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爱养

父母对孩子成长早期的影响

爱养 银子 5559 2021-04-06 09:0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父母对孩子成长早期的影响

  血缘关系不等于血肉之亲,在孩子成长早期父母勿远离

  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个案,父亲对他儿子就是没有感情,他知道这样不妥,可是没办法。他儿子在断奶后就被送到叔叔家长大,上小学二年级时才回到他身边,错过了父子感情培养的关键时期。当这位父亲说起一直在身边长大的女儿,则很是眉飞色舞,充满父爱。

  男孩的母亲很溺爱他,但是或许内疚之情胜于母爱,于是她总是努力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这个孩子极度没有安全感,存在自卑、内向敏感、社交障碍等问题,天天沉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而且,他的眼神总是带着一种忧郁之感,令人疼惜。

  感情这事还真的不能勉强,即使孩子和父亲有血缘关系,可是他们没有内在联结之情。这个男孩带着这些心理问题去和双亲相处,他们之间的爱修通还有一段长路要走,让人感到遗憾。

  说起感情培养,我们通常认为它只存在于朋友或夫妻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人也需要培养感情吗?

  是的,“依恋”这种情感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双向关系,即双亲一般也会对婴儿产生依恋,所以才有了前面提出的说法,叫“双人舞”。

  所以,孩子出生时还是应该由母亲亲自抚养,孩子12岁前父母亲不要轻易远离。工作太累可以让老人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或者请保姆等,都是可考虑的做法。这样每天下班父母还是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有盼头,会期待晚上与父母的见面。

  而且,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孩子12岁之前,即依恋期。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

  在最重要的依恋期中,0~6岁又最为关键。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不太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很多繁忙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一年到头,父母和孩子也见不了几次面。等到孩子上学再接回来时,孩子和父母亲可能会有终身的隔阂,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更难管教。

  孩子能够理解大人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但他们不能够理解的是:明明是自己的父母,却长期不愿和自己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住。他们不知道父母何时会出现,何时又会像一阵风似的匆匆离去。

  实际上这已经是某种形式上的遗弃。孩子到了6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彼此分离,这使他们感觉无助。4岁以下的孩子,常可能出现害怕被父母遗弃的焦虑——这么大的孩子依靠父母才能获得生存,遭到遗弃就无异于死亡,所以他们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

  “案例呈现”中的沙盘投射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孩子被遗弃的感受。未能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不要奢望当有一天孩子回到身边后再去做什么可以弥补伤害,越怀着内疚心去处理关系问题越大,这已经不是正常健康的情感交流了。

  如果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沾染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这已经是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网瘾患者在1~3岁时不和父母一方在一起生活,这就是早期依恋关系不安全所投下的阴影。

  父母出外工作,会影响早期情感吗?

  经常有母亲问我,孩子年幼时,妈妈是否应该出去工作。她们似乎总被内疚感困扰着。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你的答案。

  那些愿意待在家中的母亲,她们愿意且有能力那么做,而那样的确会养育出正常快乐的孩子。她们也充分享受与孩子互动的每一刻,她们不会舍得漏掉宝宝任何一个可爱动人的表情。

  一个行事努力的妈妈,同样会把养育当成工作,一丝不苟来对待,就像我开始强调的那样:为人父母是种职业选择,妈妈在家里“上班”绝不轻松。所以前文说的“有能力那么做”的妈妈,是指她会努力学习更多育儿知识,认真研究并做出对宝宝有益的事情。如根据宝宝的通便、胃口、睡眠等身体状态,甚至气候季节等情况,来调整他的饮食和生活作息等。

  但如果妈妈讨厌那样做,她的痛苦则不会单独来自疲劳,更多的是因为与外界的隔绝。她除了与婴儿接触外,还很想与其他人保持更多联系。这种情形只会使年轻的妈妈非常不愿意待在家里,让她感觉不快乐,甚至沮丧。如果这样还会对宝宝有利吗?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几年里,母亲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需的。但也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表明,母亲在外工作会带来什么问题。只要不出现上文所说的那种情况,变成甩手掌柜,在孩子面前长期消失不见,应该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对父母视自己的情况而定。重要的不是“外出工作”这件事本身,而是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做决定和投入养育。

  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玄妙之处亦在于此。

  依恋关系决定了成长的一切吗?

  我个人目前还没发现有什么神奇力量能大到足以影响一切,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去画地为牢。事物从来都有两面性,有阴有阳,交互作用,就像你喜欢一个能干的人,但他可能脾气很臭;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乖听话,但他可能同时缺乏开拓性和独立性。

  早期的安全依恋不能确保在未来生活中有良好的适应;非安全依恋也不意味着生活质量注定很差。

  处于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往往会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伤害,但并不是说这样的人注定会一辈子都在害怕中度过,生活注定不容易幸福,虽然他们有时可能会感到生活不如意,但他们不会和幸福绝缘,除非严重到一定程度。

  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心理有障碍甚至病态的成功人士。就像很多艺术家,没有一些缺陷甚至很难培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如毕加索画笔下的诸多歪斜的女性,来源于他扭曲的人格,有时为了达到绘画效果,他甚至要把老婆暴打一场,看着对方痛苦不堪的模样开始作画,这样的作品符合了特殊年代下人性所需的一种“堕落美”。

  另外,一个家庭中所有孩子的依恋情况不尽相同,因为双亲对孩子的喜好程度有差异,当时所处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压力和身体的健康程度也有差异。而依恋在成长过程中也时有变化,如当妈妈再婚、家人重病或出现经济困难等家庭变故发生时。

  安全型的依恋不是无原则的一味温柔

  在孩子0~18个月的依恋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更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婴儿需要安慰与爱抚时,母亲应该立刻给予满足,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比如表情——较为敏感积极,而不是迟钝消极。

  有些母亲在这一阶段做得较好,但是在接下来的阶段往往会遇到问题,因为下一阶段和前一阶段是有些不同的,母亲不仅要乐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而且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此时母亲可能会过分呵护孩子,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生怕孩子出现意外。

  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在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门。

  同时她们还可能妨碍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比如,母亲把孩子交给保姆时不断地说再见,以致本来很平静的孩子被搞得焦虑起来。过度强调与孩子亲近的父母,也在不知不觉中阻碍和剥夺了孩子独立玩耍的机会。

  她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被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们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矛盾焦虑型依恋的母亲身上。

  这样的母亲好像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织了一张细密精致的网,把自己过度地卷入孩子的世界中,鼓励着孩子对她们全心依赖,逐渐让孩子患上心理幼稚症。

  在治疗工作中,出现了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青春期无限延长”。有一桩个案,一个男士由爸妈和老婆带着来接受治疗,他的年纪都32岁了,也已结婚生子,但他却长期沉溺网络,既不干工作,也不抚养子女。他带着文艺青年的腔调愤愤地告诉我:“我发现自己受骗了,生活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我笑着问他:“你打算原谅这群可恶的骗子吗?”

  “青春期无限延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幼稚症,表现为心理行为的儿童化,该疾病的出现原因是孩子在过度保护下长大而严重地以自我为中心,高度地在生活中依赖父母,没有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他时刻准备着迈步走向社会,可是只要听见外界有一点儿风声雨声,甚至不用说雷雨交加般恶劣,他就躲回家了。屋外正骤雨狂风,他手里却没有一把遮风挡雨的伞,如何出去得了?

  他内心自卑,过度依赖,害怕长大,谁让人家从小就处于“风平浪静”的舒适生活假象中呢?这么多年的假象,怎么能够说破就破?

  家境好点儿的孩子则容易好高骛远。差点儿的工作不想做,好工作攀不上,就这么拖着。有时他们上了班也不认真,挣点钱还不够自己买名牌,月末还得管家里要钱。每天不能缺勤不能睡懒觉,早出晚归才挣点零花钱,实在是没有动力做下去。就这样一个月接着一个月地工作,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混出个头呢?这也能解答为什么有些网络游戏那么迷人。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武侠小说中,即使主角千辛万苦夺得秘籍,要想获得更高的功力也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方能修成正果。而很多网络小说和游戏中都有捷径,有时只需获得魔法或宝器就可瞬间变成高手,这难道不是完全迎合了部分青少年眼高手低,却认为成功唾手可得,不屑面对自己脆弱人生的心声吗?对他们而言网络游戏比现实生活还要激动人心。

  这样的想法虽在童年时光显得充满想象力,比如日本动漫中的机器猫可以满足人们的很多愿望,人们还会为这等美事而憧憬。可到了青少年时期,不切实际地梦想成功果实唾手可得,则是心理幼稚的表现。(参见“案例呈现”)

  除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型和溺爱型,就是封闭型,这种模型只重视智力投资和知识教育,忽视社会化学习和社会化教育。正如一些父母常言:“只要你能读书,我砸锅卖铁都行。”“你学习成绩好就行,别的都不用你管!”

  无论怎样,孩子的人生路最终还得让他自己走,他不对自己负责,又有谁能对他负责呢? 爱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