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卷一
朱长文按史书列传的写法编撰《琴史》,前五卷汇集一百多位琴人的事迹。本卷依时代顺序叙述尧、舜、禹等历代帝王以追溯古琴思想源头,另记载周公、孔子等贤人有关古琴之事迹,确立古琴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帝尧
帝尧宅天下,其圣神之妙用,则荡荡乎民无能名者也;其事业之余迹,则巍巍乎其有成功者也。扬子尝云:“法始乎伏,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夫琴者,法之一也。
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旧传尧有《神人畅》。古之琴曲,和乐而作者命之曰“畅”,达则兼济天下之谓也;忧愁而作者命之曰“操”,穷则独善其身之谓也。夫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非尧孰能当之?
【注释】
〔1〕 荡荡:宽广无边的样子。
〔2〕 名:叫出,说出。
〔3〕 巍巍:崇高伟大的样子。
〔4〕 扬子:即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
█〔宋〕马麟 帝尧
〔5〕法始乎伏,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语出扬雄《发言·问道》。伏,即伏羲。匪,同“非”,不是。哨哨,宋吴秘曰:“哨哨,不正貌。”
〔6〕《神人畅》:古琴曲名,相传为帝尧所作。
〔7〕和乐而作者命之曰“畅”: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声音》中说:“和乐而作者,命其曲曰畅。畅者,言其道之美畅,犹不敢自安,不骄不溢,好礼不以畅其意也。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灾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8〕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夫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出自《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译文】
帝尧安定天下,出圣入神,言行绝妙,德行宽广,难以用语言形容;他事业所留下的余迹,成就的功绩极其崇高伟大。扬雄曾说:“法度的制定始于伏羲,成于帝尧,不是伏羲和帝尧时的礼义,就非正道。”古琴就是旧时法度规定中的一种。
当尧作《大章》之时,琴声本已达到和谐境地。旧传帝尧制有《神人畅》。古代琴曲,表达和乐的琴曲被称为“畅”,有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的意思;表达忧愁的琴曲命名为“操”,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的意思。“圣”达到不可知之境称为“神”,除尧之外,还有谁能当得起呢?
█〔明〕颜宗 湖山平远图(局部)
【延伸阅读】
尧,姓伊祁,名放勋。上古时期陶唐氏部落联盟首领。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帝喾之子,继承父亲帝喾的帝位,开创了“禅让制”先河,传位于舜。
《史记》中记载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尧帝发明了围棋,又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
【名家杂论】
北宋乐圣陈旸《乐书》载:“琴之为乐,所以咏而歌之也,故其别有畅、有操、有引、有吟、有弄、有调。”琴曲中常见的体裁有畅、操、引、吟、弄、调等,区别是“畅则和畅,操则立操,引则引说其事,吟则吟咏其事,弄则习弄之,调则调理之”。
《神人畅》是唐以前仅存的两首有记载的以“畅”为题材的古琴曲之一,另一首得以流传的“畅”是舜的《南风畅》。畅只用宫、商、角、徵、羽五弦,而少宫、少商两弦皆不用。
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中说:“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尧畅》经逸不存。”但《神人畅》曲谱后收录于明嘉靖琴家汪芝所辑《西麓堂琴统》一书。20世纪80年代初成都古琴打谱会上,武汉音乐学院的丁承运教授曾演奏此曲。
《神人畅》开始一大段通透天灵的泛音(天音)由远而近,如同上帝启示人的福音飘然而至,接着是一段有节奏起伏的散音(地音),而按音(人音)又似乎把人带入到一次虔诚的祭祀里,神秘而有韵律。最后则是天人合一般的人神交融,心领神会,全曲只用五弦,有远古琴味。
据说尧禅让帝位给舜时,把自己的琴也传给了舜。《史记·五帝本纪》曰:
“尧乃赐舜 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尧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
帝舜
舜继尧位,刑政日以明,礼乐日以备。孔子叙书,断自唐虞,言天下之治,前此则未备,后此则无以加也。
帝之在侧微也,以琴自乐。孟子曰:舜在床琴,盖虽更瞍、象之难而弦歌不绝,所以能不动其心,孝益烝也。旧传有《思亲操》,此之谓乎?
及有天下,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当是时,至和之气充塞上下,覆被动植。书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和之极也。
【注释】
〔1〕 刑政:刑法政令。
〔2〕 叙书:孔子为《尚书》作序,此处引申为整理《尚书》。叙,同“序”。书,古书《尚书》的简称。
〔3〕 侧微:卑贱、微贱。《尚书·舜典》中有:“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
〔4〕 瞍、象:瞍,舜的父亲。象,舜同父异母的弟弟。两人曾欲迫害舜。
〔5〕 烝:美好,引申为恭谨。
〔6〕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语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即九章。仪,有容仪,一说配合。
【译文】
舜继承尧的帝位,刑法政令日益通明,礼乐也日趋完备。孔子整理《尚书》时说,从虞舜时期开始,天下安定,早于虞舜之前条件不成熟,晚于虞舜又已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舜身份低微时,曾弹琴以自乐。孟子说:舜坐在床上鼓琴,纵然父亲瞍和弟弟象百般刁难,他仍然弦歌不断,以此得以不改其心,反而更加孝顺恭谨。旧时传说有《思亲操》这首曲子,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吧。
舜称帝以后,用五弦琴弹奏乐曲《南风》,天下太平。《南风》辞上说:南风轻柔温和,可以消除百姓心中的烦恼怨愤;南风适时缓吹,可以富庶万民的衣食财物。
那个时候,社会上下充满调和,乃至泽被万物。《尚书》上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九章,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天下和顺至极!
█〔清〕周鲁 五知斋琴谱之虞琴
虞舜琴。长三尺八寸二分,用古玉尺比,宣声三尺六寸。临岳二寸,龙唇二寸。皆法阴阳律吕之象。杨雄曰:“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治。故德如泉流,千古不泯也。” ——《五知斋琴谱》
【延伸阅读】
舜,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评价舜:“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
相传尧年老后,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观其德于二女”,又把帝位传给了舜。娥皇、女英与舜巡狩洞庭湖,因天气炎热,娥皇、女英留在洞庭湖君山,舜继续南巡。娥皇、女英做了不祥之梦,结果舜死在苍梧山,娥皇、女英悲伤过度,眼泪渐渐哭干了,一滴滴鲜血从眼中流出,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君山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史称湘妃竹。
【名家杂论】
舜得尧之琴,又命乐师质整理帝喾时的《九招》《六英》《六列》等乐曲,《九招》即《九韶》,因使用箫、瑟等乐器配奏,又称《箫韶》。
《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深明音乐之理及其政治教育功能,能从声音哀乐中考察社会治乱。舜任命了九位官员分管社会各方面的工作,并让夔主管音乐,教育年轻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品格的人。
舜是至孝之人,《二十四孝》第一篇故事便是舜“孝感动天”。《古今乐录》曰:“舜游历山,见乌飞,思亲而作此歌。”谢希逸《琴论》曰:“舜作《思亲操》,孝之至也。”
舜独居时,又借五弦琴作歌《南风》,《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三国魏人王肃注《孔子家语·辨乐》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南方和煦的风呀,吹散人民的愁苦啊;南风及时吹来呀,增长人民的财富啊。虞舜奏五弦琴,歌《南风》用琴音感化人民,故其国生机蓬勃,美德如泉,源源不断。
千百年来,《南风》曲已成为中国琴文化中琴德的标志,古琴音乐思想中,每论及古琴曲《南风》,都将其放在至尊之位。盖因其“德如泉流”“以平天下之心”“以琴道致和平”的内涵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致,也是怀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以琴载道的体现。
大禹
大禹悼鲧绩之不成,而哀尧民之垫危,于是乘四载,历九州,过家不入,以平水土。观洪水襄陵泛丘,乃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也,名曰《禹操》,或曰《襄陵操》。及嗣舜之业,当作《大夏》,夏,大也,言治水之功为大也。
【注释】
〔1〕鲧:大禹的父亲,《史记·夏本纪》记载:“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后来鲧被舜帝杀死在羽山。随后舜又起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2〕垫危:受洪水危害。垫,陷沉,淹没。
〔3〕四载:古代的四种交通工具,史载略有不同。《史记·夏本纪》:“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尚书·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 ,山乘欙。”
〔4〕 襄陵泛丘:洪水危害严重。襄,冲上。泛,水漫流。
█〔宋〕马麟 大禹
【译文】
大禹哀伤父亲鲧治水功败垂成而命丧羽山,又忧虑尧地百姓深受洪水危害,于是乘坐四种交通工具,行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为了治水平土。大禹亲眼目睹洪水漫上丘陵,便操琴作曲,曲声清澈如流水溢出、如泉水潺潺,借此表达一定能治理洪水的决心,此曲名为《禹操》,也有人称为《襄陵操》。后来大禹继承舜的帝位,于是作乐舞《大夏》,夏,是大的意思,赞美大禹治水功高。
█〔南宋〕马远 水图卷之黄河逆流
【延伸阅读】
禹,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鲧之子,夏朝开国君王,亦被称为夏禹。传说大禹忙于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治水有功,舜年老后将帝位传给了大禹。大禹铸造了九鼎,九鼎分别象征九州,借此显示天下归于一统。
【名家杂论】
《禹操》是大禹在治水时,见河水泛滥,心有所感而作,桓谭《新论》上亦载:“《禹操》者,昔夏之时,洪水襄陵沈山,禹乃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
《大夏》是以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乐舞,共分为“九成”,即九章音乐,以形状像笛的管乐器“龠”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则是排箫的前身。
《大禹陵志》一书中曾收录一首创作于1947年的《大禹纪念歌》,歌词中既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八年治水的感人经历,又有后人仰慕先贤的崇敬之情。
大禹纪念歌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
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
薄衣食,卑宫宇,排淮泗,决汉汝,生民相庆免为鱼,禾黍既登修贡赋,亿万斯年,诸夏子孙,弦歌拜舞,大哉圣哉禹!
太王
太王嗣后稷公刘之烈,居于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我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旧说虽如此,诗不云乎:“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又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盖岐之地美于豳。其迁于岐也,非苟然也,谋之素也,余作诗说尝言之矣。太王于是作岐山之操,盖以思积累之艰难而悼戎狄之猾也。
韩退之谓《岐山操》为周公之作,然据《琴操》云:“太王自伤德劣不能化,为夷狄之所侵,喟然叹息,援琴而鼓之。”则宜为太王自作也。其辞曰:“戎狄侵兮地土移,迁邦邑兮适于岐。烝民可忧兮谁者知?嗟嗟奈何余命遭斯!”太王能责己而拊其民,是以肇基王迹,不亦美哉!
【注释】
〔1〕 后稷:姬姓,名弃,尧舜时期掌管农业。周朝先祖。
〔2〕 公刘:后稷曾孙,姬姓,名刘,周部落杰出首领。
〔3〕 邠:古地名,古同“豳”,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
〔4〕 皮币:兽皮和束帛,古时用作馈赠或聘享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下》载:“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赵岐注:“皮,狐貉之裘;币,缯帛之货也。”
〔5〕 耆老:老人,多指德高望重者。
〔6〕 踰:同“逾”,逾越,越过。
〔7〕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语出《诗经·大雅·绵》。来朝,清晨。走马,驰马疾行。岐下,岐山之下。爰:于是。及,与。姜女,姜氏之女,太王之妻,即太姜。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胥宇,即相宅,卜宅。
〔8〕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语出《诗经·大雅·绵》。膴膴,肥美的样子。堇,一种野菜。荼,苦菜。始,治理。谋,谋划。契,同“锲”,雕刻。
〔9〕 猾:乱,扰乱。
〔10〕 烝民:众民,百姓。
【译文】
太王继承先祖后稷、公刘这些人的封地,居住在邠邑。狄人进犯,太王把兽皮和束帛送给狄人,不能免其入侵;把宝马名犬送给狄人,不能免其入侵;把珠玉财宝送给狄人,不能免其入侵。太王于是召集族中长老并告诉他们:“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疆土啊。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争夺用以养民的土地而伤害百姓,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将离开邠邑,越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兴建城邑定居。”邠邑的百姓说:“太王真是仁义之人啊,我们不能失去这样的领袖。”于是跟随太王去岐山的人非常多。
旧时的传说虽是如此,但《诗经》里不是这样说过:“古公亶父,大清早骑着马,沿着西方的水滨直到岐山之下。他带着妻子姜氏,来此寻找安居的地方。”又说“周原土地肥美,堇菜苦菜甜美如糖,大家开始谋划商量,又刻龟甲看卜象,兆示这是个定居的好地方”。大概是赞美周原比豳地更美丽吧。他们迁到岐山,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一开始就谋划好的,我曾在一些诗文里谈及此事。于是太王作了《岐山操》,大概是感慨创业积累的艰难,哀叹戎狄侵犯吧。
韩愈说《岐山操》是周公旦所作,然而根据《琴操》记载:“太王自我感伤德行低劣不能教化,结果导致戎狄入侵,喟然长叹,操琴而奏。”所以《岐山操》应是太王自己所作。《岐山操》歌辞里说:“戎狄入侵,我迁徙土地,把居住地迁到更适宜居住的岐山。百姓的担忧谁能体会呢,我长吁短叹,命中怎会遭此劫难?”太王能自责而安抚民众,这是开创天下基业的征兆,难道不该成为美谈吗?
【延伸阅读】
太王,即古公亶父,姬姓,名亶,周文王的祖父。周人本居豳地,古公亶父始迁岐山,百姓追随他,放弃游牧业,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亶父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明〕孔兴诱 琴苑心传全编之岐山操
【名家杂论】
古公亶父是周氏一族承上启下的领袖,他曾准确预言:“我世有当兴者,其在昌乎?”果然他的孙子昌,即后来的文王成为圣人,并作《周易》。
《琴苑要录》上说:“岐山操者,周太王之所作也。太王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珠玉犬马皮币,狄侵不止,问其所欲。得土地也。太王曰:土地所以养万民也,吾不争所用养而豁吾所养,遂策杖而去之。逾梁山而邑乎岐山,喟然叹息,援琴而鼓之。”东汉蔡邕《琴操》上也有类似记载。
太王肇基不易而德行高尚,不忍干戈而自迁他方。“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既是对琴史的探讨,更是对先圣的赞颂。太王是有名的地理风水大师,迁到岐山之后,从相地到设计都城,他都亲力亲为,才使周原成为西岐第一大城。司马迁赞美太王:“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诗经》歌颂他:“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唐代韩愈作有《琴操十首·岐山操》以表达对太王的仰慕之情: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
伊我承序,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
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
尔莫余追,无思我悲。
王季
王季,太王之子。太王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祇迪厥德,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王季既立,思太伯不得见,于是作哀慕之歌,见于《琴操》,其首云:“先王既徂,长殒异都。哀丧伤心,未写中怀。”又曰:“瞻望荆越,涕泪双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写我忧?”呜呼!太伯王季孝友纯至,周室席是以王,其积德可谓深厚矣。《诗》云“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其此之谓乎?
【注释】
〔1〕太伯:也作泰伯,太王长子。太伯为让国而奔吴,是吴国第一代君主。
〔2〕虞仲:名仲雍,太王次子,吴太伯之弟,是吴国第二任君主。
〔3〕太任:任氏,名字不详,西伯侯季历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与太姜、太姒并称“周室三母”。
〔4〕祇迪厥德: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会决策英明,大臣们团结一致。语出《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祇,大。迪,履践,遵循。厥,代词,代指先王。
〔5〕荆蛮:周人对荆楚土著的称呼。
〔6〕作邦作对:经营国家。作,兴建。邦,国。对,疆界。
█〔北宋〕李成 茂林远岫图
【译文】
王季,太王之子。太王长子名泰伯,次子虞仲,太姜又生了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施行德政,太任生下姬昌,有圣瑞之象。古公说:“我们这里会有使天下兴旺的人出现,大概就是姬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为储君,如此得传王位给姬昌,于是二人便出走荆蛮之地,(按当地风俗)文身剪发,让位给季历。古公死后,季历继承王位,想念太伯却苦于不能相见,于是便作哀愁思慕之曲,这首曲子见于《琴操》,开头唱道:“先王已逝,长眠异都,我哀伤先王之丧,没有人可以理解我的忧愁。”又说:“遥望荆越之地,涕泪双流。太伯和虞仲,不肯相见,没有你们,谁能理解我的忧愁呢?”唉,太伯和王季孝顺友爱之情至纯,因此周室才得以有了天下,他们的德行很深厚啊。《诗经》中说“帝王经营万国,从太伯王季开始”,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延伸阅读】
王季,即季历,姬姓,季是排行,尊称“公季”“王季”,周太王的幼子,周文王之父。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战功赫赫。后因权重遭忌,为文丁所杀。
【名家杂论】
周太王卧病在床,想把王位传给幼子姬季历。于是姬太伯和姬虞仲借口为周太王采药主动离开故国,并文身断发,改变外貌。周太王去世,太伯、虞仲二人回来奔丧,只在门外痛哭,以示自己是夷狄之人,不得进入王庭。
姬季历闻之此事后说:“太伯是长子,应当立为国君,为什么不即位呢?”姬太伯答道:“太王活着时,我不能奉养;入殓时,我没在他口中放饭;哭泣时,我没有靠近棺材,这都是不孝之子之举,怎么能够继承父位呢?我现在断发文身,这是犯罪获赦的人的形象,是戎狄之民。三者除去,怎么还可以担任君王?”
太伯三让天下,一直到了江海的边际,寻求肥沃之地,后来到达虞越之地,战国后期改称此地为“吴”。
文王
文王当纣之时,独行仁政,养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之徒皆往归之。崇侯虎谮于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乡之,将不利于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他奇怪物,因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悦,乃赦西伯。西伯之在羑里也,演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及其出也,作《拘幽操》,或曰《离忧操》,所以伤己之不幸而不敢怨也。《琴操》载其辞恶纣而欲诛之,后人之所述也,岂文王之心哉?三分天下以服事商,文王之心也。韩愈作《羑里之操》,卒句云:“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此知之矣。然则纣不赦,则文王如之何?曰扬子云:“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圣人既受天命,虽纣如文王何?昔孔子尝学《文王操》于师襄,盖文王所制操非一,后人不能尽得其传也。琴操有云,文王既得太公,作《思士曲》,此殆是欤。
【注释】
〔1〕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皆为人名。语出《史记·周本记》:“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2〕谮:说别人的坏话,诬陷。
〔3〕羑里:一作牖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
〔4〕骊戎: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一带。
〔5〕有熊:黄帝的部落名。
〔6〕驷:四匹马。
〔7〕嬖:宠幸。
〔8〕不手:不受桎梏。手,指桎梏之类的刑具。
【译文】
文王在纣王当道时独行仁政,尊老爱幼,礼贤下士,甚至中午顾不得吃饭都要接待士民。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都慕名前往归顺文王。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说:“西伯侯积德行善,诸侯都前往归顺于他,这将对您的统治不利呀!”于是纣王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担心西伯侯的安危,于是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毛色有花纹的骏马、有熊国的三十六匹好马,以及其他奇珍异宝,通过殷商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纣王大喜,于是赦免西伯侯。西伯侯被囚于羑里时,把《易经》的八卦加以演化,增为六十四卦。出狱后,又作《拘幽操》,也称《离忧操》,感伤自己的不幸却不敢怨恨。《琴操》里说《拘幽操》的歌辞充满对纣王的憎恶,纣王因此想杀掉文王,这其实是后人的说法,怎可说是文王的心意?文王本意是想三分天下而臣服于商。韩愈所作《羑里之操》末句说:“臣罪该万死,大王圣明。”由此可知文王的本意。然而如果纣王不赦免,文王又该怎么办呢?扬雄说:“龙因为不受制约而为龙,圣人因为不受桎梏而为圣人。”圣人既然受命于天,即使是纣王又能拿文王怎么样呢?以前孔子曾向师襄学习《文王操》,大概文王所作琴曲“操”不止一首,后人并不能全部得其绝学。《琴操》上说,文王既然得了太公辅佐,他作《思士曲》,大概确有其事。
【延伸阅读】
周文王姬昌,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在位五十年,为一代明君。
周文王善施仁德,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以博宠妃妲己一笑,即命犯人在涂满油脂的铜柱上行走,如果滑倒就会倒在火坑里,皮焦肉烂。文王来到商朝都城朝歌,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土地换取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周国强大后,纣王不安,将姬昌囚于羑里,史称“羑里之厄”。
【名家杂论】
“文王兴周,鸣琴而治”,说的是周文王以礼乐教化人民,从而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
文王曾作《拘幽操》。东汉蔡邕《琴操·拘幽操》载:“《拘幽操》,文王拘于羑里而作也。”韩愈《琴操》十首中有《拘幽操》诗:“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全诗总共十一句,起首四句,张眼所见,一片昏暗,视线凝结,有如目盲。倾耳谛听,一片萧条冷落,毫无声息。终结四句,写囚禁之处,朝不见日出,夜不见月星。耳目无所闻见,不知为死为生。结尾三句,自叹君王圣明,吾罪当杀,为全诗的主旨句。以世俗眼光来看,这样的观点是不切实际和不可思议的,但从道德修养而言,面对横逆,犹然深切反省之人格节操,是何等难能可贵,或许这正是韩愈心中向往的高尚人格。清朝黄遵宪仰慕文王德行,其《到家》诗曾有“援琴欲鼓《拘幽操》,月在中天天四垂”之句。
北宋文学家苏轼诗《舟中听大人弹琴》曾有“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之句,诗中所说《文王》,即《文王操》;北宋琴家成玉涧《琴论》誉之“其声古雅,世俗罕闻”;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曾说:“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可见古人对《文王操》的评价之高。
█〔五代〕 关仝 关山行旅图
周公
周公以圣人之才佐文武、定王业、相成王、致太平,于是四海和会,越裳氏重九译而来贡。周公曰:“此非旦之力也,文王之德也。” 廼援琴而鼓之,故曰《越裳操》,喜远人之服而归美于先王也。或云又有《临深操》,盖言当天下之任而益加恭慎也。当周公之制礼也,《诗》之“二南、雅颂”皆奏之于歌咏,播之于管弦,然则二南、雅颂者亦为琴之曲也。是故作之朝廷则君臣和而治本成,作之乡党则仁义修而人伦厚,作之闺门则父子亲而家道正,作之庠序则师友惇而学艺成,琴之所补岂小哉?是以君子重之。
【注释】
〔1〕越裳氏:又作越常氏,古南海国名,位于今越南、老挝一带。
〔2〕重九译:经过九种语言的转换才能理解交流,指语言要经过多次翻译才能听懂。
〔3〕廼:同“乃”,于是。
〔4〕“二南、雅颂”: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雅颂,《诗经》中的《雅》《颂》篇目,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5〕惇:推崇,尊重。
【译文】
周公以圣人之才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又以宰相身份辅佐成王,使天下太平,四海和谐安定,就连南方的越裳国都要通过种种语言转译前来朝贡。周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全赖文王德高啊!”于是抚琴而弹,所以名为《越裳操》,是欣喜于他国前来臣服而把功劳归功于先王。有人说还有一曲《临深操》,大概是说承担天下重任而愈加谦恭谨慎吧。当周公制定礼仪之时,把《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雅》《颂》等篇目都以歌曲的形式奏出,并用管弦乐器弹奏,而《周南》《召南》《雅》《颂》本身也是琴曲。所以在朝堂上演奏则君臣相和而天下太平,在乡邻间演奏则百姓行仁义而重视人伦,在家中弹奏则父子相亲家风正派,在学校弹奏则师友相互尊重而学业有成,琴起到的补益作用还小吗?所以君子都很重视弹琴。
【延伸阅读】
周公,姓姬名旦,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发之弟,辅佐武王伐纣,并制作礼乐。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尚书·大传》中概括周公一生的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归政时,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周族八百年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韩愈有《琴操十首·越裳操》云:“雨之施物以孳,我何意于彼为。自周之先,其艰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后人。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临孔威,敢戏以侮。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名家杂论】
周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死后,又辅佐其子成王治国。史书载“周公制礼作乐”,周公为巩固周朝统治,由政治及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礼乐与俗乐皆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家意义上礼乐要高过俗乐。儒家的“礼”强调“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亲亲”。有别有和,是儒家治国的精髓。
周公将礼制仪式用乐提升并以制度固定下来,确立了礼乐存在的意义,作为“人情所不免”的乐,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但周公无疑是开创功能性用乐分类的第一人。
孔子
孔子生周之季,逢鲁之乱,辙环天下而不遇于世。当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摄相事。齐人闻而惧,谋间鲁以疏孔子,于是盛饰女乐,以遗鲁君。时季桓子专政,亦不悦孔子之用也,乃受女乐,君臣游观,三日不朝。孔子以谓鲁君臣之志荒不在于治,不足与有为,遂去之他邦,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然犹裴回不忍去,复回望鲁国,而龟山蔽之,乃叹曰:“季氏之蔽吾君,犹龟山之蔽鲁也。”故作《龟山操》。其辞有云:“无斧无柯,奈龟山何?”斧以喻断,柯以喻柄,无断割之柄则不能去季氏也。
自鲁适卫,过曹、郑,遂至陈,久之复适卫。既不得用,将西见赵简子,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矣夫?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竭泽涸鱼则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乃还,息乎陬乡,作《陬操》以哀之。《陬操》者,盖《琴操》所谓《将归》也。其辞曰:“秋水深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和,归来归来归为期。”秋水深者,险难也;风扬波者,威暴也;船楫颠倒者,行不以道也。遭时如此,不归何以哉?又曰:“周道衰微,礼乐陵迟。文武既坠,吾将焉师。周游天下,靡邦可依。凤鸟不识,珍宝枭鸱。眷然顾之,惨焉心悲。巾车命驾,将适唐都。黄河洋洋,攸攸之鱼。临津不济,还辕息鄹。伤予道穷,哀彼无辜。翱翔于卫,复我旧庐。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及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讲诵弦歌不辍。后自卫反鲁,过隐谷,有幽兰独茂,子喟然曰:“兰,香草也,而与众卉为伍,如圣贤伦于鄙夫也。”乃作《猗兰操》,其辞有云:“如何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岛无所之处。”感愤之深切也。又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则迩,求之若远。遂迷下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清〕周鲁 五知斋琴谱之仲尼式
孔子琴。长三尺六寸四分,用周尺也。琴制惟仲尼列子二琴,类太古。宜千百世也。——《五知斋琴谱》
孔子去鲁凡十四岁而后归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复求仕,于是删《诗》、定《书》、论《礼》、正《乐》、作《春秋》、赞《易》道,而六经之道灿然大备矣。其删《诗》三百也,孔子皆弦歌之,合于雅而后取也。庄子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此因夫子之好琴而寓言也。孔子以鲁哀公六年四月己丑卒,年七十三。
余尝读《龟山》之辞而哀至圣之不得位,听《将归》之歌而伤浊世之多险难,闻《猗兰》之名而叹盛德之不遇时也。然则使孔子见用,则鲁将复兴乎?曰:“夫子之为司寇也,外沮齐侯以壮邦君之威,内堕三都以削大夫之势,可谓勇于有为矣。使其得志之久,则将兴鲁尊周以复文武之治。”故曰:“如有用我者,三年有成。”岂过论哉?
【注释】
〔1〕 季:一个朝代的末期。
〔2〕 辙环天下:乘车环游天下,语出唐韩愈《进学解》:“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3〕 大司寇:先秦官职,西周始置,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4〕 裴回:同“徘徊”,来回走动。
〔5〕 柯:斧子的柄。
〔6〕 适:往,归向。
〔7〕赵简子:原名赵鞅,春秋时晋国赵氏的领袖,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8〕刳胎杀夭:剖腹取胎,杀害幼兽,指凶残不义。
〔9〕陬: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孔子的家乡。
〔10〕陵迟:趋渐衰败。
〔11〕坠:同“隳”,毁坏,崩毁。
〔12〕枭鸱:古书上指鹞鹰,即猫头鹰,旧时误以为恶鸟,喻为恶人。
〔13〕巾车:装设帷幔的车子。
〔14〕攸攸:水流状。
〔15〕只且: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16〕反:通“返”。
〔17〕峛崺其阪:峛崺,即逦迤,连绵不断貌。阪,山间小道。
〔18〕迩:近。
〔19〕自婴屯蹇:艰难困苦,不顺利。婴,缠绕。屯蹇,《易经》中的两个卦名,都有艰难困苦的意思。
〔20〕郁确:很高的样子。
〔21〕梁甫:又作梁父, 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古代皇帝常在此山辟基祭奠山川。
〔22〕陟:登高。
〔23〕涕霣:流泪。霣,通“陨”,降,落下。
〔24〕缁帷:形容林木繁茂。
〔25〕杏坛:传为孔子聚徒讲学处,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
〔26〕鲁哀公六年:历史资料多见记载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27〕沮:阻止。
〔28〕三都:三座都城,即季孙之费(今山东费县)、孟孙之成(今山东宁阳)、叔孙之郈(今山东东平)。
█〔宋〕仲尼式古琴
【译文】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适逢鲁国政乱,乘车周游列国却怀才不遇。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任大司寇一职而行宰相之职。齐国人听说后很恐惧,谋划离间鲁国以疏远孔子,于是准备了一些浓妆艳抹的歌舞伎进献给鲁国国君。当时季桓子当政,他也不喜欢孔子被重用,就接受了齐国的歌舞伎,君臣以巡视之名前去观看,以致三日不上早朝。孔子认为鲁国君臣的志向被荒废,不在于治国,和他们在一起难以有所作为,于是离开鲁国前往他国,并唱道:“那些妇人的口舌,可以让贤人出走;那些妇人的口舌,可以让国家败亡。我还是优哉游哉地闲逛,了此余生吧。”孔子依旧徘徊着不忍离去,又回望鲁国,却被龟山遮挡,于是叹息说:“季氏蒙蔽我国君王,就像这龟山遮挡了鲁国啊。”于是作《龟山操》。歌里说:“手无斧柯,我能拿龟山怎么样呢?”“斧”比喻裁断,“柯”比喻权力,没有裁断的权力就不能铲除季氏。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空中奏乐图
孔子从鲁国去卫国,经曹国、郑国到达陈国,许久之后又回到卫国。不被卫国重用,就想西去晋国拜见赵简子,却听到了窦鸣犊、舜华的死讯。于是站在黄河边叹息说:“壮美啊,黄河!浩浩荡荡啊!我孔丘时运不济,不能渡河,是命中注定的啊!窦明犊和舜华都是晋国的贤能大夫。剖腹取胎,杀死幼兽,麒麟就不会来到郊野;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蛟龙就不会游来调和阴阳;捣毁巢窠,打碎鸟蛋,凤凰就不会飞翔前来。什么缘故呢?因为君子忌讳伤害他的同类啊。”于是返回陬乡,撰作了《陬操》的琴曲来哀悼被害的晋国大夫。《陬操》,大概就是《琴操》里所说的《将归操》。歌辞说:“秋水深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和,归来归来归为期。”“秋水深”,表示道路艰难;“风扬波”,是说强权暴虐;“船楫颠倒”,比喻不正之道。遭逢乱世,不归隐又能如何呢?又说:“周道衰微,礼乐陵迟。文武既坠,吾将焉师。周游天下,靡邦可依。凤鸟不识,珍宝枭鸱。眷然顾之,惨焉心悲。巾车命驾,将适唐都。黄河洋洋,攸攸之鱼。临津不济,还辕息鄹。伤予道穷,哀彼无辜。翱翔于卫,复我旧庐。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围匡图
后来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讲学诵读弹琴不断。此后,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路过一座隐秘的山谷,见到幽兰独自盛开,孔子喟然说:“兰花是香草,却与这么多杂草长在一起,恰如圣人沦落于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群中一样。”于是作《猗兰操》,歌辞说:“如何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岛无所之处。”感伤悲愤如此深切!又作《丘陵之歌》,歌辞说:“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则迩,求之若远。遂迷下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孔子离开鲁国长达十四年之后又回到鲁国,但鲁国始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追求仕途,便删简《诗经》、编订《尚书》、论证《礼记》、校正《乐经》、撰作《春秋》、完善《易经》,“六经”之道由此完备,光彩夺目。删简的《诗经》三百首,孔子都用琴弦弹奏,和于乐歌才会取用。庄子说:“孔子周游,来到一片茂密的树林,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弹琴吟唱。曲子尚未奏一半,有位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大概是寄托喻指孔子喜好弹琴吧。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
我曾拜读《龟山操》的歌辞哀叹至圣的孔子不得其位,听《将归操》的歌辞感伤乱世艰难,听《猗兰操》感叹孔子盛德却生不逢时。如果孔子被重用,鲁国就会复兴吗?答:“孔子作为司寇,对外遏制齐侯以壮鲁国国君之威,对内毁三都以削弱大夫势力,可以说是勇于作为。如果让孔子长期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鲁国必定兴旺,尊崇周天子,以恢复周朝的文治武功。”所以孔子说“谁如果重用我,三年就可以功成”,这难道是夸大之辞吗?
【延伸阅读】
关于孔子所作几首琴曲,东汉蔡邕《琴操》均有详细解释。
《龟山操》者,孔子所作也。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当此之时,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畔(叛)大夫,圣贤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鲁有龟山蔽之,辟(譬)季氏于龟山,托势位于斧柯。季氏专政,犹龟山蔽鲁也。伤政道之凌迟,闵(悯)百姓不能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于是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将往,未至,渡狄水,闻赵杀其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之曰:“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援琴而鼓之云:“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明〕孔兴诱 琴苑心传全编之岐山操
【名家杂论】
先秦时期,除了专业琴人,业余弹琴者亦不在少数,文人奏琴与专业琴人不同,他们弹琴并不为谋生,而是作为自我娱悦、修养身心、寄托理想的方式。
孔子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奠基人,也是春秋时文人琴人的代表之一。孔子非常重视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孔子的人生理想与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实现这种人生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在齐闻韶图
孔子喜欢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习琴作曲的故事,以及他对琴道的理解,都是琴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猗兰操》是孔子所创琴歌中最著名的一首。孔子志向高远,周游列国却始终未遇伯乐明君,自卫返鲁途中,见山谷兰花并杂草丛生,心中感叹,停车取琴,奏唱《猗兰操》,以抒胸中不得志之块垒。后代统治者多引此曲,以明贤君礼贤下士。例如,唐初李世民曾有《芳兰》诗云:“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孔子终生入世救世,但是《猗兰操》只为王者而香,却是超凡脱俗。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齐人归女乐图
《将归操》叙述了孔子未遇明君时,宁可“从吾所好,其乐只且”,成为后世怀才不遇者所钟爱的琴曲。宋代诗人王令终生不仕,年二十八逝,却是一位懂琴通琴之人,他曾写过一首《陬操》诗:“行曷为兮天下,老吾身而不归。人固舍吾而弗从,吾安得徇人而从之。昔所闻其是兮,今也见之则非。嗟若人之弗类,尚何足以与为。彼天下之皆然,嗟予去此而从谁。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疑。”
《龟山操》则表现了孔子面对国君荒政却无能为力的感慨。孔子五十六岁那年是一生中少有的得志之时,“摄行相事”使鲁国大振,却致齐国忧之,离间鲁君沉湎声色女乐。孔子对此深为担忧,又无从劝谏,只有望着龟山援琴而歌,凄然长叹。韩愈为此操所作歌辞亦怀忧愤之情:“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孔子在鲁国听到《韶》乐,为之“三月不知肉味”,并提出了音乐审美标准,即“尽善尽美”。古琴中有一种“仲尼式”,简洁和谐,为人钟爱。后人景仰孔夫子,以其字“仲尼”命名,是儒家审美理想的完美体现。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图
夷齐
夷、齐者,孤竹君之二子也。伯夷以国让其弟,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于是与叔齐偕归之。及武王伐纣,独二人者以为不可,武王不听,遂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此所谓《采薇操》也。遂饿死于首阳山。盖耻商周干戈之事,而思尧舜揖让之节。万世之下闻其风者,乱臣为之怵惧。孔子以谓求仁得仁,孟子以为圣之清者。
【注释】
〔1〕夷、齐:即伯夷、叔齐,是古代抱节守志的典范。相传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2〕作:起,兴起。
〔3〕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4〕来:表示语气,无实义。
〔5〕徂:通“殂”,死亡。
〔6〕揖让:类似“禅让”,以位让贤者。
【译文】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想把国家让给叔齐(叔齐不受),伯夷和叔齐听说文王贤明,叹道:“为什么不归顺西周呢?我听说西伯侯善待老者。”于是两人一起归附西周。等到武王伐纣,只有他们两人认为不可行,武王不听劝告,于是伯夷和叔齐拒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果腹。他们作歌:“登上那首阳山哪,采摘薇菜充饥。西周以暴制暴,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将要去往何方呢?唉,我们就要死去了,性命衰微!”这就是《采薇操》。于是,他们便饿死在首阳山上。大概他们是以商周干戈杀伐为耻,怀念尧舜时代的禅让之风。听说他们的高风亮节后,乱臣贼子心中为之恐惧。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孟子认为他们是至清的圣人!
【延伸阅读】
《琴集》曰:“《采薇操》,伯夷所作也。”《史记》曰:“武王克殷,伯夷、叔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乃作歌,因传以为操。”《乐府解题》曰:“《采薇操》亦曰《晨游高举》。”《史记》所记:“登彼高山,言采其薇。以乱易暴,不知其非。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
█〔宋〕李唐 采薇图
画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由于生活在野外、以野菜充饥,两人肉体上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名家杂论】
周文王死后,武王载着文王棺椁,讨伐纣王。《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意思是说父亲死了却不下葬,反而大动干戈,这是孝道吗?以臣杀君,这是仁道吗?一时间,群臣愤怒,想杀了他们,幸被姜子牙制止。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并不是秉承狭隘的商朝遗老遗少的观念,而是表达了对以武王之“有道”伐纣王之“无道”的不认同。王朝替换,王位更迭,有道取代了无道,有道再沦落为无道,再被有道所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介之推
介之推者,事晋公子重耳。重耳被谗,得罪于献公,奔亡在外十九年。子推从行,备历勤苦。及公子即位,是为文公。推不言禄,禄亦不及推。且曰:“献公之子九人,惟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遂隐而死。
尝作龙蛇之歌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沈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
盖既有此辞,则时人当播之丝桐之间矣。之推节士也,晋侯方与群卿图霸中原,故未遑赏,而之推秉志高厉,遁而去之,风烈凛凛足以傲贪而矫浮矣。
【注释】
〔1〕介之推: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很多广为传颂的典故,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等。
〔2〕重耳: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3〕献公:晋献公,姓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
〔4〕惠:晋惠公,姓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
〔5〕怀:晋怀公,姓姬,名圉。早年在秦国做人质,继承其父晋惠公王位,后被重耳派人杀死,年仅22岁。
█〔南宋〕陈容 九龙图(局部)
〔6〕墅:田野的草房。
〔7〕厥:同“缺”。
〔8〕抑摧:受压抑挫辱。
〔9〕沈滞:亦作“沉滞”。积滞,郁积。
〔10〕惔:平静淡泊。
〔11〕眄:斜着眼看。
〔12〕丝桐:古代制琴多用桐木,以丝作弦,故以丝桐代称琴。
〔13〕未遑:来不及。遑,闲暇。
【译文】
介子推,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被陷害,得罪晋献公,在外逃亡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跟随重耳,吃尽苦头。等到重耳继位,是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封赏,文公也没有给他高官厚禄。介子推还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如今只有晋文公一人了。惠公、怀公没人亲近,内外反对。天不绝晋国,必定要立人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除了晋文公还能有谁呢?这是上天安排的,而几个随从之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很荒谬吗?偷人财物尚且被称作强盗,何况贪老天的功劳认为是一己之力呢?”于是隐居至死。
介子推曾经作过一首《龙蛇歌》:“有一只蛟龙,遭受上天谴责,只好收起犄角和龙甲,隐藏于乡野地下。志高难遂,却与蛇辈同伍。龙与蛇一起,处身在山野。后来龙飞上天,又怎么会缺少房屋宫殿呢?可是蛇却独自抑郁,留在泥土里。哀怨地望着天空,内心悲苦不已。其实它并非乐于与龙为伍,它只是淡泊名利不屑一顾。”
大概这首歌出现之后,时人就把它付梓谱成琴曲弹奏。介之推是高节之士,晋文公刚刚与群臣谋划图霸中原,尚未来得及封赏他,秉性高洁的介子推则逃遁隐居而去,他的高风亮节足以傲视那些贪婪狂傲浮躁之辈啊。
【延伸阅读】
古代文学史研究专家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曾记:“《龙蛇歌》分见《吕氏春秋》《史记》《说苑》《新序》《淮南子》注及《琴操》等。辞各有异。”而他收录的另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全歌以“龙”喻晋文公,以蛇喻其追随者。“有龙于飞”喻指晋文公前后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五蛇相随”喻指其追随者的情况。相传重耳流亡时,辅助他的最著名的贤士有五位。后面说重耳返晋即位,龙施露雨于四蛇,喻指五贤士中四人得其封赏,羞于封赏而槁死于中野的“一蛇”,则是指介之推。此歌显然是后人托作。
【名家杂论】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献公晚年宠幸骊姬,欲废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变乱陡起,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在外,重耳避难奔狄。介子推就是当时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员之一。《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至于随行人员的名单等级,《史记》语焉不详:“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从中推测,介子推应该是“其余不名者数十人”之一。
█〔明〕 王世昌 山水图
献公死后,奚齐继位,之后被大夫里克所杀,夷吾在秦穆公帮助下继承王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忘恩负义,出尔反尔,杀死了拥立他的权臣里克,之后与秦交战被擒,幸得其姊,秦穆公夫人帮助周旋,被放回国,之后病死。
惠公死后其子继位,是为怀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这期间走遍各诸侯国,待遇不同。之后在秦国帮助下,继承王位,史称晋文公。即位后的文公论功行赏,却没有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不以为意,而且还十分鄙视那些居功邀宠的所谓功臣,于是便有了文中的《龙蛇歌》。
颜子
颜回字子渊,道德充茂,去夫子一间耳。孔子氏之门人,盖未有不知乐者,况子渊乎?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知乐之致也。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曰:“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颜回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注释】
〔1〕充茂:繁盛。晋左思《魏都赋》:“姜芋充茂,桃李荫翳。”
〔2〕一间:很小间隔,比如相去不远,很接近。
〔3〕奚:疑问词,为什么。
【译文】
颜回字子渊,品德高尚,和孔子的差距很小。孔子的门人,大概没有不熟知音乐的,更何况颜子渊呢?所以颜子渊有一小筐饭吃,有一瓢水喝,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这是因为他达到了知乐懂乐的极致啊。孔子闲居在家,子贡前去侍候,看到孔子面露忧色。子贡不敢多问,就出来告知颜回,于是颜回弹琴而歌。孔子听到后,果然召颜回进屋,问道:“你为何独自一人奏乐呢?”颜回说:“乐天知命没有烦恼,所以我就弹琴自乐了。”孔子说:“你只知道乐于知晓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天知命才会更加忧愁。乐而知者并非古人所说的乐知,无乐无知才是真乐真知。无乐无知就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颜回跪下行礼说:“学生知道了!”于是弹琴读书终身不断。
【延伸阅读】
《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曾记载“颜回拾尘”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孔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饭。孔子依然每天不断学习,弦歌不绝。子贡换米回来,颜回煮粥,子路有事离开。子贡经过,看见颜回自己在偷偷喝粥。子贡将颜回偷喝粥的事告诉孔子,孔子相信颜回的人品,便说:“粥能祭祀祖先吗?”颜回说不行,因为粥里有一块烟灰,我舀出来想倒掉,又觉可惜,就吃了,吃过的不可以祭祀啊。事情真相大白,后人常以“拾尘”来比喻因误会而生疑。
█〔明〕陈洪绶 晞发图
【名家杂论】
孔门弟子三千,孔子最珍视的始终是不改其乐的颜回,然而颜回却英年早逝。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传的乐曲《忆故人》,原曲便是孔子想念颜回之作,经后人多次修改转变成对亲友的思念。曲调缠绵悱恻,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现实却是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
在孔子眼里,子路、子贡对他恭敬有加,君主们对他有的礼遇是出于敬贤,颜回才是最亲近、最理解自己的人。颜回的骤然离世,在孔子眼里,更意味着天命,意味着道之不存,意味着失去了最具有心灵契合的人。在这里,颜回已经超越了孔子的弟子,更像是朋友、至交。
《庄子·让王》里载:“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以物质财富和处境顺逆来衡量穷通,而应以精神财富和思想境界的高低来修身养性。
子贱
宓子贱名不齐,为单父宰。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而单父亦治。子贱任人,子期任力。任力者劳,任人者逸,故异也。然子贱岂徒鼓琴而已哉?固能作乐以平心气,审音以知政教。心气既平,政教既得,有不治哉?孔子称之曰:“君子哉!若人贤之深也!”单父至今有子贱祠及琴台存焉。
【注释】
〔1〕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
〔2〕宰:古代官名。
〔2〕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接替宓子贱治单父。
【译文】
宓子贱名不齐,任单父县令。日夜弹琴,足不出户,而单父被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接替宓子贱,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忙碌,也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子贱用的是人,巫马期用的是力。用力的人辛苦,用人的人安闲,所以不同。然而宓子贱难道只是会弹琴而已?他能通过音乐来平心静气,通过琴音变化来了解政治教化。心气平和,政教开明,哪能治理不好呢?孔子称赞他说:“君子啊!这个人是何等的贤明啊!”单县至今还存有子贱祠和琴台。
█〔唐〕阎立本 孔子弟子像(局部)
【延伸阅读】
宓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之一。
宓子贱初到单父,大小官吏前往拜见。宓子贱让副官登记官员名字,自己却不断用手去拉副官的胳膊肘儿,两人的字写得一塌糊涂,宓子贱则鄙薄、训斥两位副官,导致二人辞职。两副官向鲁君告状,鲁君负疚叹息:“这是故意做给我看的,他怕我左右的近臣设置人为障碍,以阻挠政治主张,提醒我警惕专权乱谏的臣属。”
【名家杂论】
《蒙训》有言:“巫马戴星,宓贱弹琴。”宓子贱“鸣琴而治”单父,是以礼乐教化人民,“政简刑清”的典型事例。《吕氏春秋·察贤》称:“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说苑·政理》则进一步指出:“巫马期则不然,弊性事情,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后人遂用“鸣琴而治”歌咏官吏善于管理。
苏轼有一首《浣溪沙》词,曾以子贱为榜样:“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意即我时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以前我容颜红润,头发乌黑映垂柳,如今却鬓发如霜雪。聚散离合如在梦中,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了,西汉朱邑朱仲卿至死还不是归葬桐乡。
宓子贱治单父三年,虽“身不下堂”,却自有一套“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的施政方案。他重视选用当地“贤人”辅助自己,使他们人尽其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得民“不忍欺”,做到“鸣琴而治”。选贤任能、为政以德、身正令从正是宓子贱的成功之道。《论语》里孔子称赞子贱有君子之德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后人便以“单父琴”称颂地方官治绩之典。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