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爱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言行之中庸之道
曾经,有一样东西旋转在我们无忧的少小时光,那就是我们都玩过的玩具——陀螺,当我们鞭起鞭落,看见它一圈又一圈慢慢漾开、在旋转中保持优美的平衡时,便满心欢喜。
岁月会改变很多,却不会令我们遗忘童年的欢乐欣喜。
它能够让年幼的我们发自内心地笑,不仅是游戏带来的快乐,还有游戏带来的美的体验,因为我们感受到了陀螺优美而又生动的内在平衡之美,和谐而又灵动。
这种不偏不倚的平衡,同样可联系到教育子女之中:要想陀螺快乐地旋转,就要求抽打的人掌握要诀并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想使教养散发平衡之美,通过中庸之道,方能实现。(参见“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家文化之精髓——中庸之道,在不同人的观点中,有着不同的表达。
时至今日,还有批判者认为此道讲为人处世如鱼入水般的圆滑,四平八稳得叫人抓不着把柄,是明哲保身之道;
也有人理解它是一种等级观念,谈君本位臣本位,各安本位尽愚忠愚孝,是腐朽落后的安家立国之道;
或有人觉得它教人墨守陈规,不越雷池一步,是阻碍突破和创新之举,徒让人庸碌无为;
有人甚至觉得这完全是不知其所终的大道理,说了白说,不偏不倚何从把握?“刚刚好”的标准答案无从认定。
孔子是从《易经》中,学会了遵循“道”,从中洞察到了支配宇宙、地球、国家、家庭、个人的自然法则。孔子理解这些基本的法则,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排除太高的角度,不从国家政治或者民族社会等层面去考究中庸;再排除极端的角度,可以不把它上升到道德情操,也不贬低为保身伎俩。
只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庸是古人送给我们的一份绝好的礼物,是一种哲学精神,是可指导现实生活的方法论。
说高雅点:它帮你人生当中多一种讲究“度”的智慧,反对“过”与“不及”,不要太过也不要太弱,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不要偏激,做到适度、适当;
说庸俗点:中庸是学会自己和自己抬杠,和自己唱点对台戏,因为生活本就充满悖论。
过度追求物质的时候,来点精神;
过度希望精神的时候,来点务实;
过度强调向前的时候,来点怀古;
过度主张聒噪的时候,来点静思;
过度渴望浪漫的时候,来点现实;
过度沉默寡言的时候,来点热闹;
过度把孩子抓在自己手心里,来点轻松。
无独有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今生要获得幸福,需避免生命中的极端,因为极端的想法常常导致不幸福。不幸福就是冒险地走向任意一种极端的产物。
要使生活井然有序,我们首先要培养我们个人生活的度,必须把我们的关注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中庸之避免极端
中庸之道旨在避免极端,在“过”和“不及”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参见“个人观点”)即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走极端或过分偏激,要把握好一个“度”。
举例来说,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能采取太严厉的做法。批评的话语难听,孩子自尊心受不了,如果惩罚太重,他以后可能会因怕被罚而隐瞒错误。这样的严厉词语可能会招致孩子的愤怒和怨恨,从而偏离父母说些话时的初衷。(假如孩子经常隐瞒错误,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也不宜采取太放任的做法,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甚至当孩子犯错时包庇护佑,把责任推向别人,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这样会导致他不知道自己犯的错误,丧失是非观念,认为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因此,父母在指导孩子的行为时,要做到适当而不是一味地厉责或者放任。
众所周知,当我们说孩子“愚蠢、懒惰、自私”时,这些否定性的话语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是显而易见的。父母应当注意的是:其实一些积极的话语,如“好、完美、最好”“你是个天才”等也可能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不应随便评价孩子,不应用极端空洞的形容词来肤浅地形容和概括他们,不应给他们随意定性。
大到历史伟人如秦始皇,都道不明其正邪与功过,小到我们身边的普通成年人,也很难一言以蔽之。即使用标准的社会规范评判起来恶不可恕的“坏”人,其内心也有柔软的一处,更何况有着更多可能性和未知数的未成年孩子呢。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评价孩子,特别是不能用极端言语形容他们,如此行事轻率的大人看起来反倒比小朋友们更加任性。
我们能做的就是运用理性的力量。虽然只靠理性不能完全回避痛苦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困境,但是,缺乏理性必定会导致我们的悲哀。
就比如一个好喝酒的人,要用接近中庸之道的方法,既缓解酒瘾又不为过。一种方法是将他喝的酒量化出平均数。比如他在工作日控制饮酒量,而在周末出去畅饮一番。尽管节制和放纵交替出现,然而从整体来看饮酒平均数却合乎理性。他同样可以选择每天喝适度的酒,比如在就餐时小酌一杯。
这样就能避免真正的极端:酒精中毒、过度节制。过度节制还会造成报复性反弹,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要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某些欲望。
生活就好比弹琴,琴弦张得太紧或太松,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对花开美景欢呼雀跃的人,必然也会为花朵的萎缩凋落而悲伤不已。
个人观点
因材施教之我见
你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热情充沛?自负过人?志存高远?或者会胡思乱想?那我们不妨把他们往这个方向引导:让他们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做起。
如果他自卑胆小,不敢轻举妄动,连做个美梦都不好意思,说话也细声细气,那引导方向就是让他们张扬个性,大声说话,高声歌唱,鼓励他们畅想未来。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谈全面发展,我认为应该不仅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应根据孩子自身特点的倾向性来施加一个反作用的力道,使孩子个性更趋完善。
孩子本性可以是内向的,但不要过分鼓励他内向,直至自闭;
孩子本性可以是豪放的,但不要过分发挥他的豪放,直至躁狂。
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的具体情况应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指顺着孩子的特长施教,让他能够在天赋擅长的方面有所建树,这指的是学习特点;
第二种是逆着他的特点施教。这能够使孩子人格更趋完善,人生的体验会更丰满,这针对的是个性特点。
有时候人随着岁月流逝会慢慢成长,人格逐渐完善,但这个过程很漫长。
比如说,一个从小就极度不善交往、容易害羞的孩子,成长过程的感受是孤单。但随着他长大、读书、交往、工作,和社会接触更多,遇见更多的人和事,眼界开阔了,性格自然也会放得更开一些,这样的状态会使他体验到更多美好而丰富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孤单。
生活中大部分这种孤单内向的孩子,最终都会靠自我成长的力量成功融入这个社会。
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幸运而积极向上的,也有少部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最后被扭曲——因为孤僻不合群被社会边缘化,而心生仇恨残忍。
据国外犯罪研究统计表明,在杀人犯中杀人手段极为残忍者,往往不是看起来穷凶极恶的狂暴之徒,而是一些看起来斯文礼貌的乖孩子,前者是冲动杀人,而后者则是蓄谋已久。
中庸之弹性灵活
在很多时候教育孩子需要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限制,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他们需要学习规则和纪律来约束自己。
我们怎么对孩子说“不”呢?
可以参照以下“限制、理解、变通”“三步骤”(见表2–1)。在孩子说“不”时做好如下准备:
◆限制:单方面明确果断地限制他的行为(父母帮助孩子控制不合理的愿望)。
◆理解:理解他的心情(表示同情,但不认同他的错误做法,给予情感支持)。
◆变通:提供可替代的途径或部分地满足他的愿望(愿望本没错,规则不是敌人)。
表2–1 限制、理解、变通三步骤
生活中需要制定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范围内也要来点儿弹性,如果我们解决问题时过于刻板,不讲灵活和变通,同样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以上“三步骤”中,变通这一步可使用两个技巧,一个是“替代不合理行为”,另外一个就是“提供可参考的选择项”,我们可以叫这种技巧“二选一”,如上面表格里关于看电视的内容所示,孩子拥有了部分选择的自由,就会愿意合作。
“你想现在做作业,还是晚饭后再做?”
“你是先倒垃圾还是先擦桌子?”
“你是穿红格子的睡衣,还是白色的?”
它的适用范围很广,从学步儿到青少年都可以,这种选择的自由替代了指令的生硬,自主性降低了压迫感,让人更愿意合作。而且这种“判断和决定”的训练对孩子的未来也是有益的,因为成长总是伴随着抉择。比如先工作还是继续学业,先结婚还是先立业。
甚至在婚姻生活中也可尝试这样做,妻子可以对懒惰的丈夫说:
“亲爱的,你看你是拖地还是洗碗?”
丈夫假装没听见,妻子可以再说:“你看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呢?”
如果丈夫还是装聋作哑,妻子可以说:“你看我是和和气气地和你说话呢,还是让我发脾气和你说话?”
如果他还是没反应,你只好说:“好吧,是你主动离开我的生活呢,还是让我骂走你呢?”
呵呵,以上纯属娱乐,博你一笑。
接下来要谈的就是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幽默,它是富有魅力的语言武器。
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
——《圣经》 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