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爱养

反阅读?

爱养 银子 6688 2021-04-06 09:0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反阅读?

  “三屏”真的可以替代书籍吗?

  三屏指的是大屏——电视机,中屏——电脑,小屏——手机。

  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和电脑,既有对话又有画面。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看电影、电视、电脑无法完全替代彼此!

  孩子们的特点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且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也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关闭了孩子们的想象通道,因为,画面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信息,不需要他们去想象了。这相当于把孩子最珍贵的特长——想象力弃之不用。

  比如,我们在看小说和听收音机里的《三国演义》评书时,那些激烈的战争场面都会在脑海里自然浮现出来。而屏幕类学习只需被动接受,无需主动想象,如电视节目镜头跳跃太快,人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

  电影、电视只能是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

  所以,尽管在某些方面文字不再独步天下,影像在一定意义上变为新文字、新语言,成为生活必需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文字的细致、缓慢、迂回、委婉、深远与完整,会轻而易举地被影像的直接反应、快速生死、粗略片面所代替。

  看电视和用网络不能代替阅读,反而会干扰静心思考和养成惰性

  有研究理论表明: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缺乏文字欣赏和创作的能力;他们更加追求快速的变化和行动,而不再有意于沉静的思考。

  电视虽然节约了孩子的神经能,但同时又容易养成孩子的惰性。

  不同的大众媒体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字的特点是具有滞留性,白纸黑字,历历在目,可反复阅读思考,不受时空的限制,又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复查,相互比较,在表达上更要求准确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这不像电视屏幕即便信口开河也可一带而过。

  电视使人对信息的接收变得更轻松,它可以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相对白纸黑字来说,色彩纷呈的屏幕形象更容易使人兴趣盎然,而且接收时更不费劲,注意力不用太紧张,所以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学,但如果过度依赖声像媒体,却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当信息接收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时,即便它节约了接收者的神经能,自然还是会影响大脑的内部加工能力。就像你去某个地方总是走捷径,这样你的方向感和找路的能力就会很差。

  既然电视等有声有色的媒介信号接收起来更不费力气,孩子自然更容易接受电视和电脑。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时得有意识地培养他阅读书本的习惯,把他拉进书的世界,而不是让他本能地和直觉地喜欢声像的世界。

  经受众调查发现: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看电视的次数越少。他们“抵制”看电视而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读报读书。大概在他们看来,一瞬而过的电视图像很难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难以满足他们对较深层次的文化的追求。

  凡是数字产物,都会不可避免地释放一些有害人类健康的辐射,阅读纸质书籍则完全不必有此担忧。而且,利用电脑等媒介进行阅读,因为这些媒介往往有其他娱乐功能,所以很容易让人分心,何况孩子本身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和维持。

  纸质书的作用比较单一,阅读环境更纯粹,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因此更容易使人理解与消化书中内容,还能深入地分析和品味。

  所有的电子媒介,如手机、电脑等,更新换代神速,让人眼花缭乱。如手机的功能不断在更新,功能太多太全了,以至于多到让你都不知道有哪些功能,最后也许只有一个功能最管用,那就是炫耀功能,到哪里都引人注目。

  这些电子产品总是走在社会物质化的最前沿,浑身散发着商业文化的喧哗,它的特点是指向外在探求、追逐、攫取,甚至倾销。

  而传统的纸质阅读是让人去寻找内在,寻找突破和超越的真正途径,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散发着墨香气息的传统读物独具文化韵味,这是数字化书籍所取代不了的。拥有一间书香满架的书房是多少文人亘古不变的梦想呀!

  捧一本经典读物,端一杯清茶,静静阅读,通过阅读去寻找内在,获得生活态度——那才是我们希望能更多传递给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

  阅读和电子游戏

  记得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一个女孩在舞台上将百家姓倒背如流,她的记忆力一时令人震惊,观众惊为天才。但当主持人询问她如何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时,这女孩完全说不上来这些句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难道不懂这些句意就不能去背诵吗?当然不是,当她长大就能懂得文章的含义,只是不必把这种背诵行为刻意提到一个高度,像是去赞赏一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这不是学习,这些知识只是进入的头脑而已,它们不曾碰触到她的心。说到底这就是一种舞台表演、一场秀,而且会误导人们对“学习”的理解。

  现在很多家长会为孩子玩电子游戏而无奈,与其在后来大伤脑筋,不如在早期把“故事”、“游戏”和“快乐玩耍”还给童年。你可以随便翻开一些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著作,它们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这些专家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

  所以,收起急功近利的心,不要用分数、名次,能背几首唐诗、能认识多少个字去衡量孩子,一味地给他灌输书本知识。不去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乐趣,这样当他精神“饿了”怎么办?

  孩子如果肚子饿了,知道赶紧进食来缓解,可是精神饿了,往往不容易发现,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那时已经精神发育不良了,急需“食粮”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恐慌,他就可能陷入沉迷网络游戏、结交不良朋友等问题,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这和一个人饿得太厉害了饥不择食是一个道理。

  所以这些外在的“学习效果”会把孩子们从正常学习道路上逼走,逼着他们去和电视、电子游戏做朋友。等到孩子们和这些“朋友”形影不离的时候,再分开就很难了,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在早期就让孩子们和“书”交朋友。

  尤其在孩子十岁前,尽量少让他们接触电脑,不要着急去听什么“新世纪人才必须会玩电脑”这样的说法。电脑是个工具,孩子有的是时间熟悉这个应用工具,不存在会落伍于时代的危机。但是,错过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那就失去了宝贵的教育机会而无从弥补。

  什么叫“先入为主”?我们先着眼于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先培养阅读习惯,纸张书籍有利培养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静心专注的能力。一旦孩子习惯了快节奏的事物,再要他静下来读书、做事就很难了,至少先让孩子有了某些能力,再让他玩电玩(电玩也是可以培养反应等能力),这样他才能同时具备两种不同的能力。

  孩子能够尽早在生活中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他们就不会轻易迷恋网络和电视这样的虚拟家园。即使他会喜欢网络和电子,也不影响他照旧爱书读书。形成阅读习惯后,不去阅读他总会觉得心里像少了些什么,因为他有强烈的精神饥饿感,他会不时惦记要去看看“书”这个朋友,去打理属于他的精神家园。

  只给孩子买书是不够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应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千万不要以为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生硬地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样就完事大吉了,这种方式有时除了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

  我们要和孩子共同阅读,尽管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

  其实不然,这样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想让孩子愿意接受你的管理,就要点点滴滴地积累努力。这会儿多下功夫,往后就省事了。

  现在不少父母和孩子虽然天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夫妻之间陌生,亲子之间也陌生,各自不知道为生活如此奔忙所为何事,忽视了身边的亲人,还认为所有的辛苦劳累都是为了家人。

  比如说,有些孩子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一年到头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孩子出现问题,父亲却觉得委屈,自己在外拼命工作就是为了孩子,却是这个结果。如果真想对孩子产生好影响,就从现在开始尽量多和他在一起,培养共同的生活兴趣和习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一个很大的诱发因素就是父爱缺失,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心灵没有沟通。

  敞开心扉去交流,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本书的很多地方强调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重中之重,也谈了一些方法,下文所说的共同阅读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有很多父母疑惑自己和孩子根本没什么可说的,那么可以尝试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这就给彼此创造了交流的话题,是形成孩子和父母之间“对话习惯”的良好机会。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父母最好抽出时间来做一些了解,尤其是某些经典的书籍,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所以,孩子的阅读不仅是孩子的事情,和孩子共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爸妈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也拥有和父母同样的话语权,甚至会富有乐趣地创造一些只属于你们之间的密码。

  “能够和家长对话”的条件对孩子是很有诱惑力的,同时,它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要知道孩子们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父母不由得感叹自己老了,思维开始僵化,从孩子灵动的思路中却能发掘出许多生活情趣。

  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这样的交流会伴随孩子一生的漫长旅途,使孩子获得智慧的积累和情感上的快乐。

  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否定你不同意的观点,即使是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如果孩子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但如果孩子不能自圆其说,则可以攻其漏洞,引导他认识自己的不成熟之处。

  这是一种思维训练和观点碰撞,切忌把它变成一种生硬的说教,去指责或者揶揄孩子的幼稚可笑,同时阻断他独立思考的习惯,恰如“尽信书不如无书”,鹦鹉学舌式的读书方法并不可取,能够适当地和作者、和长辈“讨价还价理论一番”才能获得真知识。

  阅读令人愉悦

  上文我谈了很多读书的好处,但不要把阅读看成一件伟大神圣的举动,似乎一个爱书之人多么高尚。这种理解是误会,这样理解,便无法深入读书的本质,反倒使读书成为一种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又怎么能去理解书中潜藏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生活中很多人再三表明自己是信佛之人或居士,其中不仅有笃信宗教的善男信女,也不乏“号称信佛之人”,后者言必及佛,似乎这样就给自己披上了一件比普通人更善良和特别的外衣,更值得交往和信赖。其实不然,也许他比一般人更工于心计和不择手段。

  读书这件事亦通此理,说自己是个读书之人,会显得这个人更有品位、有内涵吗?我曾经在上社会心理学这堂课时,听到老师笑谈:有些初相识的男男女女都喜欢说自己的爱好是旅游和读书,其实这女生最好逛街和吃零食,这男生最好睡觉和打游戏。

  所以,在引导孩子时,我们应该记住:能激发读书热情的方法不是强调读书的有用性,如为了取得文凭等;也不是标榜读书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有多么高尚;而是强调读书时的愉悦性。那是种纯粹的愉悦,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愉悦。

  当然要达到这个层面,对阅读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读书和游泳可以拿来一比,读书像是游泳,要真正得到戏水弄波之乐,你可能得熟练这个技能,要懂得换气和划水。如果你只是穿好泳衣,靠在池边,泡水消暑,或者憋口气游那么几下,这个乐趣恐怕要大打折扣,而这种状态就像是读书的“浅阅读”状态,最终无法得到识得水性的自在感受。 爱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