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文化漫谈

  导读

  《文化漫谈》创作于2001年2月15日,是为《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一书所作的序言。此时作者已经是90岁高龄,在作者90岁高龄之际,写下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看法。虽然是漫谈,但是言辞恳切,充满着智慧,透露着真知灼见,表达了中国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作者开篇点题,说出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主要观点,那就是主张文化产生多元化。对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来说,作者的这个观点完全合乎时代潮流。但是作者随后探讨的一系列问题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那就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和世界,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文化的多元、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国家的文化还有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作者平和的叙述当中,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实际情况,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去审视然后进行必要的反思。

  此文在作者平和的语言下,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读后我们会思考何为文化,文化何为。并且在作者的指示之下,我们还能延伸出很多和文化相关的诸多问题,这都值得今天浮躁的我们反思并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世纪,2l世纪,一个新千年,第三个千年。这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关心人类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国人士,还有某一些外国的目光远大的人士,还在关心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何去何从。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谈到文化,我一向主张文化产生多元论,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历史久暂,几乎都对人类共有的文化宝库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那种只有一个民族能创造文化的论调,是法西斯的主张。

  文化这东西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它一旦在世界上某一个地方,一个部族中,一个国家中被创造出来,被发明,被发现,它就必然会向外扩散,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我常说,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杜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文化交流,各个部族,各个国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化都禁锢起来,秘而不宣,我们今天世界上的文化,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能想象吗?

  而且文化交流的速度还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加速。我们可以说,文化交流的速度与社会前进的速度成正比。到了今天,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信息爆炸,空间上相距千坐万里,而鸡犬之声可以相闻。一个新的发明创造——这些都属于文化范畴——一出现,立刻就能传遍世界。什么知识产权,什么保密、绝密,都无济于事。原子能,特别是原子弹就是一个好例子。哪一个自命“天之骄子”的想独霸世界的骄纵恣睢的大国能够阻碍别的国家制造原子弹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必须关心文化交流的问题,关心世界文化的走向,关心本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进行文化建设,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进行文化建设,无非是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优良部分,一个是“拿来”外国文化中的优良的东西。不要认为,一提到文化,里面都是好东西。对外来的文化要批判吸收,对本国文化也要批判继承,也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十分必要的,千万不能等闲视之,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在这里,我必须对精华和糟粕谈一点看法。我在最近几年来逐渐发现,一般人认为精华与糟粕是固定了的,精华永远是精华,糟粕永远是糟粕。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二者的标准并不固定,有时候甚至互相转换。这完全取决于时代的需要。需要就是精华,不需要就是糟粕。时代不停地变化,标准也不能一成不变。

  在这里,我还必须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在过去几千年中,人类尽管创造出来了很多不同的文化,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尽管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同为文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根本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实践来看,却是有极大的差别的。关于这一个问题,我曾在很多文章中阐发过,这里不再重复。

  我一向主张,人生必须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个范畴;三是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的问题。东西文化的差异充分表现在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我现在只想就第一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解决天人问题,东西方法迥乎不同。要想说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千言万语。简短截说,西方主“征服自然”。而东方主“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词儿在哲学上有成百上千的说法,我的“新解”就是人类与大自然要和睦相处,和谐相处,不能视自然为敌人而欲“征服”之。坦白地说,我们中国也没有能完全做到,可是至少我们先人有这样一个学说,这也可以聊以自慰了。东西这两种态度产生了什么后果呢?恩格斯明明白白地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几句话是一百多年以前说的。当时,大自然对人类征服的报复还不太明显,可恩格斯就以他那天才的预见性见到了这一点,真不愧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到了现在,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恩格斯的预见。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仅举其荦荦大者就有不少,比如,生态平衡,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增加,臭氧出洞,淡水匮乏,洪水泛滥,人口爆炸,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连近来令人谈牛色变的疯牛病,据说也与此有关。

  中国怎样呢?中国古代也有过制天而胜之的哲学家,在十年浩劫评法批儒的运动中被尊为“法家”,是唯物主义者。在这之前,在50年代末,浮夸风达到疯狂的时候,有人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只能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发高烧时的呓语。跟着来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这是不折不扣的大自然对人类进行的报复。可惜至今还没有看到作如是解者。我认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儒、道、汉化了的佛,都有这种思想。宋代大儒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字是“伙伴”的意思。这两句话一般缩为“民胞物与”四个字。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条理万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算是精华吧,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人之常情,未可厚非。但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忌自满;一旦自满的苗头出现,就表示了停滞不前的倾向。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一个国家来说,“他山”就是外国。苏东坡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一个民族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必须跳出此山。而外国人的意见尚矣。对外国广大的芸芸众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了解中国。作家,当然还有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是他们中的精英。这些人想了解中国文化,能够了解而且评价中国文化,是意料中的事。我们要寄希望于他们。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赞扬,对我们很有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也同样对我们很有用。我们倘想发展、弘扬我们的固有文化,眼前必须有一面镜子,这镜子绝不能是哈哈镜,而只能是一面正常的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我们的是与非,美与丑,这对我们客观评估自己的文化,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自己并不是研究外国文学的专家,学过一点,但所知不多。我知道,外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有的扬,有的抑;有的有真知灼见,有的也胡说八道。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总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照一照会对自己有利。有时候,他们也真能搔到痒处,比如德国的歌德在他的《谈话录》中,在1827年1月31日,他就对爱克曼说了中国人能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话,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我们不能不佩服歌德观察与思考之细致深刻。

  在本文一开头我就提出了在新世纪中世界文化的走向问题,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我已经回答了一部分。在新世纪中,文化交流必须继续,文化交流必然导致文化融合,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融合怎样进行呢?是不是简单的1+1=1呢?我希望不是,其中必须有个重点,说白了,就是必须以东方文化济西方文化之穷,必须以“天人合一”思想改变粗暴的“征服自然”的思想。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然而实际怎样呢?环保之声虽然洋洋乎盈耳,可真正采取措施者并不多。发达国家以其科技骄人,然而污染环境破坏天人和谐者正是这一帮人。大自然有点怪脾气,你对它征服得越卖劲,它对人类报复得越冷酷。人类昏昏,而自然却是昭昭。我们现在只有希望,世界各国中,特别是发达国中的精华,作家能够以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看出全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大声疾呼,催人猛醒,在文化交流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之英明,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扭转当前全世界浑浑噩噩的状态,为人类立一大功,立一新功, 予望之矣。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