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断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圣母?巫婆?
莹莹现年20岁,正在上大二,学习艺术类专业。来到基地治疗之前,她已经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治疗场合有过多年的治疗经历,均由她妈妈全程陪同。莹莹妈妈第一次见我时,带着一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装着几次治疗的病历和档案记录,以及她书写的日常生活记录——有一本是她自己撰写的莹莹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其余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认为女儿患病时或者情绪异样时的语言记录,甚至在每句语言旁边都有符号仔细地标识了莹莹当时的面部表情。
莹莹妈妈把这么多的不幸和让她烦忧的事情记载下来似乎还不够。尽管她已经和前几个心理医生说过类似的事情,却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叙述热情,不停地向我陈述着桩桩件件的痛苦往事。如果我不插嘴打断她,她应该能够一直说下去。
从她表述的内容不难想象,这几年她对于女儿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倾尽全力地呵护女儿。为了一心一意全程陪女儿四处求医,她已经把工作辞去。每次女儿在某医院治疗,她总是在医院附近租房子与女儿同住。莹莹的病情时好时坏,所以治疗后莹莹妈妈又和女儿一起回到女儿就读的大学,而且在学校附近租房看护女儿。尽管女儿再三要求她回老家去,但她坚持要和女儿在一起,否则她不放心。
大概由于这几年持续的奔波、操劳和精神上的紧张,莹莹的妈妈看起来身心俱疲,脸色灰暗,面容憔悴。初次见面,莹莹的妈妈就让我感觉她已经非常疲惫,需要休息。即使莹莹需要她在身边时时陪护,就以她当前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主要的是她自己的心情都很难保持一个自我放松和协调的健康状态,对莹莹的治疗难免造成负面影响。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为了女儿四处奔走的母亲,但在莹莹的成长过程中,莹莹妈妈并没有自始至终地表现出这种倾尽全力的关爱,其中的经过也是一波三折。
莹莹的妈妈32岁时才生莹莹,在当时当地属于晚婚晚育。当初怀孕时,夫妻感情便出现裂痕,时常争吵,后来莹莹的爸爸干脆出外工作。莹莹的妈妈妊娠反应强烈,经常呕吐。尽管莹莹的妈妈孕吐反应严重,但被丈夫视为小题大做,所以她情绪持续低落,不时心烦意乱,经常埋怨腹内的胎儿——都是因为莹莹的不期而至,才把她的生活搞得这么被动。实际上莹莹的妈妈在当时可能有个模糊的念头,想打掉这个孩子。
可在莹莹降生后,莹莹的妈妈看着襁褓中可爱的小宝贝,心生内疚,自责怀孕时情绪不佳,觉得曾经有愧于小莹莹,不由自主地宠爱起莹莹。因此莹莹在幼年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妈妈似乎把很多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小生命上,从小教育她追求完美,她也在学习和艺术等方面不甘于人后,而且表现突出。这一阶段莹莹的妈妈暂时忘却了与丈夫之间情感的烦恼。
这样平静的生活持续到莹莹8岁。莹莹爸爸长期在外工作,莹莹妈妈不甘寂寞,发生了婚外情。莹莹也隐约感觉到了父母之间关系的恶化。更主要的是莹莹妈妈在此时还患上了严重且反复发作的妇科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使她突然变得急躁易怒,而且一发不可控制。她对莹莹的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经常出现从前未有过的打骂行为。她像一头受伤的母狼,似乎把所有的怨怒都撒在了朝夕相处的莹莹身上。
她密切观察莹莹让自己感觉不满意的细节,随时准备爆发。如果在吃饭,她便用筷子抽莹莹的脸;如果在扫地,笤帚便落在莹莹的身上;如果手无寸铁,那就赤手空拳上阵,抓头发、扇耳光等。
在某种意义上,她根本没有打莹莹,她是在对丈夫、对她自己进行报复。不管事实怎样,她有足够的借口来原谅自己的暴躁,那就是为了“教育和训练孩子”。
莹莹在无数个夜晚,孤独忧伤地抱着自己的娃娃熊玩具,怀念妈妈往日那关爱呵护的眼神。可是美妙的回忆似乎越来越淡,浮现眼前的是妈妈那已经扭曲了的时常流露烦躁的面孔。她的小脑袋怎么也想不明白妈妈到底是怎么了。
莹莹无法预计自己什么时候可能会惹恼妈妈,招致盛怒和打骂。昔日温暖的家已经变得有些可怕。如果爸爸在家,那他还能保护自己,可爸爸回家的机会太少了。
有一天放学了,莹莹还不想回家,只想在外逗留。一位貌似温和可亲的叔叔把正在溜达、目光茫然的莹莹带回家并且强奸了她。当她带着伤痕跌跌撞撞回家后,妈妈因为她回家晚了,还是二话不说地揍了她一顿。
原本性格活泼的莹莹变得越来越离群索居、少言寡语。妈妈虽然不再像从前嘘寒问暖地热情关心她,但唯有一件事依然十分在意,那就是莹莹的学习成绩。令人遗憾的是,身心受挫的莹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快乐地投入学习,其结果只能令妈妈越来越失望。
莹莹的心里恍恍惚惚,难道爱是有条件的?妈妈给予自己的爱是凭她的好恶吗?只有当自己的行为满足了母亲的需要,才能得到她的爱吗?
莹莹和妈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读初中时妈妈开始注意到莹莹出现的一些反常行为:情绪焦躁,不能自控,笑容越来越少,几乎不主动和她交流,习惯性地把自己关进房间拉紧窗帘,睡眠困难。在高中阶段莹莹的这些情况益发严重,房间里经常乱七八糟,也不注意个人卫生。
妈妈着急地带莹莹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让她沉睡许久的母爱复苏了,她如大梦初醒般地深切担忧,开始后悔这么长时间以来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莹莹,并对莹莹流下忏悔的泪水。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用拳头来教育莹莹。
高中阶段的心理治疗使母女俩的关系暂时得到缓和,她们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家里暂时恢复安宁。得益于从小进行的艺术训练,莹莹以优秀的专业课成绩,考上了外地某市的艺术院校。
莹莹的经历不由得让人心生疑惑,她所感受到的“母爱”是何物?难道是时而拳打脚踢,时而泪流满面?难道孩子只是个有血有肉的玩具布娃娃,可以被时而溺爱时而折磨?莹莹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似乎更取决于她自己的整体生活处境及她对此的反应。可生活有时是变化多端的,难道母性的温柔不能坚持到底吗?
毫无自卫能力的孩子有时候是危险的,尤其当她的母亲总是对生活心怀不满的时候。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所有的母亲身上都有圣母与巫婆的成分,只是程度与比例有所不同。从横切面看,从婴儿到成人,孩子在每个不同阶段和母亲都有不同的爱恨情仇,他们之间永远在对话交战。纵向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母子关系,和母亲的关系走向何方,是子女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面对的问题。
母亲这一概念有时候因为过于神圣而显得虚伪。大千世界中,某些母亲的奉献并不完全或者纯粹是真诚的,也会奇特地混杂着一些别的因素,如自恋、虚假的利他或虚荣的幻想等。我们常常看到母亲在抱怨,她们表现出悲痛无辜的样子:我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结果不光得不到感谢,还要被指责。
可能值得我们探究的是,这种为他人好的想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有过去的影子,过去未满足的欲望在潜意识中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并将这种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样一来,在我们做出虚假的利他行为的同时,还要让他人背上感恩的负担。 断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