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催促不断,孩子就会心忙手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催促不断,孩子就会心忙手乱

  “起床!起床!快起来!快去洗脸!快去刷牙……”一首名叫《妈妈之歌》的歌曲以及原创者的故事一时间被大量转载。创作并演唱这首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的急切:“快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网友们听后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现实:很多孩子每日生活在被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成为最基本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觉得孩子太拖延,打乱了自己的节奏,殊不知,自己这样做却打乱了孩子的节奏。

  “快!快!快!”这种急迫而不厌其烦地催促传递着焦虑、愤怒,在孩子看来甚至带有敌意,那么,孩子就会用“慢慢慢”来对抗,正因为如此,通常父母的催促往往换来的结果是“越来越慢”。

  当然,孩子也有可能被越催越快,但那只是慌里慌张地草草了事。然而我们要的结果并不是“简单地把事情糊弄完”,而是要让孩子养成“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过分地催促孩子反而会使他们养成做事毛躁的性格。

  做父母的,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内心节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导孩子。事实上,孩子的节奏不可能完全跟得上大人对效率的要求,孩子与大人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对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是种束缚,给孩子过高的效率要求,家长势必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损害。

  有一位陈老师曾说,她在儿子八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为什么呢?因为她儿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还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然而父母们通常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王薇是一位六岁男孩的妈妈,她不无感慨又带着几分沮丧地说:“我承认,我的教育方法可能不是很恰当,孩子平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快一点’。但我又控制不了自己这样去做,我还是认为追求高效快速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顿了顿,她又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是很合理,它的确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以“成功论”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了中国父母急切的心态。然而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在这种恶性互动中,最后双方都会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当然,凡事要一分为二地看,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家长的做法,毕竟社会现状就是如此,爸爸妈妈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而且要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的确越来越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试着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

  回头想想,我们成年人,经受了多少日常的训练,吃了多少亏,走了多少弯路,才多少知道了一点轻重缓急,才知道怎样做事有效率,我们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小小年纪就和自己一样亦步亦趋呢?所以,停止那些不必要的催促和逼迫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别让自己的焦虑毁了孩子的生活。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像龙应台学习一下。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