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持人要了解访谈对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主持人要了解访谈对象
主持人了解事实,找采访对象谈话,只有善问,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采访对象才会乐意与之交谈,并心甘情愿地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一般情况下,主持人为了保证访谈节目的有序性,使采访对象在陈述事实时有明确的目的性,也是从提问开始的。所以,是否善问,不仅是对于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检验,也是检验主持人水平高低和是否成熟的标尺。
有不少主持人特别“迷信”自己的直觉,认为随便看点材料,确定出一个方向,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其实,失败的采访往往就从这时开始了。1993年年初,美国亚特兰大的一批医生发起了一项为中国贫困地区义诊的活动,康纳德医生是这一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为了支持这一活动,他已经拿出了30万美元。水均益在美国报道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特别联大时,采访了康纳德医生。一个感觉式的提问,引出了一段动人的回答,也使他发现自己提了一个不该提的问题。而这种感觉又是每一个人都会产生的。
他问康纳德,你们的生活相当的舒适,你们每年花几个月到中国的贫困山区义诊是否只是想临时改变一下生活节奏,或者说像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他当时这么问只是想刺激一下他,期望他能作出意想不到的反应。另外,许多人在看待这种事情时也有类似的疑问:美国人放着汽车洋房不用,跑到一些非常艰苦的地方“买块儿”,是不是就是图个刺激?康纳德听了水均益的问题,并没有激动。他从身旁的一个柜子里拿了一个镜框,指着里面照片上一个人,对水均益说:“这是我的父亲。”他一边端详着发黄的老照片,一边回忆他父亲在甘肃会宁的一次痛苦经历。
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所决定,主持人的提问是有对象性的。一个主持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设问能力,首先应该了解自己问题的接受者;否则,他就无法回答或不能很好地回答主持人所提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采访对象,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回答问题的能力是有区别的,我们的主持人不能按照某一固定的模式去设计自己的问题,而应该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去设问。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事先掌握采访对象的情况,使问题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融合上也恰到好处,这对于在规定时间里进行的访谈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主持人要同各种人物打交道,所以,主持人应该是“杂家”,但又不可能是“万事通”。对于这一矛盾,如果采访对象文化层次比较高,对所从事的工作是行家,主持人可以在访谈过程中虚心向对方学习,既有利于自己增长有关知识,也有利于访谈活动的展开。如果采访对象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问题的理解是直线型的,则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能从他们的嘴里挖掘出所需要的材料。“糊涂人”采访“糊涂人”,是不会收到理想效果的。
采访对象同主持人交谈,向主持人对某一事实进行表述时,是处于一个“理解—回忆—回答”的活动之中,故首先应该使采访对象要能够理解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否则,采访对象就无法进行表述。采访对象只有在知道了主持人问什么,应该怎样回答后,才会尽力从自己的记忆中搜寻和提取材料,并对主持人的提问作出有意义的回答。主持人如果用同一方式发问,就会造成有的采访对象能够应答自如,并抓住问题的重点;而有的采访对象却因为理解不了主持人提问的意思,开口千言,离题万里;还有的采访对象,虽然经过主持人一再提问,由于把握不住主持人提问的内涵,故始终不知从何谈起。采访对象这种理解的不同与差异,正反映出了采访对象思维能力与思维灵活性上的不同与差异。所以,主持人的提问必须因人而异。就像应该把提问与听结合起来一样,有时,主持人不得不将提问与感觉对方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帮助主持人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理解是思维的具体程序,是人通过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领会其实质的思维过程。心理学把理解按照“材料”的不同分成对动作的理解、对言语的理解、对作品的理解等等。其中,采访对象对于主持人提问的理解是一种对言语的理解。
作为一种思维的展现程序,理解“总是从最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向明确的、清楚的和分化的理解过渡”。而思维经验与思维灵活性的不同,又会导致采访对象理解中准确性与清晰度上的差别。对此,主持人应该对采访对象首先作出合理分析。
有些采访对象同主持人或记者有过接触,已经具有接受采访的经验,能够准确地认明主持人的采访意图。他们能够根据主持人的提问判断出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也懂得如何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属于理解采访意图最敏感的一种人。类似的理解经验,使他们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回答”(目的)、“怎样回答”(方式要求)和“回答什么”(材料要求)。对于这一类采访对象,主持人只要事先打个招呼,给个“题目”,一般总是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材料的。即使是临时性采访,这一类采访对象也能够很快地进入规定状态(或角色心理),谈出主持人所需要的事实来。
有些采访对象虽然此前没有同主持人或记者打过交道,但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见多识广,具有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经验,适应性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都比较强,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同主持人交谈,能够基本理解主持人问题的意图与要求,但在材料的提供上需要主持人的指点,也就是说,他们缺乏的是材料的专业组织能力与回答能力。
有些采访对象虽然没有同主持人或记者打交道的经验,但本身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而且对人的心理、表情的观察十分细致,同主持人短暂接触后,能够很快明了主持人的采访意图。这种人往往善于思考问题,反应灵敏,心理控制能力较强,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配合,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在弄清主持人采访意图的同时,去寻求问题的焦点。他们善于调整自己的思路与行为,以便同外界环境协调一致,适应性强。主持人只要适当地给以提示,他们就能够较好地配合主持人的访谈活动,提供出主持人所需要的材料来。
还有一种是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他们生活面狭窄,缺乏与人交谈的经验,理解能力与自我心理控制能力都较差,对于主持人采访意图的把握和问题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采访对象会给主持人造成不少困难。在访谈活动中,主持人应该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问他们熟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情绪,而且能够创造出一种比较适合这一类采访对象的谈话气氛。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言语中“对词的理解过程,不应仅仅看做是音乐联系或形义联系的简单恢复过程”,“从内容上说,这个过程同整个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个体的知识经验影响着不同人对一个词理解的深度和丰富性”。主持人用采访对象所熟悉的语言去问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既能使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又能调动他们的心理活动去体验,融洽双方的感情。而且,经验是表述最有力的支持。主持人如果提出一些复杂或者抽象的问题,他们在理解上就会遇到阻障,这样,他们就难以作出准确的回答,同时还会伤害到本来就不强的心理支持。所以,主持人不但要问,还应该具有凝练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设问不空洞,内涵清楚,不生歧义,采访对象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中,对于主持人设问的理解不会发生误会,而且使理解与表述存在于同一层面上。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行为都有一个进入状态的过程。所以,主持人在采访提问时,不宜太快、太急,以免使采访对象在接受访谈的开始阶段,就因产生心理压力而陷入紧张状态;否则,将直接影响到采访对象对主持人设问的理解与表述。特别是那些思维反应比较慢,而且没有这类心理体验的采访对象,谈话时,要他们作出“理解—回忆—表达”的完整反映过程本身就是十分吃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持人提问太快,对方的反应跟不上,就无法理解与接受主持人的提问,访谈活动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了。
此外,主持人采访时的提问,是为了获取有关新闻事实的材料。这就要求主持人的提问必须是客观公正的。如果主持人的提问不是客观公正的,甚至使采访对象感到主持人所提出的“问题”是别有用心的,那将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导致采访对象对主持人采访意图的怀疑,一旦如此,采访对象会立即作出反应(甚至是非常强烈的反应)。
当采访对象充分理解了主持人的采访意图,并认为是应该支持的时候,他会站在配合的角度,把主动权让给主持人。可一旦对主持人的采访意图产生怀疑时,他就会毫不客气地将主动权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