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漫谈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国学漫谈
导读
《国学漫谈》最初发表于199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选入的本篇有删节。整篇文章一共两千多字,却给我们安静地上了一次“国学课”。读这篇散文时,我们会感到季羡林先生正坐在面前和我们娓娓道来,语言冷静且掷地有声,有理有据地跟我们讨论了这样一个有关“国学”的问题。
文章主要分两部分探讨了国学,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国学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如韩愈所说的“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以此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且向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前进与发展。同时指出中国的“国学”不是只讲“故”的东西,它的主要的特色应该是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因此它和现代的以及未来的文化的发展传承是一个息息相关的过程。第二部分讲到了国学的第二个作用,那就是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作者以世界的眼光分析了真爱国主义和伪爱国主义的区别以及影响。最后指出,国学是一项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应该继续弘扬发展下去。
本文以作者的亲身经验和感受给我们讲述了学习国学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引用了古诗文为例详实地说明了他的论点,那就是既然国学是一项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那么我们都应该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在这条“道”上走下去,以此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并且推动世界人民的前进和发展。
一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晚间,天气已颇有寒意。报告定在晚上七时我毫无自信,事先劝同学们找一个不太大的教室,能容下一百人就了。我是有私心的,害怕人少,讲者孑然坐在讲台上,面子不好看然而他们坚持找电教大楼的报告大厅,能容下四百人。完全出我意料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还有不少人站在那里,或坐在台阶上,都在静地谛听,整个大厅里鸦雀无声。我这个年届耄耋的世故老人,内心分激动,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据说,有人五点半就去占了座位。面这样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我心里一阵阵热浪翻滚,笔墨语言都是容不出来的。
海外不是有一些人纷纷扬扬,说北大学生不念书,很难对付吗上面这现象又怎样解释呢?
人世间有果必有因,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也必有其原因。我经过考,想用两句话来回答: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做出了卓的贡献。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前几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召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国内外炎子孙的热烈拥护。原因何在呢?这个号召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弘什么呢?怎样来弘扬呢?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酿郁,含英咀华”,经过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与展。“国学”就是专门做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除了“脑袋里有一只鸟”的人(借用德国现成的话),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毛求疵。如果有人有兴趣有工夫去探讨这个词儿的来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无权反对。
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西为“硬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人都会承认这一点的。
二
国学的作用还不就到此为止,它还能激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好词儿,没有听到有人反对过。但是我总觉得,爱国主义有真伪之分。在历史上,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尊严,不惜洒热血、抛头颅,奋抗顽敌,伸张正义这是真爱国主义。反之,压迫别人,侵略别人的民族,有时候也高呼爱国主义,然而却不惜灭绝别的民族;这样的“爱国主义”是欺骗自己人民的口号,是蒙蔽别国人民的幌子,它实际上是极端民族沙文主义的遮羞布。例子不用举太远的,近代的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就是这一类货色,这是伪爱国主义。
中国的爱国主义怎样呢?它在主体上是属于真爱国主义范畴的有历史为证。不管我们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内,“天朝大国”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事实上我国始终有外来的侵略者,主要来自北方,先后有匈奴、突厥、辽、金、蒙、满,等等。今天,这些民族基本上都成了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在当时只能说是敌对者,我们不能否定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历史上,连一些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也难以逃避耻辱刘邦曾被困于平城,李渊曾称臣于突厥,这是最明显的例子。我们也不能说,中国过去没有主动地侵略过别人,这情况也是有过的,但不是主流,主流是中国始终受到外来的威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中国人民敬仰、歌颂许多爱国者,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是一直到今天,爱国主义,真正的爱国主义,始终左右我们民族的心灵我常说,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爱国主义,我这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赞同。探讨和分析中国爱国主义的来龙去脉,弘扬爱国主思想,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是我们今天“国学”的重要任务。国学任务可能还可以举出一些来,以上三大项,我认为,已充分说明其要性了。我上面说到“顺乎人心,应乎潮流”。我现在所谈的就是“心”,就是“潮流”。我没有可能对所有的人都调查一番。我听说的“心”,可能有点局限。但是,一滴水中可以见宇宙,从燕园来推测全国不见得没有基础。我最近颇接触了一些青年学生。我发现,他们是肯动脑筋的一代新人。有几个人告诉我,他们感到迷惘。这并不是坏事这说明他们正在那里寻觅祛除迷惘的东西,正在那里动脑筋。他们立了许多社团,有的名称极怪,什么“吠陀”,什么“禅学”,这一名词都用上了。也许正在燕园悄然兴起的“国学”,正投了他们之所好顺了他们的心。否则怎样来解释我在本文开头时说的那种情况呢?国古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应人心和潮流的就是“道”。
但是,正如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对国学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国学要有点勇气,这话是我说出来的。在我心中主要指的是以“年浩劫”为代表的那一股极“左”思潮。我可万万没有想到,今天路上竟杀出来了一个程咬金,在小报上写文章嘲讽国学研究,大扣子。不知国学究竟于他何害,我百思不得其解。无独有偶,北师大籍研究所编纂《全元文》,按说这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弊,然而竟也人想全面否定。我觉得,有这些不同意见也无妨。国学,弘扬中华秀文化,既然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的。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中国卷(共1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