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优秀的一面,更要呵护他们脆弱的一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爱孩子优秀的一面,更要呵护他们脆弱的一面
最近几年一到放假,家长就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角,去年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占据了多少家长的朋友圈,今年关于游学团的讨论又再度来袭。
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的一个家长花了三个月工资,送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团。
孩子妈妈说,每年寒暑假都会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但出于时间和经济考虑,没去过国外。后来听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每次开学同学们交流假期生活的时候,儿子都插不上话。
孩子说,小学里最想完成的一个愿望,就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被逼无奈,这位家长花了三万块把孩子送进了游学团。
这个新闻让网友们吵成了一锅粥,有人说虚荣病态的教育观让人担忧,有人说家长焦虑不可取,有人说把穷娃富养不自量力,还有人把目光对准月入一万还敢哭穷的……
其实这个话题一点都不新鲜,从原来的孩子该不该穿名牌,上不上辅导班,到该不该上游学团,一路看下来就会发现,这么多年家长内心的焦虑一直都在,只不过是随着消费升级,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最终落点基本上都和钱有关。
单说游学团,客观分析我觉得没啥太大意义,明显圈钱的,基本等同于报团游,还比普通旅行团贵好几倍。
名校参观,景点留念,就别盘算着孩子出去一趟能学点啥。但是如果弥补了孩子的遗憾,解开了他的心结,我觉得那就有意义,有大意义。
大城市的孩子出国已经成了风潮,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北京某重点中学,班里因为旅行已经形成了“鄙视链”,欧美游的看不起日韩游的,日韩游的看不起国内游的,凭借旅行的档次人为划出了阶级。
那些说孩子不懂事的,好像你们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就很懂事一样,还不是天天追问自己妈:隔壁家小王他爸妈带他吃了肯德基,你啥时候带我去?
而且新闻里的孩子直到六年级才提出来想参加,已经比评论里吐槽孩子的成年人懂事多了。
这种事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都是被捆绑的。比如让小孩子看手机、电视的坏处一大堆,但是别的孩子都看了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所以当小孩们聊到某个游戏或者动画片,而你的孩子却一无所知时,他就是会自卑难过。
两权相较,我就选择让孩子适度看一会儿,让他拥有这份谈资。再比如一起上学的小孩子别人家都开路虎、保时捷,最次也是BBA,你就骑个自行车,可能你觉得没什么,小孩的确不好受。我之前在论坛上就看到一个帖子,帖主的孩子上个有名的国际学校,有一次学校组织义卖,家长都开车来把货放后备厢。结果他那天开了一辆mini,在一众豪车里显得如此不起眼,一整天,自己的摊位无人问津,孩子一脸寥落,回家不停地追着妈妈问:“为什么他们都不来我的摊位啊?”
虚荣吗?虚荣。是人都有虚荣心。小孩子之间提到某某家开宾利的那份羡慕,跟大人说某某家的小孩天天考第一的那股子眼馋,你说有啥不同吗?我不觉得虚荣心就是一个纯粹的坏东西,这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是想买名牌,有人不顾自己实力,跑去借钱透支,这样的虚荣心就是有害的。但是当你愿意为了它而不断努力时,它就是你人生路上的助推器。
所以不要一味打压孩子的虚荣心、攀比心,而要去正视、理解,往良性的方向去引导。
老师家长一起做工作,不要助长攀比风,比如统一穿校服,禁止办生日会,禁止带200块以上的东西进校园,会好一点。但是从根上刹不住,因为这是人性的问题。不要对小孩子之间的攀比草木皆兵,非要告诉他“咱们家的奥拓和别人家的奥迪其实完全一样”“做人内心充实就富有”“感谢贫穷,让我们更幸福”这样的心灵鸡汤。你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小孩子。
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的,而且小孩子之间的攀比压力往往来得更加直接和纯粹,不像成年人还会略加掩饰。
更何况,连成年人都承受不了与周围人群的落差,做不到自信豁达,凭什么要求三观还未建立的孩子去坦然面对呢?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靠钱来建立的,但更不是靠苦难教育来建立的。能力范围之内,满足孩子适度的虚荣心,顺便鞭策自己多挣点钱。
如果你年入百万,自己有一柜子的包包,孩子只是想买个最新的手办,真没必要给他讲一大堆勤俭致富的道理。
杭州这个妈妈月入一万如果六年才送孩子去一次游学团,心疼是心疼了点,但其实也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月入两千,我觉得就算了吧。
能力范围之外,坦白跟孩子沟通。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不赞成人为的穷养,但也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明明是个普通人的生活水准,非让孩子活成个富二代。
孩子有了解家里真实情况的权利。你坦坦白白告诉他们,他们会理解你的。
要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你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妈妈也还不是最有钱的那个,咱们一起努力,各自向高峰攀登。
让孩子多读书。
知识能解决很多问题,精神富足的孩子,攀比之心就小很多,因为他们已经不屑和同龄小孩去比。
如果既不想让孩子陷于物质攀比,也不想让孩子失去自信,也可以剑走偏锋,比如像这样:
我们心理学老师的孩子上小学以后,她也发现小学生对衣服鞋子的攀比很严重,但是她不想让他儿子去追求这些,然后她就带她儿子去干别的小朋友没干过的事,如看野猪、摸野猪等,然后她儿子就有可以回怼其他小朋友的了。
给孩子找点不一样的事去做,用不同寻常的经历来给孩子建立自信,让他成为一个很酷的人,让别人更关注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家庭,这更有助于在同学中树立威望。
爱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除了爱他们优秀的一面,更要呵护他们脆弱的一面。
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钱的父母,而是属于有心的父母。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