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要孩子“听话”,也许是害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要孩子“听话”,也许是害他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封建意识在很多父母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孩子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孩子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孩子反驳自己。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孩子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父母也不一定就正确。孩子们有时提出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成功。俗话说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由于父母和老师都喜欢孩子听话,所以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不同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的孩子通常不受欢迎。聪明的父母不是这样。有一个小学教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很具有启发性。

  一次,这位教师去一年级上数学课,她问:“一棵树上站着三只小鸟,一个孩子用弹弓打掉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说:“一只也没有了,树上是零只。”

  而一个平常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却举手说:“三减一等于二,树上应该还有两只。”

  这个孩子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因为这种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就练习过了。

  可是那个孩子却执着地说:“就是两只嘛!”

  于是这位教师说:“打掉的虽然是一只,但是弹弓一响,其他的两只就飞走了。”

  这样才结束了那场争论。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觉得那位同学很值得称赞,因为他能不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怕被人耻笑,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少年时代很少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是独立研究事物,在学校里他曾被讥嘲为“乡巴佬”。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座右铭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意见中独立出来”。

  这两个大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正是他们能够力排众议、独立思索的结果。当然,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多孩子都很难顶住外界的冷嘲热讽和各种压力。有一定的执着,才可能有一定的创造力。

  这个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能够理解,可是很多父母还是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言听计从,在外不标新立异。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意见不合时,父母担心因此让孩子背上“不合群”的骂名,被他人讨厌。这实际上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这是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的。

  法国人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他们认为,容易受别人意见左右的人没有主见。因此,他们积极鼓励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发现,法国人喜欢孩子相互讨论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磨炼孩子的处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时,我们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地说明、解释,这样才能养成孩子有主见、有创造性的品质。

  看下面这个小故事:一次,一位母亲叫孩子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提包准备出门,母亲看见,把女儿叫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推呢?还拿两个提包!”

  女儿说:“我拿两个提包,一手提十斤提回来了,还推什么车子呢?”

  母亲却坚持说:“当然是推车子方便得多啦!”其实,这种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可能母亲的说法是对的,可是女儿喜欢用手提,就让她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话,那么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自己也要用推车的。这既是对女儿的尊重,也是让孩子们自己到生活中去积累经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最牢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来到青春的路口,似乎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他前进。

  他的母亲拦住他说:“孩子,那条路走不得。”

  孩子说:“我不信。”

  母亲说:“我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你怎么还不相信?要知河深浅,要问过来人。”

  孩子说:“既然你可以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走过来?”

  母亲说:“我不希望你走弯路。”

  孩子说:“我喜欢,我不怕。”

  母亲想了很久,看了孩子很久,然后叹口气说:“好吧。你这孩子太倔强了,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多加小心。”

  孩子雄心勃勃地上路了。在路上,孩子发现母亲没有骗他,那的确是条弯路。孩子碰了壁,摔了跟头,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他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可是这一走就是多年。

  他坐下来喘息的时候,看见一个女孩,自然也很年轻,正站在当年男孩出发的路口准备出发。

  当年的男孩忍不住喊道:“那条路走不得!”

  女孩不信。

  当年的男孩说:“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我知道那条路不好走!”

  女孩说:“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他说:“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女孩说:“我喜欢!我愿意。这是我的权利。”

  当年的男孩看看女孩,又看看自己,然后笑了。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不是没有用,而是很多人不会用,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很多事情都要他们自己去感悟。中国人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这些道理最有理,但很空泛,不少孩子都不听;西方人喜欢实际,鼓励孩子去体验,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很多孩子喜欢。感悟是一辈子的事情,让孩子学会感悟,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父母都有一个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听话。可是,事实往往是聪明的并不一定听话,听话的不一定聪明。老师也有这样的经验,尤其是小学、中学,老师喜欢自己的学生听话,少给自己找麻烦,可是他们更清楚,过多地要求学生听话就会妨碍他们的智力发展。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