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本郑经——郑洪升随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亲们:
您的嘴懒吗?不懒。不仅对好吃的饭狼吞虎咽,而且零食不断;您的脚懒吗?也不懒,从来坐不住,就喜欢走走逛逛;那么您的手懒不懒?这个嘛,真不好意思说,我读书、听课从来不爱动手做笔记,现在手连字都不会写了,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别人都不认识我写的是什么。
那好,在今天的“情书”中,老夫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延安时期,有“五老”,这就是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在这五老中,徐特立老人有个读书方法。他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为什么买书不如借书呢?当时书少,钱更少,买本书不容易,同时买的书是自己的,什么时候看都可以,而借的书有时间限制,必须抓紧看,到期归还。为什么借书不如抄书呢?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为什么全抄不如摘抄呢?全抄不费脑子,抄下来就是了,而摘抄就要用脑子在书中寻找重点,只抄精华。据说,徐老抄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是一本很厚的书,那得花多少时间呀!但他老人家抄下来了。
第二个故事,是苏东坡抄书的故事。苏东坡,具有多么聪慧的大脑,是公认的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奇人。就是这么一位被称为旷世天才的人,却主张抄书。例如,苏东坡三抄《汉书》被传为佳话。有一天,苏东坡正在集中精力抄《汉书》时,有位好友来访。他出来迎接晚了,道歉说,因我的功课还未做完,所以出来迟了,请原谅。客人奇怪地问,先生是名扬四海的大名人,怎么还做功课?苏东坡说,我在抄《汉书》。客人更加吃惊地说,凭先生如此过人的才智,开卷一看便可永生难忘,怎么还抄书呢?苏东坡说,不瞒您说,我抄《汉书》已经有三遍了。抄第一遍时,我每段抄三个字,就能记住整段;抄第二遍时,每段抄两个字,就能记住整段;抄第三遍时,我只抄一个字,就可记住整段了。
苏东坡的这位朋友有点疑惑。苏东坡去里屋把他的抄本拿出来请朋友看。这位朋友想考一考他,便从《汉书》中选出几个段落让苏东坡背诵,苏东坡竟全部一字不差地背出。这位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
苏东坡一生留下《苏东坡全集》100余卷,写诗200余首,写词300余篇,被世人誉为“其豪放如李白,其深沉似杜甫,其劲拔像韩愈,其风骨如柳宗元,其流畅近白居易”,连与他政治观点不同的王安石都说,像苏东坡这样的奇才,不知几百年才能出一个。
像苏东坡这样的大家,他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从他抄《汉书》的事例中,我们不能不钦佩他下的苦功,不能不认识到做读书笔记与听课笔记的极端重要性。
有些朋友奇怪,老爷子这么大岁数了,几年来用手写板竟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了几万条微博,还出版了五本书,这是为什么?我坦诚地告诉大家,这与我从年轻时期就爱做笔记有关。我写了几十本读书笔记,抄了上万张资料卡片。现在我还保存着我让郑渊洁12岁时帮我抄录的《人民日报》的卡片。
我常常想:比苏东坡脑子聪明的人肯定不少,但下的功夫比苏东坡多的人,恐怕寥寥无几。要像现在这样,总玩手机,连个字都不会或懒得写了,我们手的功能,久而久之会不会像当初的尾巴那样也退化掉?
老夫恳切希望朋友们拿起笔来,动手多写,熟能生巧,写多了,你就能成为一个行家,即使不成行家,把文笔写顺溜,把字写好看,也是应该的吧!
有句话请亲们必须记住:手要勤做笔记,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一本郑经——郑洪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