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生物学年表

  公元前4世纪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 --前322年)所著的《动物志》《动物发生论》等著作,几乎搜罗了当时所有动物学知识,描述了五百多种动物,并对其中的一些作过解剖和胚胎发育观察,被誉为“动物学之父”。而另一位古希腊人提阿弗拉斯特(约前371--前287年),因著有《植物史》等著作,被誉为“植物学之父”。

  公元前476至前222年 中国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已经详细介绍人体内脏器官的部位、大小及功能。战国末期的《尔雅》将植物分为“草”和“木”两大类;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大类。

  公元2世纪 古罗马人盖仑(129 -- 199年)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知识体系,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华佗(约145 --208年)医术高明,创用麻沸散,比西方发明麻醉药早1600年;创“五禽戏”疗法,以防治疾病。

  公元6世纪 中国人贾思勰(约480 -- 550年)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

  公元11世纪 中国人沈括(1031 -- 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全书共609条,其中有关生物的记述数10条,涉及生物的形态、分类、分布、生态和化石等方面的知识。

  1543年 比利时人维萨利(1514 -- 1564年)的《人体的构造》,创立了现代人体解剖学。

  1553年 西班牙人塞尔维特(1511 -- 1553年)发现了肺循环。

  1578年 中国明代医生李时珍(1518 -- 1593年)完成巨著《本草纲目》。该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内容丰富,含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

  1609年 意大利学者伽利略(1564 -- 1642年)制造了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以观察了昆虫的复眼。

  1628年 英国解剖学家哈维(1578 -- 1657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并发现了血液循环。

  1651年 哈维出版的《论动物的生殖》中,提出了胚胎发育的后成论观点。

  1660年 英国人约翰·雷(1627 -- 1705年)发表第一部植物学著作,首创植物分类的自然系统,为林奈分类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同年,意大利人马尔比基(1628 -- 1694年)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蛙肺的毛细血管。这是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对解剖学、胚胎学、植物学的显微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665年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 -- 1703年)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出版了《显微图谱》,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

  1668年 意大利医生雷迪(1621 -- 1697年)以蝇卵生蛆的实验,首次对“自然发生说”进行否定。

  1677年 荷兰显微学家列文虎克(1632 --1723年)用显微镜观察到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并发现轮虫、滴虫和细菌等许多微生物。

  1690年 英国博物学家雷(1627 -- 1705年)首次给出物种的定义,并根据花和营养器官的特征进行分类。1686至1704年出版了三卷《植物历史》,试图以一个更接近于自然的系统进行分类,处理了约18000种植物。

  1735年 瑞典自然学家林奈(1707 -- 1778年)的《自然系统》第一版发行,创立了纲、目、科、属、种分类系统,确定了双名命名法。

  1749年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1707 -- 1788年)出版了《博物志》,研究物种起源,主张物种可变,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1759年 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1734 -- 1794年)在《发生论》中,根据对鸡胚的观察,阐述了胚胎发育的渐成特性。主张后成论,反对先成论。

  1761至1767年 德国植物学家科尔勒特(1733 --1806年 )进行了植物杂交实验,指出父本、母本双方,对子代的特征有同样的贡献。

  1771年 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列(1733 --1804年)通过实验首次发现绿色植物放出氧气的现象。

  1780年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 -- 1794年)确认呼吸是一种缓慢的燃烧过程。

  1782年 瑞士辛尼比涅证实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796年 英国医生詹纳用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开创了人工免疫新领域。

  1804年 瑞士化学家索绪尔(1767 -- 1845年)指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以阳光为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形成有机物和放出氧气的过程。

  1805年 法国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1769 --1832年)提出了“器官相关定律”,认为根据牙齿或部分骨骼化石,就能推断它们属于何类动物。这推动了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1809年 法国学者拉马克(1744 -- 1829年)的《动物学哲学》发表,提出生物进化学说,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812年 法国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激变论”,认为地壳激烈变动导致了古生物类型的更迭。

  1828年 德国胚胎学家冯·贝尔(1792 --1876年)发表《动物发育史》,创立著名的贝尔胚胎律或胚胎的性状分歧律,并提出胚层学说。同年,德国化学家乌勒(1800 -- 1882年)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第一次以非生命物质为原料,合成由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尿素。

  1830年 中国医学家王清任(1768 -- 1831年)所著《医林改错》出版。他根据对尸体的观察绘制脏腑图,指出只有心和肺在膈肌之上,其余内脏均在膈肌之下;记述了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还指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等。

  1831年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1773 -- 1858年)在兰科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

  1838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提出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

  1839年 德国解剖学家施旺(1810 -- 1882年)出版《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与施莱登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1840年 中国人吴其浚(1789 -- 1847年)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是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

  185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 --1895年)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858年 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和发表《细胞病理学》,认为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对细胞学说作出重要补充。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与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会报”上发表了阐述生物进化的联合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物种起源》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但其大多数观点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这为现代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1861年 法国生理学家布洛卡发现大脑皮层上的语言区。

  1862年 德国人萨克斯发现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个可见产物,并发表《植物实验生物学手册》,对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863年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出版《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提出“人猿共祖”的观点。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出版了《大脑反射》一书,开创了大脑活动的研究。

  1864年 英国解剖学家欧文(1804 -- 1892年)描述了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1866年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报道了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发现了两个基本的遗传规律。同年,德国海克尔出版《普通形态学》,提出生物发生律,为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1869年 英国人高尔顿(1822 -- 1911年)把达尔文的遗传概念应用于人类智力的遗传研究,创立生物统计学、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

  1875年 德国植物学家斯特拉斯伯格发现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年,德国动物学家赫特维希根据显微镜观察,认为受精过程是雄性原核与雌性原核的融合。

  1878年 德国人柯赫(1843 -- 1910年)发表《创伤传染病因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传染病都由一定病原菌引起。

  1879年 德国细胞学家弗莱明(1843 -- 1905年)表明核分裂包含染色体的纵分裂和子染色体均等移向两极形成子细胞核。

  1880年 法国人拉佛兰(1845 -- 1922年)研究发现引起疟疾的原因是原生动物疟原虫,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81年 德国微生物学家柯赫(1843 -- 1910年)发现了结核菌及其传染性;1896年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190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82年 弗莱明首创有丝分裂名称。

  1883年 英国学者高尔顿创用“优生学”一词,定义为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学问。比利时范·贝纳登报道蛔虫性细胞形成时染色体的减数现象,提出染色体的遗传连续性原理。俄国微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发现细胞吞噬现象,首次提出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德国免疫学家艾利希首次提出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 1908年他们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84年 德国人斯脱劳伯格描述种子植物的受精作用。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1843 -- 1920年)确定日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并证明在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过程中叶绿素起重要作用,从而说明整个生物界的能量主要来自日光。

  1887年 德国人魏斯曼提出所有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染色体数一定存在周期性减半作用。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与柏兰特合作出版《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其基本的分类系统至今仍为世界不少学者所采用。

  1888年 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高等动物和人体中发现吞噬现象,提出吞噬细胞学说,指出吞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起防御机体的作用。

  1890年 意大利人高尔基发表关于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与卡哈尔共获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俄国人维诺格拉德斯基发现另一大类微生物——自养微生物,创立土壤微生物学。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确认性细胞染色体减数的普遍性。提出各个染色体有不同的特性。

  1891年 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阐明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的减数分裂过程。荷兰人杜波西发现爪哇直立人化石。

  1892年 魏斯曼发表种质论,认为种质是连续的,体质是不连续的,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反对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1864 -- 1920年)发现了第一种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并发表有关烟草花叶病的研究。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说;认为后天获得性状不能遗传;强调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机制。

  1897年 德国化学家布希纳(1860 -- 1917年)发现用无细胞的酵母提取物仍能进行发酵,证明离开了活细胞的酶仍有活性。德国细菌学家勒夫莱尔(1852 --1915年)等证明了口蹄疫病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并指出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1898年 俄国植物学家纳瓦申(1857 -- 1930年)发现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意大利细胞学家高尔基发明了神经细胞染色法,并在神经细胞中发现了高尔基体。

  1899年 俄国人柯瓦列夫斯基指出脊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过渡到脊椎动物的中间类型,为进化论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1900年 荷兰德弗里斯、德国科伦斯和奥地利切尔马克三位遗传学家通过各自的实验证实了孟德尔规律的科学价值。此后,孟德尔就被公认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荷兰人德费里斯、德国人柯伦斯和奥地利人丘歇马克完成植物杂交试验(其结果与孟德尔早期的工作相一致),开创了现代遗传学。奥地利人兰斯坦纳发现人类的ABO血型和血凝集现象,建立了血液分类学的基础。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1901年 德费里斯提出《突变论》,认为新种是通过突然变异产生的,跟外界环境没有什么联系,不可能像达尔文所说通过自然选择积累微小的变异而形成。美籍奥地利人兰德茨泰纳(1868 -- 1943年)发现了人的A、B、O血型。

  1902年 英国人麦克伦发现性染色体。英国人萨顿确立遗传的染色体理论,指出孟德尔遗传因子的行为跟染色体的行为相一致。英国人贝特生采用遗传学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F1、F2等名称。德国人伯恩斯坦提出细胞膜电位理论,说明生物电现象。英国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塔林从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能促进胰腺分泌的“肠促胰液肽”,并将其命名为激素。德国化学家费舍尔和霍夫迈斯特分别提出蛋白质原子结构的肽键理论。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发现性染色体。

  1903年 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提出纯系理论,证明在纯系内选择无效。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和美国细胞学家萨顿相继发现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遗传因子的行为是平行的。认为染色体是遗传因子的载体。遗传学上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因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西班牙组织解剖学家卡哈尔(1852 -- 1934年)改进了高尔基的染色法,并系统地观察了中枢和周围神经,提出了“神经元学说”。

  1904年 英国生化学家哈顿分离出非蛋白质小分子物质,这是酶催化不可缺少的物质,叫做“辅酶”。

  1905年 美国人玻特伍德首次提倡从铀矿的含铅量和铀的衰变速度来测定地层年龄,以后应用于古生物学。英国人斯塔林和贝利斯发现无管腺体分泌物,定名为荷尔蒙,即激素。美国细胞学家威尔和斯特蒂文特以细胞学的事实,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1906年 德国人威尔斯坦特发现镁存在于叶绿素中,铁也以同样形式存在于血红素中。意大利人高尔基第一次详细描述了种经细胞即神经元的结构。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1857 -- 1952年)出版《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提出神经元和突触活动的概念。

  1907年 德国生物化学家费歇从蛋白质中分离出20种氨基酸中的19种,证明蛋白质是由简单的氨基酸连接而成,并第一次人工合成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这是蛋白质结构和合成研究的开始。美国生理学家哈里森(1870 -- 1959年)建立用悬滴法的组织培养技术,首创组织培养法推动了实验生物学的发展。

  1908年 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运用数学论证了遗传平衡定律(哈迪-- 温伯格定律),为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约翰逊在所著《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上,首次使用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名称,并确定它的概念。法国医生卡雷尔(1873 -- 1944年)将血管缝合、器官移植和组织培养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

  1909年 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1857 -- 1927年)创立“纯系学说”,在《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遗传学概念。英国医生加罗德(1857 -- 1936年)出版《代谢的先天缺陷》一书,阐明代谢途径亦受孟德尔遗传因子的控制。

  1910年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现果蝇白眼的伴性遗传总是与性别相联,指出白眼基因位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从而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

  1911年 美国人劳斯首先发现鸡肉瘤的无细胞滤液可以引起肿瘤。这个致病因素以后定名为劳氏肉瘤病毒。美国生物化学家芬克(1884 -- 1967年)从米糠中分离提纯出有活性的维生素B结晶。

  1912年 波兰生理学家丰克首次提出维生素的概念,并分离出维生素B的结晶。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1861 -- 1947年)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荷兰学者艾伊克曼(1858 -- 1930年)用试验证实糙米含维生素B1有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作用。

  1913年 威尔斯坦特分离出花青素甙,并阐明了花色素因酸、碱条件不同而引起花颜色的变化。美国人麦克可伦发现存在于脂肪中的维生素,从此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1914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肯德尔(1886 --1972年)提取并获得了甲状腺素结晶。

  1915年 加拿大微生物学家托特发现细菌中可传播的溶菌作用,由此第一次分离出过滤性细菌病毒。英国微生物学家特沃尔特和法国学者德荷雷莱发现了噬菌体。美国营养学家麦克勒姆发现了维生素A。

  191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铎埃雷创立鉴定病毒的滴定法,并命名细菌病毒为噬菌体。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本发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根据古生物学材料提出定向进化的理论,也叫直生论。

  1918年 德国胚胎学家施佩曼(1869 -- 1941年)发现在胚胎生长过程中的组织诱导效应,开创了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德国胚胎学家吕勃用简单的化学刺激代替精子,引起海胆卵的人工单性生殖。

  1919年 德国生理学家瓦勃发明瓦勃氏呼吸器,用于进行生理生化研究。提出氧分子的激活是生物氧化的见解。

  1921年 法国人法布里(1867 -- 1945年)发现大气圈的臭氧层,量少但能吸收大量紫外线使生物体免受损害。

  1922年 英国生物化学家希尔和德国生化学家迈耶霍夫分别研究了肌肉收缩中的化学过程,开创了细胞生理代谢的研究工作。加拿大班丁和白斯特提取出胰岛素。

  1923年 瑞典物理化学家斯维德伯格(1884-- 1976年)发明了超速离心机,推动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班廷与麦克劳德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 瑞典斯维特伯格发明超速离心机,首次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量。苏联赫洛特纳、荷兰范恩脱首次提取出植物激素。德国组织化学家孚尔根(1884 --1955年)和罗森贝克发明了专染核酸的“孚尔根染色法”,一直沿用至今。

  1925年 德国生物化学家迈耶霍夫发现从肌肉中提取出来的一组酶可使肌糖原转变为乳酸。英国生物化学家凯林发现细胞色素在细胞呼吸中起氧化还原作用。

  1926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首次分离结晶的尿素酶。日本黑泽发现赤霉素。摩尔根发表《基因论》,使染色体基因遗传理论系统化。英国生理学家、药学家戴尔 证明引起神经冲动的乙酰胆碱是广泛存在于神经末端的化合物。 德国生理学家洛维用实验证明迷走神经受刺激,可产生一种使心脏跳动减速的物质,并证明此物质的性质类似乙酰胆碱。

  1927年 美国遗传学家马勒(1890 -- 1967年)第一次报道了X射线对果蝇的人工诱变试验,为辐射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苏联学者维尔纳斯基(1863 --1945年)作了题为《生物圈》的演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危机”的重视。

  1928年 美国遗传学家斯塔德勒用X射线人工诱发大麦的突变。苏联李森科发表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弗洛里 和钱恩提纯了青霉素,并在实验和临床上证实了青霉素的疗效。

  1929年 中国人类学家斐文中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并在周口店山顶洞发现晚期智人的化石,命名为“山顶洞人”。英国人费来明发现青霉素有杀菌作用。德国人罗曼发现三磷酸腺苷。德国生物化学家费斯克、萨巴罗和罗曼分别独立地从肌肉提取液中分离出ATP。阿根廷豪赛(1887 -- 1971年)发现脑下垂体前叶对糖代谢的影响是通过控制胰岛素的生成而实现的。德国化学家布特南特提取出雄性激素结晶。美籍苏联化学家勒温发现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1930年 德国生化学家汉·费歇确定血红素的结构由四个吡咯环所组成的复杂分子,确定跟血红素类似的叶绿素的全部结构。兰斯坦纳因人类血型和免疫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英国统计学家、遗传学家费希尔的《自然选择的遗传原理》出版,首次以数学形式论证了遗传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

  1933年 日本人田中义麿确定家蚕的ZW型性别决定。英国豪沃思首次合成维生素C。匈牙利学者冯森特-齐尔吉发现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在组织氧化过程中的作用。

  1934年 挪威生物化学家弗林发现患苯丙酮尿症的病人智力低下,是由于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所致。

  1935年 德国人桑恩海默首次应用3H和15N等同位素于生物化学的研究。美国生物化学家诺塞洛泼陆续得到结晶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都被证明是蛋白质。

  1936年 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发表《地球上生物的起源》,提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

  1937年 加拿大人海勒制造了放大 7000倍可供科学研究的电子显微镜,人类的视野开始进入病毒和蛋白质的世界。美籍俄人杜布赞斯基出版《遗传学和物种的起源》,标志着综合进化论的诞生。德国生物化学家克勒勃斯发现三羧酸循环。美国生物化学家爱尔维杰确定维生素参与辅酶部分而发挥生化功能。

  1938年 英国人希尔发现在铁盐溶液中叶绿体在光照下的放氧反应,开始作离体光合作用的研究。苏联生物地理学家苏卡切夫提出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认为植物群落的分布和组成决定于环境条件。

  1941年 德国生物化学家李普曼发现 ATP的高能键在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ATP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美国遗传学家比德尔和生物化学家塔特姆共同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开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

  1942年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发表有关“食物链”和“营养金字塔”的研究报告,创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为生态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43年 美国细胞学家克劳德分离出核糖体,并用电镜研究了各种细胞器。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确认受噬菌体感染的细菌是研究自我复制的理想材料。美国学者卢里亚首次制得噬菌体颗粒的电镜照片。

  1944年 加拿大人爱威瑞等报道了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第一次证明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而是DNA。美国厄朗格和盖瑟首次测定神经纤维直径跟传导速度的关系,并据此对神经纤维进行分类。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1888 -- 1974年)发现并分离出能抗结核菌的抗生素——链霉素。

  1945年 瑞典化学家奥伊勒和美国阿克塞尔罗德阐明去甲肾上腺素储藏在交感神经细胞间的触突小体内,证明了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说。

  1946年 美国微生物学家莱德伯格与塔特姆(1909 -- 1975年)发现细菌的有性繁殖,又发现细菌的基因重组和转导现象,推动了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1947年 李普曼发现控制糖转化为脂肪的乙酰辅酶 A。

  1948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文用14C同位素阐明植物中CO2的同化作用,提出光合作用机制的蓝图。

  1949年 美国生化学家吉奥寇用180同位素示踪,发现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二氧化碳。美国化学家肯尼迪和勒宁格尔报告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内发生,而酵解作用则在细胞质中进行。美国化学家鲍林等人在研究非洲人镰形红细胞贫血症时,用电泳法检出有异常血红蛋白存在。

  1950年 美国化学家鲍林提出蛋白质大分子立体结构中的α螺旋构型。美国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等发现,在DNA大分子中,腺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同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的分子量相等,为DNA双螺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1951年 英国动物学家廷伯根发表《本能的研究》,总结了多年观察分析雌、雄三棘鱼求偶行为的研究成果。

  1952年 英国生理学家霍奇金、赫胥黎研究了神经细胞膜上的兴奋和抑制,发现了离子变化的机制。美国细菌学家莱德伯格和津德尔描述了沙门氏菌中基因的转导作用。美国噬菌体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用S-35和P-32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然后感染细菌,再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 美国华特生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美国米勒首次进行生命起源的模拟试验,让水、氨、甲烷和氢在密闭的容器中通过火花放电,制得氨基酸和其他简单的有机物。美国人杜维格尼奥德确定了催产素中八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并进行人工合成,这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肽激素。

  1954年 美国人瓦尔德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并说明夜盲症的起因。美国生物化学家阿侬发现离体叶绿体利用光能驱动ADP与Pi形成ATP,并称之为光合磷酸化作用。

  1955年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首次搞清紫菜生活史,解决人工繁殖紫菜的孢子来源。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等发现了在核酸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以后又用此酶实现了RNA的人工合成。

  1956年 美籍西班牙人奥巧阿和孔勃首次用酶促法,人工合成了RNA和DNA。美籍德国人费兰克尔·康拉脱和美国人威廉斯用不同来源的烟草花叶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重新装配为杂种烟草花叶病毒。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发现了DNA多聚酶。美国生物化学家萨瑟兰(1915 -- 1974年)发现了环腺苷酸(CAMP),中国学者汤飞凡、张晓楼、黄元桐、王克乾分离出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体。

  1957年 英国人英格兰姆报道正常血红蛋白跟镰刀形细胞血红蛋白是一个氨基酸的差异,由此开始人类分子病和分子进化的研究。

  1958年 英国生化学家桑格第一个确定蛋白质分子牛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中国首次使用针刺麻醉法摘除扁桃腺,开辟针麻的生理学和医学研究新领域。

  1959年 法国人李求恩等和英国人福特等分别发现小儿蒙古痴呆症、小睾丸症、性腺发育不全症等由于染色体数量变化引起,开创了人类染色体遗传病的研究。美国细胞生物学家麦克奎林、罗伯茨和布里顿证明大肠杆菌中的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部位。英国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分析家佩鲁茨和肯德鲁完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分析。

  1960年 美国生物学家福克斯从干热合成的类蛋白获得微球体,提出生命起源的微球体模型。中国生物化学家邹承鲁等完成了胰岛素A、B两链的折合研究,解决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关键问题。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尔和斯坦因完成了核糖核酸酶124个氨基酸的测序工作,并研究了该酶的活性构象。法国人詹孔和蒙诺德提出基因调节的“操纵子”学说。法国生化遗传学家莫诺与分子遗传学家雅各布共同提出“操纵子”概念,揭示了原核细胞基因调控的一般规律。美国学者斯佩里研究裂脑人,表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高度专一化,一侧半球学会的信息不会传递给另一侧,美国另一学者哈贝尔和加拿大学者威塞尔用微电极在猴脑里试验,探明了视觉中枢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视觉的电生理过程。

  1964年 英国古人类学家李基在南非发现200万年前的非洲南猿化石。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制定的国际生物学计划开始执行,至1974年结束,其宗旨是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探索生物资源的再生规律。

  1965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等完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部77个核苷酸的测序工作,这正式确定了酵母菌丙氨酸TR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中国科学院首次人工合成了51个氨基酸的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有活性蛋白质的重大成就。

  1967年 美国人詹柯孙和巴特首次报道用羊膜穿刺法进行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1968年 朋纳和路特尔应用失活的仙台病毒,将其实现人和鼠的体细胞杂交。瑞士生物学家阿尔帕提出了限制性内切酶的构想。日本群体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1969年 美国生物学家马古里斯提出真核生物起源的内共生说,修订了惠特克的分类。美国生物化学家柯拉纳报道酵母丙氨酸TRNA基因全部核苷酸序列的人工合成。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德尔曼和英国化学家波特各自独立地搞清了一种免疫球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并查明了抗原抗体的结合部位。

  1970年 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史密斯提取出可以在特定点切割DNA的限制性内切酶。美国学者内森斯成功地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了猿猴病毒SV40的基因分子,并绘制成切割图谱。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巴尔蒂摩和特明各自独立发现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对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提出了重要补充。

  1972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将猿猴病毒SV40的DNA与λ噬菌体P22的DNA体外重组成功。

  1973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科恩等将抗四环素质粒与抗链霉素质粒在体外拼接成嵌合质粒;将此种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能表达出两种质粒的遗传信息。 这是基因工程的第一个成功实例。

  1975年 英国化学家桑格建立并不断改进DNA的测序法。丹麦学者耶诺创立了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及免疫系统的“网”学说,从而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英籍阿根廷免疫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柯勒发明了用化学手段制造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从而可以大量生产具有专一特性的单克隆抗体。

  1976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吉尔伯特发明对DNA碱基序列的快速化学分析法。柯拉纳将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TRNA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并表现基因活性,开创了基因工程。

  1981年 中国科学院报道酵母丙氨酸TRNA全部核苷酸序列(包括稀有核苷酸)的人工合成,所合成的TRNA有活性,并能将丙氨酸掺入蛋白质。是继柯拉纳以后人工合成RNA的重大进展。美国化学家切赫等在四膜虫中发现了一种具有酶功能的RNA分子,这种分子能把基因内的插入顺序剪切掉再重新拼接起来。

  1982年 中国人龚立三用分子克隆方法建成广谱调渗质粒,并用它创建一系列二重组体基因工程生物。英国人克卢格致力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美国医生威廉·德弗里斯等人把一颗人工心脏植入62岁的克拉克胸中获得成功。美国帕尔米特等把小鼠的DNA片段与大鼠生长素的结构基因相连结,成功培育第一批人工创造的转基因动物——巨型小鼠。

  1983年 中国人修瑞娟首次提出微循环对人的器官和组织是“海涛式灌注”的设想。美国人巴罗斯等首次培养出可生长于250℃高温的细菌。法国赫雷拉·埃斯特雷拉等开始利用Ti质粒作载体转化植物细胞,经过再生整株,已相继培养出抗烟草花叶病毒、抗黄瓜花叶病毒等转基因植物。

  1985年 美国人马利斯和塞基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德国化学家米歇尔完成了用X光衍射法进行的结构分析;美国人戈尔茨坦和布朗由于对胆固醇代谢及有关疾病的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共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 意大利科学家莱维·蒙塔尔奇尼与美国学者科恩发现了生长因子,他们因此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科恩和意大利人蒙塔尔奇尼因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GF)而共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7年 英国科学工作者把对害虫具天然防卫系统的豌豆植物所编码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引入烟草植物中,使该植物具有制造这种“酶抑制剂”的能力。比利时科学工作者将能杀死多种害虫的苏芸金芽孢杆菌所含的δ-内毒素蛋白基因引入烟草中,获有效表达。英国科学家用遗传工程通过改变猪细胞DNA片段,激发猪的天然生长激素,促进其生长速度,培养了比普通猪大50%的大型猪。伯克·卡尔和奥尔森用人造酵母染色体(YACS)作为载体,将大片段外源DNA克隆引入酵母细胞。显示YACS可能成为克隆DNA大片段的工具。日本学者利根川进解释了少量免疫细胞基因为何能产生出如此多样的抗体,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8年 美国人伊莱昂和希钦斯因在研究治疗癌症、痛风、疟疾或病毒性药物方面的成就,英国人布莱克因研制控制心脏病和溃疡病药物方面的贡献,他们共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怀特巴克柯维茨、霍罗维茨等发现癌基因的活化。

  1989年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证实了36年前美英科学家对DNA分子结构的假设。美国人毕晓普和瓦姆斯因发现逆转病毒癌基因的细胞起源而共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学者毕晓普和瓦姆斯用内切核酸酶和转染技术首次分离出肉瘤病毒的癌基因,共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90年 美国制定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计划,拟用15年时间对人体基因组约30亿个碱基顺序的10万个基因进行测序和作图。这是一项国际性项目,已有美、英、法、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参加。美国学者默里和托马斯分别用X线照射及硫唑嘌呤和氨甲喋呤克服肾移植和骨髓移植中的免疫排斥成功,共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特别说明

  因客观原因,书中部分图文作品无法联系到权利人,烦请权利人知悉后与我单位联系以获取稿酬。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