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题记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湘西》题记
导读
《湘西》和《湘行散记》并称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巅峰作品,曾在1938年8月至11月香港《大公报·文艺》上初次连载发表。本篇《题记》发表于次年1月昆明的《今日评论》。
《湘西》中的散文各自独立成篇,既有连续而整体的背景基调和主题思想,将尖锐的时代问题融汇在青山绿水中,也渗透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本文是作者对“湘西”系列散文作品的最佳创作注解。
在《题记》中,沈从文首先言简意赅地从各方面论述了湘西的重要意义:战国到明清、近代的政史演变展示了湘西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在日后为国家发挥重大作用,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这样一块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土地,却在战争、苛政、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日渐没落,不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湘人习惯于故土的沉沦,就连那些已经走出大山的青年同乡也并未意识到其中紧迫。作者行文中弥漫的忧愁,也深深感染了众多读者,使人为之顿足心痛。
作者在本文中言辞恳切地对故土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更希望这本文集“对这些专家或其他同乡前辈成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工作”。作者对湘西未来的前景充满担忧和企盼,其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我这本小书只能说是湘西沅水流域的杂记,书名用“沅水流域识小录”,似乎还切题一点。因为湘西包括的范围甚宽,接近鄂西的桑植、龙山、大庸、慈利、临澧各县应当在内,接近湘南的武冈、安化、绥宁、通道、邵阳、溆浦各县也应当在内。不过一般记载说起湘西时,常常不免以沅水流域各县作主体,就是如地图所指,西南公路沿沅水由常德到晃县一段路,和酉水各县一段路。本文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时,即沿用这个名称,因此现在并未更改。
这是古代荆蛮由云梦洞庭湖泽地带被汉人逼迫退守的一隅。地有五溪,“五溪蛮”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传称马援征蛮,困死于壶头山,壶头山在沅水中部,因此沅水流域每一县城至今都还有一伏波宫。战国时被放逐的楚国诗人屈原,驾舟溯流而上,许多地方还约略可以推测得出。便是这个伟大诗人用作题材的山精洞灵,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俨然随处可以发现。尤其是与《楚辞》不可分的酬神宗教仪式,据个人私意,如用凤凰县苗巫主持的大傩酬神仪式做根据,加以研究比较,必尚有好些事可以由今会古。土司制度是中国边远各省统治制度之一种,五代时马希范与彭姓土司夷长立约的大铜柱,现今还矗立于酉水中部河岸边,地临近青鱼潭,属永顺县管辖。酉水流域几个县份,至今就还遗留下一些过去土司统治方式,可作专家参考。屯田练勇改土归流为清代两百年来处理苗族方策,且是产业共有共享一种雏形试验。辛亥以来,苗民依旧常有问题,问题便与屯田制度的变革有关,与练勇事似二而一。所以一个行政长官,一个史学者,一个社会问题专家,对这地方的过去、当前、未来如有些关系,或不缺少研究兴味,更不能不对这地方多有些了解。
又如战争一起,我们南北较好的海口和几条重要铁路线,都陆续失去了,谈建国复兴,必然要从地面的人事经营和地下的资源发掘做起。湘西人民常以为极贫穷,有时且不免因此发生“自卑自弃”感觉,俨若凡事为天所限制,无可奈何。事实上,湘西的桐油、茶叶、木材、竹、棕,都有很好的出产。地下的煤铁虽不如外人所传说富厚,至于特殊金属,如锑、银、钨、锰、汞、金,地下蕴藏都相当多。尤其是经最近调查,几个金矿的发现,藏金量之丰富,与矿床之佳好,为许多专家所想象不到。湘西虽号称偏僻,在千五百年前的《桃花源记》,被形容为与世隔绝的区域,可是到如今,它的地位也完全不同了。西南公路由此通过,贯串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的交通。并且战争已经到了长江中部,有逐渐向内地转移可能。湘西的咽喉为常德,地当洞庭湖口,形势重要,在沿湖各县数第一。敌如有心冒险西犯,这咽喉之地势所必争,将来或许会以常德为据点,做攻川攻黔准备。我军战略若系将主力离开铁路线,诱敌入山地,则湘西沅水流域必成为一个大战场——一个战场,换一句话,可能就是一片瓦砾场!“未来”湘西的重要,显而易见。然而这种“未来”是和“过去”“当前”不可分的。对于这个地方的“过去”和“当前”,我们是不是还应当多知道一点点?还值得多知道一点点?据个人意见,对于湘西各方面的知识,实在都十分需要。任何部门的专家,或是一个较细心谨慎客观的新闻记者,用“湘西”作为题材,写成他的著作,不问这作品性质是特殊的或一般的,我相信,对于建设湘西、改造湘西,都重要而有参考价值。因为一种比较客观的记载,纵简略而多缺点,依然无害于事,它多多少少可以帮助他人对于湘西的认识。至于我这册小书,在本书《引子》即说得明明白白:只能说是一点“土仪”,一个湘西人对于来到湘西或关心湘西的朋友们所做的一种芹献。我的目的只在减少旅行者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他一些不可免的好奇心,以及给他一点来到湘西为安全和快乐应当需要的常识,并希望这本小书的读者,在掩卷时,能对这边鄙之地给予少许值得给予的同情,就算是达到写作目的了。若这本小书还可对这些专家或其他同乡前辈成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工作,那更是我意外的荣幸。
我生长于凤凰县,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六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也较熟悉。去乡约十五年,去年回到沅陵住了约四个月,社会新陈代谢,人事今昔情形不同已很多。然而另外又似乎有些情形还是一成不变。我心想:这些人被历史习惯所范围、所形成的一切,若写它出来,当不是一种徒劳。因为在湘西我大约见过两百左右年青同乡,除了十来个打量去延安,为介绍有关熟人写些信,此外与一些人谈起国家大事、文坛掌故、海上繁华时,他们竟像比我还知道的很多。至于谈起桑梓过去当前情形,却茫然发呆。人人都知道说地方人不长进,老年多保守顽固,青年多虚浮繁华,地方政治不良,苛捐杂税太多,特别是外来人带着一贯偏见,在各县以征服者自居的骄横霸蛮态度,在兵役制度上的种种苛扰。可是都近于人云亦云,不知所谓。大家对于地方坏处缺少真正认识,对于地方好处更不会有何热烈爱好。即从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观察,不特知识理性难抬头,情感勇气也日见薄弱。所以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因此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
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此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不仅仅对一切进步的理想加以拒绝,便是一切进步的事实,也不大放在眼里。譬如就湘西地方商业而论,规模较大的出口货如桐油、木材、烟草、茶叶、牛皮、生漆、白蜡、木油、水银,进口货如棉纱、煤油、烟卷、食盐、五金,近百年来习惯,就无不操纵在江西帮、汉口帮大商人手里,湘西人是从不过问的。湘西人向外谋出路时,人自为战,与社会环境奋斗的精神,很得到国人尊敬。至于集团的表现,遵循社会组织,从事各种近代化企业竞争,就大不如人。因此在政治上虽产生过熊希龄、宋教仁,多独张一帜,各不相附。军人中出过傅良佐、田应诏、蔡钜猷,对于湖南却无所建树。读书人中近二十年来更出了不少国内知名专门学者,然而沅水流域二十县,到如今却连一个像样的中学还没有!各县虽多财主富翁,这些人的财富除被动的派捐绑票,自动的嫖赌逍遥,竟似乎别无更有意义的用途。这种长于此而拙于彼,仿佛精明能干,其实糊涂到家的情形,无一不是负气与自弃结果。负气与自弃影响到政治方面,则容易有“马上得天下,马上治之”观念,少弹性,少膨胀性,少黏附团结性,少随时代应有的变通性。影响到普遍社会方面,则一切容易趋于保守,对任何改革都无热情,难兴奋。凡事惟以拖拖混混为原则,以不相信不合作保持负气,表现自弃。这自然不成的。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湘西人被称为苗蛮土匪,这是湘西人全体的羞辱。每个人都有涤除这羞辱的义务。天时地利待湘西人并不薄,湘西人所宜努力的,是肯虚心认识人事上的弱点,并有勇气和决心改善这些弱点。第一是自尊心的培养,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即以游侠者精神而论,若缺少自尊心,便不会成为一个站得住的大角色。何况年青人将来对地方、对历史的责任远比个人得失荣辱为重要。
日月交替,因之产生历史。民族兴衰,事在人为。我这本小书所写到的各方面现象,和各种问题,虽极琐细平凡,在一个有心人看来,说不定还有一点意义,值得深思!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