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元是此中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②。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苏轼仿佛一生都在求雨。
在陕西凤翔,天大旱,他去太白山祭山神、祈雨。
在山东密州,天大旱,他率众人去常山求雨。
宋哲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做知州,是年春,徐州大旱。苏轼照例率部属前往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为民求雨。
苏轼每次求雨都比较准,因为我们总能看到得雨之后他去谢神的记载。这次徐州求雨也不例外,不久甘霖普降,旱情解除,苏轼照例前往石潭谢雨。归来途中,这组《浣溪沙》乡村风景画问世了。
苏轼在石潭谢雨的道上共作了五首《浣溪沙》,除了起首的一首,还有四首为:
旋抹红妆看使君③,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④,乌鸢翔舞赛神村⑤。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⑥。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⑧。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次徐州旱情原本十分严重,苏轼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所以天神应求降雨之后,身为一州长官的苏轼十分喜悦,与百姓的心情无二。苏轼是一个爱民之官,这点毫无疑问。在凤翔府,他上书朝廷呼吁免除百姓欠官府的债务;在扬州,他停办芍药万花会,以免官员借机搜刮民脂民膏;他自掏腰包,用五十两金补助公库,在城中设置病坊,取名安乐坊,以和尚当主持,两三年之间,医好上千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如果仅以“爱民”来形容苏轼,却又显得不够贴切。因为与一般的官员不同,苏轼的出发点不是政绩和仕途,而是内心深处对百姓的同情。他不会以官民二分法来看待百姓,而是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不邀宠求进,也不假隐钓誉,只是与百姓同忧同喜。
若没有这份同情心,这组田园风光词也不会如此清新活泼、生机盎然。以往诗词中出现的农村景象,要么辛酸悲苦如杜甫的“三吏”,要么过于隐秘浪漫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像苏轼这样立足“乡村本位”的白描手法,之前大概只有陶渊明用过。这样的词却是最动人的,无他,只因“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词是因谢雨而起,却没有一处直写谢雨之事,但全词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以第一首为例,出场的有石潭中的鱼、不见踪影只闻啼噪的乌鸦、不惯行人的麋鹿、听到鼓声的猿猱,还有黄发的小儿、白发的老人、隐而未见的采桑姑。通篇看来,全是对风土人情的随意点染。但如果再想一下,黄童白叟开心地聚在一起,所为何事?与麋鹿相逢的又是何许人?猿猱听到的又是哪里的鼓声?人们回家跟采桑姑诉说的又是什么故事?答案当然都是:随太守而来的盛大而喜庆的谢雨仪式。
到了第二首,场景就要热烈多了。太守出城谢雨的消息传遍村庄,姑娘们才不会因“弄妆梳洗迟”错过围观太守的机会,她们“旋抹红妆”就出了门。她们对太守的风采好奇心切,三三两两聚在左邻右舍门前观看。围观者的心情不难理解,毕竟这位太守是“名为天下重”的才子。被围观者记载这次经历的语气才更值得注意,你仿佛能看见苏轼淡定自若的步伐和微微扬起的嘴角。
时值初夏,麻叶层层,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谁家在煮茧?香气飘满整个村子。缫丝的妇女娇媚悦耳的谈笑声阵阵传来。苏轼心想,这些女子肯定是隔着篱笆墙说话。因为江南养蚕的人家有个禁忌,蚕时不得到别家串门。苏轼走进一家农户,一位老人正在捋青捣麨。太守自然地跟他话起家常,问言今年的豆子什么时候熟啊?
太守及随从继续前行。花落行人衣上,有簌簌之声,唯枣花有此声效。簌簌声旋即被嘈杂的风雨声盖过,是何物?缫车。再行,天热,欲寻柳荫,却见树下早有身穿牛衣的人在摆摊卖黄瓜。酒困,路遥,人倦。太阳高照,口渴,无茶。怎么办?此时方知,农野之家远胜名士洞府,于是去路边的人家叩门讨茶。
写到第五首,终于切到谢雨的正题。久旱初雨,软草平莎全部被洗净了。沙路无尘,马蹄轻快。马上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畅快之余,归隐田园的念头又在苏轼心中荡漾起来:“何时收拾耦耕身?”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于是他继续走马观光:阳光明媚,桑麻欣欣向荣,光泽鲜亮宛然若“泼”;暖风袭人,挟带着蒿艾的熏香。
苏轼真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心想我本来就是村中人,若非世代务农,又怎会如此了解乡野之乐?苏轼《题陶渊明诗》云:“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可为佐证。
作为一个诗人,苏轼的审美对象也是农人和农村。苏轼说“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在心底里他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是一体的。农人沐浴天地的恩泽,也承受天地施与的痛楚,他们食己之力,不窃、不夺,在苏轼心里,他们才是更高贵、更自由的人群。
注释
①徐门:指徐州。
②睢盱:欢乐的样子。
③使君:太守,知州,苏轼自称。
④收麦社:指农家祈雨祭土地神的活动。
⑤赛神:古代礼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⑥络丝娘:即莎鸡,一种鸣叫如纺织声的昆虫。此处喻指缫丝妇女。
⑦牛衣:用粗麻编织的衣服。
⑧耦耕:两人并耜(古农具名,形似锹)而耕。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