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断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从依赖到控制
当小波上高二时,他对爸爸说他不想上学了,之后他辍学了两个月。刚开始,爸爸介绍他去一个熟人那儿上班,只干了3天,小波就不想干了,嫌工资太少,而且工作本身也没什么意思。他一心只想从事“高级且体面”的工作。小波既不去上学,也不想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小波爸爸却对此深表理解,毫无责怪之意。
过一段时间后,小波的爸爸让儿子继续上学。小波像是看在爸爸疼爱他的面子上勉强答应了,但要求装宽带作为交换条件。爸爸满口答应,心想:“不管怎么样,儿子还是听我的。”
可返校后,小波实在无法继续坚持学业,天天逃课去网吧。爸爸便考虑:既然小波实在不想读书了,那去学校打通关系,帮小波弄张高中毕业证回来得了。
辍学后,小波不是在网吧里玩游戏,就是天天和朋友出去喝酒吃饭——那些朋友都是已经辍学的小混混。妈妈不给小波零花钱出去消费,爸爸却反其道而行之,就像发工资似的每个月给小波1000元的零花钱。有一次,小波把钱花光了,又问爸爸要钱。小波爸爸起初没答应再给钱,小波便以离家出走威胁爸爸,爸爸只好继续额外“发薪”。有一次小波要上外地看网友,爸爸好像生怕儿子此去不复回似的,二话没说给他买了手机,以便联络,并给他5000元外出零花。
这次来基地治疗,小波并不想来,但也不是受强迫来到此地,而是因为和爸爸和和气气地达成了君子协定。“儿子,只要你来治疗,回家以后,我给你3000元。”——这就是爸爸的承诺。
他经常对儿子说:“反正我这钱挣下来了,将来也是你的,早花晚花都是给你花。”这实际是他帮自己和儿子种种不妥行为找的借口。
小波的姐姐有些看不惯,对爸爸说:“你这样会把他惯坏的。”爸爸用他一贯对女儿的严厉口气,不满地回应说:“你一个女孩子家的,懂什么!”
小波告诉爸爸,他不上学是因为学校老师对他不好,而且经常打骂学生。其实这只是小波不想上学的借口,虽然的确发生过师生冲突,但小波言过其实,而且会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过错,如不遵守校纪、上课故意捣乱等。
当娇生惯养的孩子进校读书时,不可能指望所有老师和同学像父母一样对待自己。这种落差本身对于小波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挫折。他不善于处理挫折,因此失去前进的信心,进而产生不安和孤独感,出现反抗性和攻击性的行为,有时也会有心理退化的表现。
小波在成绩优异时总被人高看几分,鲜少体会到这种人际交往的不畅,但成绩差还调皮捣乱,他在学校的待遇就产生了质的变化。小波爸爸完全相信自己的儿子所说的一切,甚至无所顾忌地问责学校。
有些家长在当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到良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有些家长则完全相信老师的说法,和老师联盟,布下天罗地网将孩子牢牢罩住。这两种做法均有失偏颇,表现极端,没有冷静妥善地去处理问题,没有对孩子进行有利的引导。
换个角度看,对校方求全责备的小波父亲也是在推卸自己肩上家庭教育的责任,为自己的失职开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忙于挣钱养家,忙于为整个家庭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此前,他甚至很少与教师沟通、不参加教育活动、不配合家校联动,而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便将责任全推给教师与学校,好像这样便能脱得了与自身的干系。
回顾我们在诸多个案中所讨论的形形色色的父亲,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在社会上有头有脸、成就斐然的,是在社会底层艰难讨生活的,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他们充当的都是养家糊口的角色,只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水平有区别。
姑且不论家庭财富的多寡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在此我想指出的是,父亲角色“淡出”家庭教育的客观现实会导致父亲在孩子人格的成长教育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意识地扭转、强化家庭教育里的父亲角色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课题。
对于小波辍学以及在校违反校纪一事,小波父亲没有一丝的责备,而且以一副坚强后盾的姿态出现在儿子面前,任劳任怨地时刻准备着为儿子收拾残局。在父亲的过度纵容下,孩子不正当的欲求经常不受压抑地表现出来,致使孩子处于幼稚的自我中心状态,不体贴人,不服从权威。
小波的行为在父亲的百依百顺下越来越放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小波母亲对丈夫的教养方式极为不满,但除了责骂丈夫和儿子外也显得无可奈何。
小波母亲心中充满忧愤又无处发泄,更多的时候只能失去理智地去发泄不满。她除了破口大骂还是破口大骂,她越不让小波上网小波越要上,何况小波现在还有父亲替他撑腰。
小波的父亲虽然从不和妻子正面冲突,任由妻子冲自己乱发脾气,但他非常固执,自己想做的事情绝不会听从妻子的。
溺爱和放任孩子的父母,往往不能完全控制孩子。小波像把准了父亲的脉,由依赖父亲变成了可以控制父亲,时常以“爱”为武器伸手向父亲要钱要物要享受要自由。至于父亲,他对儿子的这种“爱”也很难说是一片纯净,或多或少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要。
小波父母的情况不禁令人深思。小波的母亲对于自己的角色处于无知无觉的状态。她竭尽全力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无力感和渺小感,以及对生活的强烈失望。小波的父亲从7岁就承受丧母之痛,在后母的刻薄虐待下,一路完全靠自己艰辛地走过来,从穷苦的农村走到今天这并不圆满的生活状态。他的眼角眉梢总是流露出对自己苦难人生的厌倦之情。有时候他表现出对家庭的无比珍视和需要,以及尽一切努力养家糊口的决心;有时候却表现出异常的超脱,好像随时都有可能逃离这个让他心力交瘁、负担沉重的家。
小波的父亲对于妻子的忍耐和包容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冷漠,经常让妻子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当暴跳如雷的妻子看见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丈夫,不由血往上涌,丈夫因此招致妻子更多无缘无故的挑衅,像在刻意激惹眼前这个可怜兮兮、没有安全感的女人。此外,即使需要供养全家人,小波的父亲其实也不需要做那么多份兼职工作,他只是想让工作占据自己更多的时间。
小波父母之间的夫妻情义淡泊,两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寻觅怎样的彼岸,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生子而生子。生活的无意义感在遭遇挫折和无奈时,显得更为清晰和深刻。 断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