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怎么全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斑马 3620 2021-04-06 08:5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怎么全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有了大圣之后,我就开启了全职在家写作(带娃)之路,每次有人好奇地问:“斑马你是不是就是每天在家写东西啊?”我都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不不不,我的正职是陪孩子听儿歌。”

  比如一首《拔萝卜》,我每天也就陪大圣听个百八十遍吧。家里有个好朋友送的大象摇篮,一捏象耳朵就会源源不断地放儿歌,里面的曲库已经翻来覆去放烂了,以至于《鲁冰花》的旋律刚一响起,大圣就会激动地喊:“妈妈!妈妈!”

  在陪大圣听了五百多首儿歌后,我们发现有点不对劲了,很多儿歌都是赞美妈妈的,却鲜少提到爸爸。

  这件事最开始还是老笨先发现的。有一天,我在写稿,他陪儿子听歌,听着听着突然幽幽地说了一句:“怎么全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我一愣:“啥?”老笨于是坐到地上开始给我掰扯:“你看啊,刚才你听的那几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夸你自己的吧,‘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他爸就不能给孩子幸福?还有那首《鲁冰花》,‘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凭啥不想他爸?哦,对了,还有那首《小兔子乖乖》,什么‘妈妈没回来,谁叫也不开’,怎么个意思,爸爸还开不开门了呢?都是关于妈妈的歌,太不公平了,爸爸去哪儿了?”

  此时此刻,手机里传来“我有一个好爸爸”,我兴奋地说:“你看……”话音未落,小朋友接着唱道:“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

  老笨一脸得意地看着我,表情活像是一个抓到了作弊学生的监考老师,嘴里还念念有词,“好不容易听到一个,结果还是说爸爸打骂孩子的,当这个爸爸的孩子怎么这么惨啊,这难道不是骂人吗,赤裸裸的偏见啊……”

  经历这次小风波,我发现爸爸的确在儿歌中的存在感低了一些,大多数都是夸赞妈妈的。不仅是儿歌,连绘本、动画片里也是如此,搞得孩子们个个都是“留守儿童”。

  比如《小马过河》,一开头就交代了小马和妈妈一起生活,遇到问题也是问妈妈;《小兔子乖乖》里,拔萝卜、采蘑菇,自始至终都是兔妈妈在干活。

  《三只小猪》中,猪爸爸从未出现过。就连小蝌蚪,千辛万苦去找的也是妈妈,《宝莲灯》更是一场感天动地的寻母记……难道这些主人公都是单体繁殖出来的吗?

  有个朋友就曾和我吐槽过,说现在的绘本太奇葩了,他给孩子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孩子别的不听,每次都揪着他问,爸爸,为什么三只小猪没有爸爸啊?

  这些号称经典的儿歌、故事都有一个问题—母系情结过重,它们都在向孩子灌输一个好妈妈的形象,温柔、聪明、能干,可是到了爸爸这里,就只剩下工作忙、有力量了。

  现在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了妈妈们口中的一个热词,甚至有人把它上升到了造成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高度:不承担责任,父爱缺失,做隐形人……爸爸们被吐槽得体无完肤,以至于一旦有个能够带娃的老爸出现,搞得就像是珍稀动物现身一样。

  @小安纸很想念喵喵:国内丧偶式育儿简直令人发指,狗宝爸爸带他上早教,被老师们夸成了一朵花,被我制止说这是爸爸的本分。老师们表示很少有爸爸来,即使是周末,你老公真是太好了!我冷冷回了一句我又不是寡妇,老公在世凭什么不来,要么就是中国大多数爸爸都是干国家大事的,这种小事何足挂齿。然后整个早教中心的人脸都绿了。

  抛开部分爸爸的大男子主义,这种社会共识的出现与我们一直为孩子营造的舆论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孩子的世界里,听的那些儿歌、看的那些绘本和动画片会对他们产生比较深的影响,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朦胧的三观,他们也会对动画片的情节进行主动模仿和代入,随手一搜就能看到不少小孩因为模仿动画片而造成伤害的案例。

  而当儿歌、动画片中都是以妈妈为主角时,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觉得在家里妈妈是最重要的,爸爸是次要的,并开始习惯性地把这种意识带入到现实世界中。这不仅对爸爸们是一种隐性伤害,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寓教于乐虽然是好事,但是在给孩子挑选儿歌和动画片的时候还是要有所选择,很多被奉为经典的儿童作品流传了很多年,其实细究起来真的不是十分适合给孩子从小听和看。

  比如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单亲孩子,每次音乐课一唱这首歌就把头埋在桌子下面。据说这首歌曾在台湾被当作某母婴用品广告,后来因为抗议太多被禁掉了。要我说活该被禁,什么叫“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对这些失去妈妈的孩子来说真的伤害很大。

  还有那部在中国孩子中特别流行的《熊出没》,很多孩子的暴力行为都是在模仿光头强……

  正是这种社会文化的长期渲染,造成了爸爸们的存在感普遍薄弱,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熏陶就是妈妈最棒,妈妈冲锋在育儿的第一线是天经地义的,爸爸只是可有可无的打酱油角色。事实上,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角色能替代爸爸,哪怕是妈妈。

  特别是对于男孩而言,爸爸对于儿子承担着重要的性别角色示范作用,通过对父亲的观察、模仿,儿子才能一步步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感,形成自己的男子气概。

  所以父亲角色缺席儿童作品,对于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其实是很不利的。当这一批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男孩长大,他们很难不成为妈宝男,很难扛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也来聊一部正面的,真正适合推荐给孩子的动画片,那就是《小猪佩奇》。没看过之前我不太明白这几只粉红色的猪为什么能在妈妈圈如此风靡,几季看下来才发现,这部动画片设计得真的非常有爱,佩奇不是最大的亮点,猪爸爸才是精髓所在。

  无所不能的猪爸爸,爱子女,爱妻子,最重要的是他从来不发脾气,佩奇撞坏了他辛辛苦苦种的大南瓜,爸爸也只说了一句:“太好了,我们可以吃南瓜派了!”

  也有人说,低幼的孩子不适合看这部动画片,他们会学着小猪一家去往泥里打滚。这一点见仁见智,但是这部动画片传达的浓浓的亲情和民主的教育理念,不只适合小朋友感受,也适合每一个大人学习借鉴。

  中国也曾经有一部类似的动画片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旧版很经典,可惜被一群“身世考据派”搞污了,没人再聚焦父子情,原本普普通通的“隔壁老王”成了别有意味的暗示。至于新版,严重脱离现实,说教味太重,缺乏孩子视角。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出一部有爸爸有妈妈,有趣有情有益,真正适合一家人看的儿童作品。最重要的是,千万别让爸爸从孩子的故事里消失。只有让爸爸以正面的形象回归到主流语境中来,妈妈才不会一个人战斗。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