山水库的那点“死水”,能维持下去吗?

  前些年,相关部门设想从宁夏干塘引黄河水到红崖山水库,以缓减民勤县的缺水压力。该线需要穿越数百公里的茫茫沙漠、戈壁,沿途的自然蒸发、渗漏不说,即使注入红崖山水库,那么再度蒸发、渗漏掉一些,剩余的那点儿若计成本的话,老百姓还是用不起而不敢用。实际上,仍然属于“死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了扼制沙尘暴频发和改善河西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有人设想从天津入海口修一条输水管线,直达毗邻民勤县的阿拉善右旗,将海水源源不断地灌入沙漠里,形成一个人造“海洋。”此举或许有益可行,但是一个生物链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不知需要多长时间啊?可是毁坏则是转眼间的事。还有一些专家建议从西藏引澜沧江、金沙江怒江源头的水至新疆,再输入河西地区。据说该工程艰难而投资回收周期短,前期投资一笔,则利用地势落差修电站,发电卖了钱再修再建,这样沿线建几十座水电站,直至把大量的水引进新疆。预计该工程一旦建成,新疆和河西地区的环境、气候可真能胜于江南了。可是眼下的民勤怎么办?四十八万人急需水啊!

  我觉得现行的诸多措施确是有益的,唯有移民问题值得讨论。民勤县实行了整体搬迁计划,虽是异地,但仍属本县。即将北面的三个乡镇,整体搬到西面地下水源相对丰富的荒野上,再度开荒耕作、打井浇灌……我想这不是在谱写新的生存史。而是民勤极度干旱缺水现象的延续,悲剧的再度演绎。 月夜行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