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卷六
琴乐是用来演绎天地声音的,可以调气养神。本卷为琴学专题论述,包含《莹律》《释弦》《明度》《拟象》等条目,涉及琴制、琴声、乐理、琴曲、弦歌、琴心、琴志等音乐专题,亦有助于现代人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莹律
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天地之声出于气,气应于月,故有十二气。十二气分于四时,非土不生。土,王于四季之中,合为十三,故琴徽十有三焉。其中徽者土也,月令中央。土,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者是也,故中徽之声洪厚包容,为众徽之君,由中徽左右各六徽。徽有疏密者,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故律之相生有上下,而为管有长短,盖取诸此也。凡天地五行十二气、阳律阴吕、清浊高下,皆在乎十三徽之间。尽十三徽之声,惟三尺六寸六分之材可备,故度而制之,亦以象期之日也。当宓羲之时,未有律吕之器,而圣人已逆其数矣,未有历象之书,而圣人已明其时矣。
黄帝氏作命伶伦,取嶰谷之竹制十二筩,以为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之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之吕,盖协于琴而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术加备矣。琴之徽有十三,而律管虚其一者,谓土之数居中,其气无不通,其声无不在,不可以一器名也。律吕既成而八音备,后世圣人复以六律,不可以易审,于是考律以立均,因均以作乐,故曰“律”,所以出均立度也。
夫律本于琴,乐本于律,故知琴者为能知律,能知律者为能知乐也。古之君子缺而不谈,或以十二徽配十二律,以中徽配闰,而不言制作之义,本诸理,作《莹律》。
█古琴徽示意图
【注释】
〔1〕十二气: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历法,与现今阳历相似,并未行用。
〔2〕中徽: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叫“徽”,居中的一个叫“中徽”。
〔3〕月令:农历中某月中的气候、时令,人们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
〔4〕宫:宫音为五音之首,由喉发出,气来自脾胃,脾胃属土,故宫音五行属土。
〔5〕黄钟之宫:十二乐律之一。黄钟律的宫声,称“黄钟宫”。宫声既定,其他各声用何律可随之而定。
〔6〕阳律阴吕:十二律的名称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大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阳六)称“律”或“阳律”,双数各律(阴六)称“吕”或“阴吕”,合称阳律阴吕。
〔7〕宓羲:即伏羲。
〔8〕伶伦: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乐官,是中国古代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9〕嶰谷:昆仑山北谷之名。
〔10〕筩:竹管。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三苍》云:“筩,竹管也。”
〔11〕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也泛指音乐。
〔12〕均:依据宫音所在的律,称为某均,如黄钟、大吕称为黄钟均、大吕均。
〔13〕闰:闰月。
【译文】
上古时,伏羲画出八卦之后,又制作了高雅的古琴。卦是用来推演天地变化的,琴则是用来演绎天地声音的。天地万物的声音都出于气,气则和月份相感应,所以有十二气。十二气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无土不生。土位于四季中央,(与十二气)合在一起是十三个,所以琴徽有十三个。琴的中徽,即七徽,象征土,位于月令的正中间。土的音代表宫音,律中就是黄钟宫,所以中徽的声音洪亮厚重而富有包容感,为徽中最重要的,在它的左右各有六个徽。徽有疏有密,是根据发声的部位不同,属于自然节律,和天地运行数理相合,所以乐律的相互衍生有上下之分,体现在管上就是有长有短,这便是管子长短不同的原因。天地五行、十二气、阴阳律吕、清浊高下,都在这十三徽之间。能够完美展现十三徽的声音的,只有三尺六寸六分的琴材具备,所以考虑后制作,也是用以象征一个周期的日子。在伏羲之时,并没有制定律吕的标准器,可是圣人已经能够推算出它的数理,没有历法和天象之书,但是圣人在那个时候已经能够明确天时了。
黄帝命令乐官伶伦,取嶰谷的竹子制作十二个筩来为定律吕的标准,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吕,都与琴音的数理和谐,审查考量它们相互之间的声音、测算权衡的方法已经齐备了。琴有十三个徽,而律管中间是空的,这就是土的数位居中,它的气通畅,声音无处不在,不可以用一件器物命名。律吕制成之后八音具备,后世圣人又规定了六律,不能更改审查,于是又推演律而立均,凭均而作乐,因此叫“律”,所以又出现了均,设立了度。
律的根本在于琴,乐的根本在于律,所以弹琴之人皆懂律,懂律之人才懂得音乐。古代君子避谈这些,或者以十二徽配十二律,用中徽配闰月,却说不出制作它的含义,本着以上这些原理,我写了《莹律》。
█五音十二律图
【延伸阅读】
律吕,即十二律,是古代汉族乐律的统称,源自三分损益律的六律、六吕,即阳律和阴律。其中奇数各律(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或“律”,其余偶数各律称“六阴吕”或“吕”,总称“六律六吕”。《汉书·律历志上》载:“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大蔟,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仲吕。”
【名家杂论】
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十二根竹管,竹管最长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插到土里。竹管中空,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葭莩。将竹管埋在西北阴山,以布幔遮蔽,外面筑室,避风,以此感应地下阴阳二气之变化,并据此制作了十二律,暗示阳律“雄鸣为六”,阴吕“雌鸣亦六”。
冬至时,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就是黄钟之音,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也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每个月都有一根管子里的灰喷出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即六律和六吕,这种方法称“律吕调阳”。
█〔北齐〕杨子华 校书图
释弦
舜弦之五,本于义也,五弦所以正五声也。圣人观五行之象丽于天、五辰之气运于时、五材之形用于世,于是制为“宫、商、角、徵、羽”以考其声焉。凡天地万物之声,莫出于此五音者,故最浊者谓之宫,次浊者谓之商,清浊者谓之角,微清者谓之徵,最清者谓之羽。宫为土,为君,为信,为思;商为金,为臣,为义,为言;角为木,为民,为仁,为貌;徵为火,为事,为礼,为视;羽为水,为物,为智,为听。故达于乐者,可以见五行之得失,君、臣、民、事、物之治乱,五常之兴替,五事之善恶,灼然可以鉴也。
帝舜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音,汝听。”盖察音声以为政也。圣人既以五声尽其心之和,心和则政和,政和则民和,民和则物和。夫然,则天下之乐皆得其和矣。天下之乐皆得其和,则听之者莫不迁善远罪,至于移风易俗而不知也。故乐者,上出于君心之和,下出于民心之和。上出于君心之和,而复以致君于善也;下出于民心之和,而复以纳民于仁也。故五声之和,致八风之平,风平则寒暑雨旸皆以其叙,而太平之功成矣。五声不和,致八风之违,则寒暑雨旸皆失其叙,而危乱之忧著矣。
五声之感人,皆有所合于中也。宫正脾,脾正则好圣,故闻宫声者,温润而宽悦;商正肺,肺正则好义,故闻商声者,刚断而立事;角正肝,肝正则好仁,故闻角声者,恻隐而慈爱;徵正心,心正则好礼,故闻徵音者,恭俭而谦挹;羽正肾,肾正则好智,故闻羽声者,深思而远谋,此先王所以贵于乐也。
夫五声之作,始于宓羲之琴,其后神农、皇帝、尧、舜氏作,于是按之为六律,播之为八音,而大乐备矣。故琴者,五声之准,六律之元,八音之舆也。他乐不能备其用,众器不能俪其德。至哉琴乎!昔舜之弹五弦也,非独舜能弹也,当是时,百辟卿士,孰不知乐也。舜之命夔曰:“命汝典乐,教胄子。”此之谓也。至周之文武,谓五弦未足以尽清声之变也,于是加二弦,谓之少宫、少商,而声律加备矣。盖礼乐之制,皆始于羲、农、尧、舜之世,而备于禹、汤、文、武之时也。
夫十二律还相为宫,其法以黄钟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五声足矣。又以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合为七音。余律皆然,谓之十二均,然后尽声之变而八音克谐也。故琴之有少宫、少商,犹律之有变宫、变徵也。或曰周加二声为变,然则律之二变亦本于文武二弦耶?《左传》曰:“为七音、六律以奉五声。”谓是也。至于编钟、编磬,既设十二正音,各配一律,又设黄钟至夹钟四清声以附正声之次,合为十六。则律吕还相为宫,各就谐协,而君、臣、民、事、物无陵慢之声焉,琴加二弦,亦类此也。
古人学琴者多矣,罕尝言文武二弦之意,独《琴操》以谓合君臣之恩,此未喻也。今推其法,作《释弦》。
█〔明〕杜堇 古贤诗意图(局部)
【注释】
〔1〕舜弦之五:典出《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
〔2〕义:正义,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
〔3〕正:纠正、改正。
〔4〕五声:宫、商、角、徵、羽五音。
〔5〕五辰:古代谓五行分主四时(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分属四时),故称四时为“五辰”。
〔6〕五材:亦称“五才”。一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杜预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一指金、木、皮、玉、土五种物质。《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郑玄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一指勇、智、仁、信、忠五种德性。《六韬·龙韬》:“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此处指金、木、皮、玉、土。
〔7〕考:审查,考证。
〔8〕浊:低音。
〔9〕清:高音。
〔10〕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11〕五事:古人修身的五件事情,包括貌、言、视、听、思。《尚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12〕灼然:明显的样子。
〔13〕在治忽:一作“采政忽”。《史记·夏本纪》作“来始滑”,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今此云‘来始滑’,于义无所通。盖‘来’‘采’字相近,‘滑’‘忽’声相乱,‘始’又与‘治’相似。因误为‘来始滑’。”在,察,观察。治,治理。忽,乱。《经传释词》:“在始滑,调查治乱也。”
〔14〕纳:《史记·夏本纪》作“入”。夏僎《尚书详解》云:“所谓以乐出五言者,谓受君之言于上,乃播之于乐,使其言合于宫、商、角、徵、羽之五音,民闻之,皆洞晓上意,故谓之五言。所谓以乐纳五言者,谓采民之言于下,亦播之于乐,使其言亦合于五音,君闻之,足以为戒,故谓之纳五言。”五言:说法不一。一说为五德之言。孔传:“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今人方孝岳认为:“‘五言’即《王制》所云‘五方言语’。”蔡仲德认为是五声之言,即乐言、歌辞。
〔15〕汝:指禹。按,“予欲言”四句出自《尚书·益稷》。
〔16〕迁善远罪: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迁,向。远,离开。
█〔明〕唐寅 西园雅集图(局部)
〔17〕八风:一说为八方之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一说为八音,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襄公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
〔18〕雨旸:谓雨天和晴天。
〔19〕谦挹:谦逊退让。
〔20〕大乐: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祭祀、朝贺、燕飨等典礼。
〔21〕舆:车厢。应劭《风俗通》:“琴者,乐之舆。八音并行,君臣以相御。”
〔22〕俪:相称。
〔23〕百辟卿士:列国诸侯,间亦称百辟。
〔24〕胄子:指帝王或贵族的长子。语出《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25〕还相为宫:典出《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还相为宫,一说即“旋相为宫”,指十二律轮流做宫音,以构成不同调高的五声、七声音阶。
〔26〕变宫: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七音级,比宫音1低半音,即7。
〔27〕变徵:比徵音5低半个音,即4。
〔28〕七音:又称“七律”,是七声音阶及其七个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的总称。
〔29〕八音克谐: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能够。谐,和谐,顺利,成功。
〔30〕少宫、少商:后加的第六七弦是第一二线的八度中音,称之少宫、少商。《七弦论考》上记录,一弦属土为宫,在天符经曰,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二弦属金为商,在天符经曰,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三弦属木为角,在天符经曰,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故三弦下八为此也;四弦属火为徵,在天符经曰,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五弦属水为羽,在天符经曰,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六弦文声主少宫,在天符经曰,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七弦武声主少商,在天符经曰,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31〕清声:高八度音。
〔32〕陵慢:欺凌轻慢。
【译文】
舜所制琴有五根弦,源于义,以五弦来正五声。圣人观察天空中的五行之象,在时令中运转的五辰之气,以及世间所用的五材之形,并据此制成“宫、商、角、徵、羽”五音来考察声音。凡是天地万物的声音,都出自五音,因此最低音为宫,次低音为商,高低音之间的为角,次高音为徵,最高音为羽。宫象征土,象征君,象征信,象征思;商象征金,象征臣,象征义,象征言;角象征木,象征民,象征仁,象征貌;徵象征火,象征事,象征礼,象征视;羽象征水,象征物,象征智,象征听。所以精通音乐的人,可以洞察五行得失。君、臣、民、事、物的治乱,五常的兴替,五事的好坏,清晰可鉴。
█〔清〕顾洛 鹤听琴图
帝舜说:“我听六律、五声、八音,是通过音乐来考察政治,以取舍各方面的意见,你们负责审听。”这是通过音乐以审查为政的得失。圣人凭借五声而使人内心谐和,心和则政和,政和则民和,民和则物和。如此,天下之乐都和谐了。天下之乐都和谐了,听过的人则向善远恶,潜移默化中达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故音乐,上来自君王内心谐和,下来自民众内心谐和。上来自君王内心谐和,才能使得君王向善;下来自民众内心谐和,才能使得民众仁和。因此五声和谐以至八风平和,八风平和则寒暑雨晴都顺应和谐,则天下太平的局面就形成了。五声不和则导致八风相互违背,那么寒暑雨晴就会失调无序,天下危难动乱的局面就显现了。
五声之所以感人,皆与身体的内部相对应。宫音正脾,脾正则有信,故常听宫音的人,温润而宽悦;商音正肺,肺正则好义,故常听商音的人,刚正果断易成事;角音正肝,肝正则好仁,故常听角音的人,恻隐而慈爱;徵音正心,心正则好礼,故常听徵音的人,恭俭而谦让;羽音正肾,肾正则好智,故常听羽声的人,深思而远谋,这就是古代君王重视音乐的原因。
五声始于伏羲所制之琴,之后神农、黄帝、尧舜继起效法,于是规定六律,传播八音,形成了典雅庄重的大乐。因此琴是五声的标准、六律的源头、八音的主心骨。其他音乐不具备琴的功用,众器不能达到琴的品德。琴多伟大啊!以前舜弹五弦琴,并非只有舜能弹琴,当时诸侯百官没有不知乐的。舜命夔说:“我命你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就是这个意思。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认为五弦不能充分表现高低音的变化,于是增二弦,称为少宫、少商,至此声律设置完备。如此看来,礼乐制度始于伏羲、神农、尧舜的时代,完备于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
十二律还相为宫,方法是用黄钟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五声得以完备。又用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合为七音。其他律也是如此,称之为十二均,如此则可以穷尽声音的变化而八音和谐。因此琴有少宫、少商,犹如律有变宫、变徵。有人说周文王、周武王加二声以作变音,然而律的二变也源于文、武两根琴弦吗?《左传》说:“制定七音、六律以奉和五声。”即是此理。至于编钟、编磬设置十二正音,每一正音配合一律,又设黄钟到夹钟四个清声来作为正声的补充,合在一起是十六个。
█冯超然 眠琴绿阴图
这样律吕还相为宫,都和谐了,而君、臣、民、事、物没有欺凌怠慢的声音,琴上增加两根琴弦也类似这个道理。
古代学琴的人很多,却少有人探究文、武二弦的含义,唯独《琴操》说这是合于君臣之恩,这是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我推敲其中道理,作《释弦》。
【延伸阅读】
古代五音为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宫类似1(Do),商同2(Re),角同3(Mi),徵同5(Sol),羽同6(La),宫音为五音之首,其声极长极下极浊。宫音由喉发出,气来自脾胃,脾胃属土,宫音五行属土,唱宫音是脾胃运动;徵音为宫音所生,其声次短次高次清,由齿音喷出,其气来自心和小肠,属火,唱徵音是心和小肠的运动;商音由徵音所生,其声次长次下次浊,由额发出,其气来自肺和大肠,属金,唱商音是肺与大肠的运动;羽音由商音所生,其声极短极高极清,是唇音,气来自肾和膀胱,属水,唱羽音是肾和膀胱的运动;角音是羽音所生,其声在长短高下清浊之间,为舌音,气自肝胆,属木,唱角音是肝胆运动。
【名家杂论】
司马承祯《素琴传》:“夫琴之制度,上隆象天,下平法地,中虚含无,外响应晖。晖有十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律吕精义》上也说:“相生有序,循环无端,十二律吕一以贯之。”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
十二律、现代音名、十二月与均对应图
明度
《琴操》言:琴之度,长三尺三寸六分,以象期之日,此古制也。旧说以谓自伏羲而后,琴制十有二,而尺度有修短,短至于三尺三寸,修至于三尺九寸有奇。此无他,乃律学废而度数乖也。《周礼》:“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言乐而不稽诸度数,言度数而不合诸律,何以为乐?《孟子》曰:“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此之谓也。
自周道既亡,礼乐大坏,更秦燔毁,寂无遗绪。历代以来,有制为准弦以定律者,有参校古器以立度者,有累积秬黍以合尺者。制为准弦以定律,则患乎奥远而难继;参校古器以立度,则患乎咫寸之难壹;累积秬黍以合寸,则患乎大小之不齐。议论纷纷,莫适其正。朝廷讲修太平,大有为于天下,同律度而兴礼乐,其在今乎!夫然,则作琴之制,可著明矣。综其数,作《明度》。
【注释】
〔1〕度:尺度。
〔2〕修:长。
〔3〕齐量:标准的度量。汉郑玄注:“齐量,侈弇之所容。”孙诒让正义:“钟之侈弇,亦以十二律所容之齐量算之。”
〔4〕不稽:无可查考。《孔子家语·三恕》:“听者无察,则道不入;奇伟不稽,则道不信。”王肃注:“稽,考也。”
〔5〕燔:焚烧。
〔6〕遗绪:前人留下来的功业。
〔7〕准弦:按弦发音原理的定律法。弦律所用的正律器称为“弦准”或“律准”(简称准)。
〔8〕秬黍:黍的一种,古代的度量衡以产于羊头山(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附近中等大小的秬黍的种子为基准单位。《汉书·律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
〔9〕咫: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10〕讲修:谋议修治。
【译文】
《琴操》记载:琴的尺度,长为三尺三寸六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这是古制。以前认为自伏羲之后,有十二种琴制,尺度有长有短,短至三尺三寸,长达三尺九寸多。这是因为律学荒废,而度数偏离标准。《周礼》载:“凡制造乐器,都以十二律确定度数,以十二声来纠正大小容量。”谈乐但不考察度数,谈度数却不合于音律,怎么能称为音乐呢?《孟子》说:“即使有师旷这样好的辨音能力,如果不使用六律,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就是这个意思。
自从周道消亡,礼乐受到毁坏,加上秦始皇焚书,前代律制几乎覆没。历代以来,有制作准弦以定律的,有参考古器以确立度的,有累积秬黍以合尺的。制作准弦以定律,不足在于其古远而难以承继;参考古器以确立度,不足在于咫尺寸毫的精微难以统一;累积秬黍以合尺,不足在于秬黍大小不同。议论纷纷,没有合适而正统的说法。朝廷谋议修治太平,大有作为于天下,统一律度而兴礼乐,就在今天!这样一来,制琴的制度,就可以明了了。综合以上数条,作《明度》。
【延伸阅读】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分,宽约六寸,厚约二寸。其形制是根据天文、历法确定的。《尚书·尧典》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明杨抡《太古遗言》称:“琴制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周年)三百六十六日也。”琴面弧形表天,琴底扁平表地,暗合天圆地方之说。整体形状依凤身而成,亦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明〕陈洪绶 授徒图
【名家杂论】
琴人弹琴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古琴定弦。古琴制作及其弹奏技艺的发展,从“无法”到“有法”,从“无序”到“有序”,从缺少标准到确立标准,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加之古代琴人多以文人自娱为主,少有交流,古琴定弦随情就性,并无统一音高,只要所弦琴弦张力松紧适度,各弦音高相对音阶关系准确即可。
古琴正调的定弦法,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明人朱载堉以一弦为林钟,二弦为南吕,三弦为黄钟,四弦为大蔟,五弦为姑洗,六弦清林钟,七弦为清南吕,因此三弦宫音正应黄钟,故此正调又被称为黄钟均;宋人姜白石、杨缵、徐理,元人陈敏子等都以一弦为黄钟,二弦为大蔟,三弦为仲吕,四弦为林钟,五弦为南吕,六弦清黄钟,七弦为清大蔟,因正调三弦为宫音,宫音正应仲吕,故此正调即称为仲吕均;还有一种说法,宋人聂崇义,清人曹庭栋、汪绂等则皆以一弦为宫,一弦为黄钟,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序列黄、大、姑、林、南、黄、太。自古及今,古琴多以三弦为宫,一弦为黄钟的仲吕均为正调,即上列三种说法中的第二种。
拟象
圣人之制器也,必有象。观其象,则意存乎中矣。琴之为器,隆其上以象天也;方其下以象地也;广其首,俯其肩,象元首股肱之相得也,三才之义也。高其前以为岳,命曰临岳,象名山峻极,可以兴云雨也。虚其腹以为池,一曰池,一曰滨,象江海幽远,可以蟠灵物也。所以张弦者曰轸,象车轸以载,致远不败也。所以柅弦者曰凤足,象凤皇来仪,鸣声应律也。翼其旁者曰凤翅,传其末者曰龙尾,取其瑞也。其所饰之材,以枣,以黄杨,以玉,以金,或以竹。枣赤心,黄杨正色,玉温金坚,竹寒而青,皆君子所以比德者也。若崇庳广狭尺寸,昔人已铢铢而偶之矣,余不复谈也。通其意,作《拟象》。
█〔明〕张大命 太古正音琴经之琴面制度
【注释】
〔1〕象:王弼《周易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2〕元首:头。
〔3〕股肱:大腿和胳膊。
〔4〕三才:指天、地、人。
〔5〕蟠:盘曲,弯曲。
〔6〕灵物:祥瑞之物。
〔7〕车轸:车后横木。《周礼·考工记序》:“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郑玄注:“轸,舆后横木。”
〔8〕柅:塞在车轮下的制动木块。
〔9〕凤皇来仪:亦作“凤凰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仪,容仪。
〔10〕比德: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
〔11〕铢铢:形容特别细小。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12〕偶:匹对。
【译文】
圣人制造器物,必有其象。观其象,可知其志意。琴作为乐器,琴面隆起象征天;琴底方正,象征大地;琴首宽广,琴肩俯卧,象征头和四肢之间的关系,蕴含天、地、人三才之义。琴前方隆起为岳,命名临岳,象征名山峻岭,可以翻云覆雨;琴腹内虚空为池,一名池,一名滨,象征江海幽远,可以盘曲灵物。张弦处叫轸,如同车轸载重物,远行也不会散架。缠弦处叫凤足,象征凤凰来仪,鸣叫声与音律相应。琴侧翼叫凤翅,琴末端叫龙尾,取龙凤祥瑞之意。琴的装饰材料有枣木、黄杨、玉、金,还有竹。枣木红心,黄杨正色,玉温金坚,竹寒而青,这些都是君子用以自比其德的参照物。琴之高低宽窄尺寸,前人已有详细记载匹对,兹不赘述。会通其意,作《拟象》。
【延伸阅读】
琴面面板多用纹理梳直匀称的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呈拱状瓦弧形,与底板胶合成琴。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蚕丝等丝质物制成,今多用钢弦。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徽,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琴面右侧头部处横嵌一条硬木,称为岳山。用弦头一端绕结而成,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轸子是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的,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
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槽,称为轸池。琴底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制成,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
█古琴琴面示意图
█古琴琴底示意图
█古琴侧面示意图
【名家杂论】
古琴号称“君子之器”,古人讲究“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
古琴的造型非常讲究,外形和尺寸皆有象喻,囊括天地人三才,古琴中的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象征天、地、人之和合,故抚琴可以感格天地而通神明。古人造琴巧妙融入了哲学思想,古琴各部件皆专属名称,如龙池象征潜龙,龙出则布雨,从而象征人君的仁慈。凤池以凤浴其中喻清洁其身,象征人君品德。轸池,急于发令而顺以成礼。池侧有凫掌二处,护轸,轸如震动,凫掌合而止。凤额下有凤嗉一个,接喉舌以发音。琴底大小两个音槽,中部较大的称“龙池”,尾部较小的为“凤沼”。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底有凤足,用黄杨木制成,以现凤本色。临岳,以枣木制成,表其赤心。人肩,顾于臣,有俯就随肩之像。凤翅,左右张开。龙唇,以出声。龙龈,吟声所出。龙口,固定弦且起装饰之用。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清〕苏六朋 流水清音图
上善若水,古琴的多个部位和水有关,如承露、龙池、凤沼、轸池、足池、声池、韵沼等,寄托着古人希望琴人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中国文人的传统审美意趣讲究见山立志,遇水生情,或者仁者喜山,智者乐水。
论音
音之生,本于人情而已矣。夫遇世之治则安以乐,逢政之苛则怨以怒,悼时之危则哀以思,此君子之常情也。出于情,发于器,形于声,若影响之速也。然君子之情虽安以乐,而不忘于戒劝;虽怨以怒,而不忘于忠厚;虽哀以思,而不忘于扶持。故其为声,亦屡变而数迁,不可以为常也。
善治乐者,犹治诗也,亦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夫八音之中,惟丝声于人情易见,而丝之器,莫贤于琴。是故听其声之和,则欣悦喜跃,听其声之悲,则蹙頞愁涕,此常人皆然,不待乎知音者也。若夫知音者,则可以默识群心而预知来物,如师旷知楚师之败、钟期辨伯牙之志是也。古之君子不撤琴瑟者,非主于为己,而亦可以为人也。盖雅琴之音,以导养神气、调和情志、摅发幽愤、感动善心,而人之听之者亦皆然也。岂如他乐,以为慆心堙耳、佐欢悦听,以为尚哉?
古之音指,盖淳静简略,经战国暴秦,工师逃散,其失多矣。然其故曲遗名,传者尚多,《琴操》所纪皆汉时有之也。故刘琨知《清角》,嵇叔夜所谓“初涉《渌水》,中奏《清徵》。雅昶唐尧,终咏《微子》”。入言其曲、引,有《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皆叔夜所常为者,今人亦罕知之矣。夫蔡氏五曲,所谓《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者也,今人以为奇声异弄,难工之操,而叔夜时特谓之“淫俗之曲”,且曰:“承间簉乏,亦有可观”,盖言其非古也。汉儒所制,尚且非古,况于魏晋之曲乎!
宋世有琴工嵇元荣、羊盖之俦,率造新声,去古益远。柳吴兴常以叹恨,乃著《清调论》,并上《乐议》,今逸矣。惜哉!唐世琴工复各以声名家,曰:马氏、沈氏、祝氏,又有裴、宋、翟、柳、胡、冯诸家声。师既异门,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虽然,古乐之行于人者,独琴未废,有志于乐者,舍琴何观?安得夔、旷之徒,与之论至音哉!原于古,作《论音》。
【注释】
〔1〕影响:影子和回声,多用以形容感应迅捷。
〔2〕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3〕蹙頞:愁苦貌。頞,鼻梁。
〔4〕待:依靠,凭借。
〔5〕识:记住。
〔6〕摅:表示,发表。
〔7〕慆:喜悦。
〔8〕堙:堵塞。
〔9〕佐欢:助兴。
〔10〕指:通“旨”,旨意,意图。
〔11〕工师:乐师。
〔12〕刘琨知《清角》:事出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九:“……东汉刘琨亦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则雅琴之制自汉始也。”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善文学,通音律。
〔13〕嵇叔夜:即嵇康。
〔14〕“初涉”四句:出自《文选·嵇康》:“初涉《渌水》,中奏《清徵》。雅昶唐尧,终咏《微子》。”
〔15〕承间簉乏,亦有可观:出自嵇康《琴赋》:“王昭楚妃,千里别鹤,犹有一切,承间簉乏,亦有可观者焉。”簉乏,临时充数。
〔16〕嵇元荣、羊盖之俦:嵇元荣、羊盖,皆为南朝宋著名琴士。《梁书》:“初,宋世有嵇元荣、羊盖,并善弹琴,云传戴安道之法,恽幼从之学,特穷其妙。”俦,同类,辈。
〔17〕柳吴兴:即柳恽,字文畅,南朝宋人。因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时人以所辖之地称之。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少有志行,师从戴逵的学生嵇元荣、羊盖。
〔18〕逸:散失。
〔19〕判:区别。
〔20〕夔、旷之徒:指像夔、师旷这样的琴师。
█〔清〕苏六朋 文林雅聚图
【译文】
音乐的产生,本源自人情。世道太平则音乐安适欢乐,政事苛刻则音乐哀怨愤怒,哀悼命运危难时则音乐哀伤思虑,这是君子的常情。音乐出于情感,发于乐器,显于声音,犹如影子和声音一样迅疾。然而君子虽安于欢乐,而不忘告诫劝勉;虽愁怨愤怒,而不忘忠厚;虽哀伤忧思,而不忘扶持。所以君子作乐,也多有变化迁移,不可以保持恒常不变。
█〔明〕杜堇 十八学士图(局部)
善于创作音乐的人,犹如创作诗歌,也是揣度他人心思,则得其志。八音之中,弦乐最易体现人的情感,而弦乐中,琴最具此能力。因此琴声和谐则听者欣然喜悦,琴声哀伤则听者愁苦流泪,常人皆如此,不必依靠知音。如果是知音,则可默记众人之心意而预测未来,如同师旷知楚师之败、钟子期明辨伯牙之志。古代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并非只为自己,亦为他人。雅琴之音,可以导养神气、调和情志、抒发忧愤、感动善心,而听琴之人也是如此。怎能像其他音乐以赏心助兴,充塞动听为风尚?
古代琴乐意趣,淳静简略,经历战国暴秦后,乐师逃散,损失良多。然而这些旧曲留名的也不少,《琴操》所记皆是汉代曲目,因此刘琨知《清角》,嵇叔夜所谓“初涉《渌水》,中奏《清徵》。雅昶唐尧,终咏《微子》”。其中含有古琴的曲、引,有《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都是嵇叔夜经常弹奏的曲目,今少有人知。蔡氏五曲,所谓《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今人认为是奇声异弄,难以弹奏的曲操,而嵇康特别指出它们是“淫俗之曲”,并且说:“杂俗之曲中,也有一些可以欣赏的曲目。”就是说它们并非古曲。汉儒所创琴曲尚且不是古之所传,更何况魏晋流传的曲目呢?
南朝宋国有嵇元荣、羊盖等琴人,率先创造新声,偏离古声越来越远。柳吴兴常以此为恨,于是写下《清调论》,并附上《乐议》,现在都已散失。可惜啊!唐代琴工重新以声称呼各家,有马氏、沈氏、祝氏,又有裴家声、宋家声、翟家声、柳家声、胡家声、冯家声等。师从各门,所学也随之有所区别,至今同名异曲者众多。虽然如此,古乐能被今人弹奏的,唯独琴乐没有荒废,有志于音乐的人,若舍去琴还有何可赏的呢?哪里能找到如夔、师旷这样的琴师,和他们探讨古乐的至理呢?推源于古,作《论音》。
【延伸阅读】
羊体嵇心,说的是南朝宋国人柳恽师从嵇元荣和羊盖学琴,终成一代琴师的故事。南朝宋国人嵇元荣和羊盖两人都擅长弹琴,技艺相当高超。他们都能传戴安道琴法,柳恽跟从他们二人学琴,曲尽其妙。齐国竟陵王萧子良称赞他说:“你的琴技超过嵇元荣,妙处与羊盖有一拼。”
【名家杂论】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目的便在于传递内心的情感。古琴以声音表现和激发听者的情感,撼动人们的心灵。当人沉浸在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中,随着音乐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则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成为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
先秦《乐记》上认为,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把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就是乐。
梅庵派大师徐立荪曾说:“音由心生,心随环境而别。北方气候凛冽,崇山峻岭,燕赵多慷慨之士;发为语言,亦爽直可喜。南方气候和煦,山水清嘉,人文温雅,发为音乐亦北刚而南柔也。”
█〔明〕仇英 百美图(局部)
琴乐经历代传承,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艺术精品,理解和欣赏古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大音希声,大善至美”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弘扬。
审调
古者推律,以立均,依均以作乐,故十二律旋相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于八音,著于歌颂,而作乐之能事毕矣。夫琴之为器也,律吕备焉,八十四调存乎其中矣。三代之时,律正乐行,士君子举知乐,度之而立曲,拊之而成文,则八十四调之音皆可以知而鼓之,惟其意之所之耳。自汉而下,律乐两堕,旧音略存,而传习者犹患不及,况周知均调哉。唐人有言“琴通三均”,盖其所知者止三而已哉?其九均之音岂有不通?遭乱湮没世,莫得闻也。夫周之曲至汉而存者鲜矣,汉之曲至唐而存者希矣,唐世所传今人,亦有不能者,去古寝远而遗弄寝亡耶。夫近世乐道之士,或好于琴,聊以娱养情性而已。至于学释道者,虽多从事于此,徒能纪其拂、历之数,作为繁声淫韵,以悦人听而已,其知乐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呜呼,安得知?乐之君子,与之审调,以制音哉。述旋均,作《审调》。
【注释】
〔1〕释道:佛教和道教的并称。
〔2〕拂、历:皆为古代弹琴的手法。
【译文】
古人推演乐律,用来设立均,再依均作乐曲,所以十二律旋相为均。均有七个调,合八十四个调,传播于八音,创作歌曲吟唱歌颂,作乐的功能也就在于此。琴作为乐器,律吕齐备,包含八十四调。夏、商、周时代,乐律纯正,美妙的音乐盛行,士大夫和君子都知乐懂乐,可以审度作曲,拊和成章,通晓八十四调的音律并且可以弹奏,能够领悟乐曲旨意。从汉代以后,音律和音乐双双堕落,虽然古音略有留存,担心来不及传承,更何况知道全部的均和调啊。唐朝人说“琴通三均”,难道当时的人只知琴的三个均吗,另外九个均的音律难道不知道?历经战乱,湮没人世,不得而知。周朝的琴曲到了汉代,留存的就很少了,汉朝的曲目传到唐代,留存的更少,从唐代传到今人的曲目,也有无法演奏的,离古代越遥远,遗留下来的古曲消亡得越多。近代喜欢音乐的人,有喜好古琴的,也是聊以自娱,怡养情性而已。至于传习佛教和道教之人,虽然有很多从事于此,也只能记录一些诸如拂、历的小指法,不过是作为繁声淫韵,取悦于人而已,作为懂得音乐的人,难道有这样的吗?我从来没见过。唉,这怎么能知道呢?与音乐中的君子一起审查音调,用以制作音乐。述说均,作《审调》。
█〔清〕苏六朋 听琴图
【延伸阅读】
“均”是传统宫调理论之一,类似现在的“音阶”,先秦著作《吕氏春秋》以及后来的《乐志》《礼志》皆有阐述。
“均”最早是用来为钟“度律”的均钟,是一种弦准调律器。三国时期吴国韦昭言:“均者,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大小清浊也。汉大予乐官有之。”
【名家杂论】
从上古发端、先秦初兴、春秋战国时于民间流行,汉以后逐渐集中在文人间,至唐宋鼎盛而至清代、民国之衰微,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古琴从“家弦户诵”而“琴道几绝”,令人感叹。
自春秋战国始,古琴的影响逐渐增大,被视为法天地而成,可“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神器,列于八音之上,“八音广博,琴德最优”。由于孔圣人的示范效应,古琴成为读书人必修或必须了解的课程,得以传承数千年。
魏晋至元明,社会动乱,文人由入世而出世,转而追求个人的品性涵养和心灵自由。琴歌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自吟自叹之作,近代琴家杨宗稷《琴话》指出:“古人以琴为怡情养性之具,非以悦耳取媚于人。”
█〔清〕刘彦冲 听阮图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让文字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传统文人不再隐于“溪山”,从琴曲中寻求精神寄托,转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至明朝时,古琴没落已初露端倪。明代宫廷,古琴只在祭祀宴饮等重大节日时才拿出来弹奏,而平时只落得放在仓库里,不练习、不保护的境遇。
清代后期,一方面,古琴在宫廷沦为“虚器”;另一方面,随着士大夫阶层彻底解体,古琴可依赖的群体消失,古琴最后的辉煌不复存在。杨宗稷《琴学丛书·琴话》曾叹曰:“……琴师黄君云遨游南北三十余年,所见按弹旧谱不恃传习能得谱中精意者才六七人。吁,可以观世变矣!”至清末古琴已全面衰落。
声歌
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情发于中,声发于指,表里均也。《周礼·太师》教六诗,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夫以六诗协六律,此鼓弦以合歌也。古之所传十操、九引之类,皆出于感愤之志,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于是援琴而鼓,此作歌以配弦也。《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典乐教人之叙也。以声依永,则节奏曲折之不失也;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惟达乐者为能弦歌耳。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取其合于《韶》《夏》,凡三百篇,皆可以为琴曲也。至汉世,遗音尚存者,惟《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余则亡。独文中子尝闵时之乱,泫然鼓《荡之什》,世所不传,而能鼓之,可谓知乐也已。近世琴家所谓操弄者,皆无歌辞而繁声以为美,其细调琐曲,虽有辞,多近鄙俚,适足以助欢欣耳。稽诸事,作《声歌》。
【注释】
〔1〕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2〕揆:准则,道理。
〔3〕六诗:犹六义。出自《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太师,一作大师。
〔4〕六德: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5〕形之于言:此句脱于《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6〕永:通“咏”,下同。
〔7〕典乐:古代官职名。舜置此官,掌管朝廷的音乐事务。
〔8〕叙:顺序,次序。
〔9〕《韶》《夏》:即舜之《韶》和禹之《大夏》,亦泛指古乐。
〔10〕文中子:即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任蜀郡司户书佐。弃官归,以讲学著书为业。
〔11〕闵:同“悯”。怜恤,哀怜。
〔12〕《荡之什》:即《诗经·大雅·荡之什》,共11篇。
〔13〕稽:查核,考核。
【译文】
古代的弦歌,有以弹琴配合歌唱的,也有作歌配合弹琴的,道理皆然。古人唱歌必弹琴,弹琴必唱歌,情感发自内心,声音发于指端,表里如一。《周礼·太师》教授六诗,以六德作为根本,以六律作为音声。以六诗协调六律,用弹琴配合唱歌。古代流传下来的十操、九引等曲目,都是将感慨愤懑之志,通过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足以表达,就用歌曲诵咏,诵咏不足以表达,就援琴而弹,这是用唱歌来配合弹琴。《舜典》说:“作诗以言志,高歌以咏言,作声以依咏,演律以和声。”这是典乐教人的顺序。声音以歌咏为依托,那么节奏变化就不会错;音律和声音谐和,那么音乐的清浊高低必定正确,只有通晓乐理之人才能擅长弦歌。孔子删改《诗经》,都以弦歌唱和,选择其中与《韶》《夏》相合的三百篇,都可以制作成琴曲。到了汉代,遗留下来的弦歌只有《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余尽皆佚亡。只有文中子曾悲悯时乱,含泪弹奏《荡之什》,世间不再流传,但他却能弹奏,可谓通晓音乐。近世所谓弹琴的琴家,都以没有歌辞而琴曲繁复为美,这些琐碎曲调,即使有歌辞但大多粗鄙俚俗,只适合助兴娱乐。查证考察这些事,作《声歌》。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
【延伸阅读】
弦即乐器上发声的线,弦歌即指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郑玄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元李治《敬斋古今注》卷一载:“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名家杂论】
弦歌,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用于歌唱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历代文人弹琴弦咏,所弹之曲就是琴乐,所唱之辞即是歌辞。琴曲因为无法保留故大多失传,而歌辞却以文字形式得以保留。早在《尚书·益稷》中,就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论语·阳货》也记有“闻弦歌之声”,《史记·孔子世家》中亦言“诗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琴歌源远流长,传统悠久。
弦歌流行于汉魏,蔡邕《琴赋》中有“感激弦歌,一低一昂”的描述,而其所著的《琴操》中所记载的九引、十二操、河间杂歌皆是弦歌。唐代时由于歌舞燕乐繁盛,而古琴遇冷,但仍有诗词入乐歌唱,如名曲《阳关三叠》便改编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明〕杜堇 宫中图(局部)
宋代琴曲创作题材愈加广泛,演奏技法更为复杂,弦歌仍有发展,目前可见的最早弦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所载《古怨》以及《事林广记》所载《开指黄莺吟》,皆是这一时期作品。
明代琴曲歌辞却走上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明代琴家谢琳、黄士达、杨表正、杨抡等人,都主张借用古代诗词歌赋来谱曲。明代传世琴谱《浙音释字琴谱》《绿绮新声》《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等十七部附有歌辞。由于过分强调“正文对音”,词曲过于拘于一字一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古琴音乐的发展。
尽美
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已乎?
昔司马子微谓:“伏羲以谐八音,皆相假合,思一器而备律吕者,遍斫众木,得之于梧桐。”盖圣人之于万物也,亦各辨其材而为之器也。既知其材矣,又常求其良者,以待于用,养其小者,以致于大。故禹作九州之贡,有峄阳孤桐,而《诗》美周室之盛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卫文公之作宫室也,亦云:“树之榛栗,倚桐梓漆,爰伐琴瑟。”是所谓求其良者以待于用,养其小者以致于大也。古之圣贤留神于琴也如此。后之赋琴,言其材者,必取于高山峻谷、回溪绝涧、盘纡隐深、巉岩岖险之地,其气之钟者,至高至清矣;雷霆之所摧击,霰雪之所飘压,羁鸾独鹄之所栖,鹂黄 之所翔鸣,其声之感者,至悲至苦矣;泉石之所磅礴,琅玕之所丛集,祥云瑞霭之所覆护被,零露惠风之所长育,其物之助者,至深至厚矣;根盘拏以轮菌,枝纷郁以葳蕤,历千载犹不耀,挺百尺而见枝,其材之成者,至良至大矣。
一日,夔、襄、钟、牙之俦睨而视之,嘉其可以为琴也,于是命般、倕之徒斤斧之,绳墨之,锼中襄间,平面去病,按律吕以定徽,合钟石以立度,法象完密,髹采焕华,于是饰以金、玉瑰奇之物,张以弦轸弭之用,而琴成矣。昔伏羲之“龙吟”、黄帝之“清角”、齐桓公之“号钟”、楚庄王之“绕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传于天下久矣。唐相李勉以“响泉”“韵磬”闻,白乐天以“玉磬”闻。而世称有雷氏者、有张越者,尤精斫琴,历代宝传,以至于今,非力足而笃好者不能致也。近世斫琴者间有之,然孰能杰然可以绍前人之作者欤?
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弹复徽,攫援摽拂,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
当其援琴而鼓之也,其视也必专,其听也必切,其容也必恭,其思也必和,调之不乱,醳之甚愉,不使放声,邪气得奸其间,发于心,应于手,而后可与言妙也。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尧之《神人》、舜之《南风》、武王之《克商》、周公之《越裳》,所以观政也。许由之《箕山》、伯夷之《采薇》、夫子之《猗兰》、王通之《汾亭》,所以守命也。又若子贱以治一邑、邹忌以相一国,彼皆至命也,又有所自得也。夫丝与梧桐皆至清之物也,而可见人心者,至诚之所动也,是故孔子辨文王之操,子期识伯牙之心者,昭见精微,如亲授于言也。故曰“惟乐不可以伪为”,又曰“至诚动金石”“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吾于乐,益知诚之,不可不明也。夫金石丝桐,无情之物,犹可以诚动,况穹穹而天,冥冥而神,诚之所格,犹影响也。君子慎独,不愧屋漏,可不戒哉?是故黄帝作而鬼神会、后夔成而凤凰至,子野奏而云鹤翔,瓠巴作而流鱼听、师文弹而寒暑变,可谓诚至也。
是故良质而遇善斫,善斫既成而得妙指,妙指既调而资于正心,然后为天下之善琴也。总其能,作《尽美》。
【注释】
〔1〕斫:砍,削,引申为制作。
〔2〕感格幽冥:感格,感通,感动。幽冥,鬼神。《淮南子·说山训》:“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
〔3〕充被:覆盖,这里指化育。被,同“披”。
〔4〕司马子微:唐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曾受武后、睿宗、玄宗接见,玄宗并从他受法篆。
〔5〕假:大。
〔6〕禹作九州之贡:语出《尚书·禹贡》篇,篇中将全国分为九州,篇首云:“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孔颖达疏:“禹分别九州界,随其所至之山,刊除其木,深大其川,使得注海。水害既除,地复本性,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贡赋之差。史录其事,以为《禹贡》之篇。”
〔7〕有峄阳孤桐:语出《尚书·禹贡》篇:“海岱及淮惟徐州……峄阳孤桐。”孔安国传:“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峄阳,山名。《汉书·地理志》:“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古文以为峄阳。”孤桐,桐树中特别好又难得的桐树。
〔8〕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挺拔生长,在朝阳照耀的地方。语出《诗经·大雅·卷阿》。朝阳,古称山的东面为“朝阳”。
〔9〕卫文公:姓姬,卫氏,初名辟疆,后更名毁。公元前659至前635年在位。
〔10〕树之榛栗,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种植榛树和栗树,还有梧桐与梓漆,待其长成,制成琴瑟。语出《诗经·墉风·定之方中》。
〔11〕霰: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12〕羁鸾独鹄:羁鸾,孤鸾。鹄,即天鹅。
〔13〕 :鸟名,似鸡,昼夜常鸣。《淮南子·时则训》载:“(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 不鸣。”高诱注:“ ,山鸟。是月阴盛,故不鸣也。”
〔14〕根盘拏以轮菌:盘拏,盘绕。孥,通“挐”,纷乱。轮菌,屈曲的样子。
〔15〕斤斧:此处作动词,意为砍削。
〔16〕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此处意为规划。
〔17〕锼:刻镂。
〔18〕法象:指事物现象的总称。出于《易经·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此处指琴的形制、构造。
〔19〕髹:赤黑色漆。
〔20〕 弭:古时琴上类似发簪一样的装置,和琴轸配套使用。
〔21〕李勉:唐宗室,曾任宰相近二十年。《旧唐书》载其“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
〔22〕雷氏:唐代斫琴世家,蜀人。段安节《乐府杂录·琴》:“古者能士固多矣。贞元中成都雷生善斫琴,至今尚有孙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也。”
〔23〕张越:唐代斫琴家。陈旸《乐书》卷一百四十二:“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霄、谅清雅而沈细,镣、越虚鸣而响亮。”
〔24〕力:财力。
〔25〕绍:继承。
〔26〕攫援摽拂:弹琴的指法。杨荫浏《七弦琴讲座提纲》中指出:“攫、援、摽、拂”指“左手像禽鸟抢东西似的左右很快地移动着,以引取着琴音(攫、援);右手向前向后地弹着拂着(摽、拂)”。
〔27〕敏手:指代技艺高超的演奏家。
〔28〕调:变化指法演奏。
〔29〕醳:通“释”,指演奏完毕。
〔30〕奸:通“干”,扰乱。语出《乐记·乐化篇》:“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
〔31〕王通:字仲淹,隋代哲学家。门人私谥“文中子”。
〔32〕子贱以治一邑:典出《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子贱,即宓不齐,字子贱,曾为单父(今山东单县)宰。
〔33〕邹忌以相一国:典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邹忌,战国时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命为相国,齐国从此强大。
〔34〕昭见精微:明白地体会精深微妙之处。
〔35〕惟乐不可以伪为:语出《乐记·乐象》,原句为:“惟乐不可以为伪。”
〔36〕至诚动金石:语出《说苑·修文》:“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
█〔清〕 黄慎 听琴图
〔37〕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至诚动金石,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语出《孟子·离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8〕穹穹:高远的样子。
〔39〕冥冥:幽深的样子。
〔40〕慎独:于人见闻不及之处也能谨慎不苟。
〔41〕不愧屋漏:语出《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之屋漏。”郑玄:“‘屋’,小幅也。‘漏’,隐也。”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生恶念。
〔42〕黄帝作而鬼神会:典出《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上,驾象车而广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扫进,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43〕后夔成而凤凰至:典出《尚书·益稷》:“夔曰:‘……《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后夔,即舜乐官夔,诸侯称“后”。
〔44〕子野奏而云鹤翔:典出《韩非子·十过》:“师旷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子野,即师旷,字子野。
〔45〕瓠巴作而流鱼听:典出《荀子·劝学》:“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马叙伦云:“古书言琴、瑟不甚别异。”
〔46〕师文弹而寒暑变:典出《列子·汤问》:“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译文】
琴有四美:一是优良的材质,二是精细的制作,三是精妙的指法,四是纯正的心态。四美兼备,则为普天下优秀的琴人,可以感动鬼神,化育万物,何况对于人呢,更何况对于自己呢?
从前,司马子微说:“伏羲为了协调八音,使它们相互和谐,便想要找到一种具备十二律吕的器物,他砍遍各种木材,最终选用梧桐木,制成琴。”大概圣人对于万物,也要各自辨别材料的属性而制作成器物。知道该用何种材质后,常常还要挑选好的以备使用,培植小的以求长大成为良材。所以大禹确定九州的贡献,就有峄山南面向阳的孤桐,而《诗经》赞美周室的兴盛说:“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另外,卫文公营造宫室,也说:“树之榛栗,倚桐梓漆,爰伐琴瑟。”这就是所说的要挑选好的以备使用,培植小的以求长大成为良材。古代圣贤对琴都是这样倾注心神的。此后的琴曲歌赋,说到材质,必须是取自高山峻岭、山谷溪涧、悬崖峭壁、盘纡深洞,大多是隐秘幽深、崎岖险峻之地,因为这里树木汇集的气息至高至清;必须经过雷霆的打击、霰雪的压迫、羁鸾独鹄的栖息、鹂黄 的飞鸣,这样的声音最悲伤最痛苦;必须为泉石所环绕,玉石所丛聚,祥云瑞霭所笼罩,零露和风所养育,这样的树木所得到的滋补最为深厚;必须是树根盘绕而屈曲,枝叶纷繁而茂盛,历经千年而不折损,高千尺而继续生长,这样的树木长成的木材最好最大。
一天,乐师夔、师襄、钟子期、伯牙等人认真地观察它,赞许它可以用以制琴。于是就命鲁班、倕等人砍削、规划、镂刻、缠裹、刨平、去掉瑕疵和树疤,根据律吕确定徽位,根据钟磬确定度数,使其形制完备,色彩华丽。之后又用金、石、玉等奇珍异宝,用弦轸、弭等物加以配备,于是琴就制成了。从前伏羲的龙吟琴、黄帝的清角琴、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蔡邕的焦尾琴,都是名扬天下、闻名已久的琴。此外,唐代丞相李勉以响泉琴、韵磬琴闻名,白居易以玉磬琴闻名。而相传雷氏、张越这些人尤精斫琴,他们所制之琴,历代珍爱,流传至今,不是财力富裕而又偏爱此道的人就得不到它们。近代斫琴者也偶有其人,但水平能够和前人相媲美的又有几个呢?
从前圣人制作古琴,天地万物的声音都包蕴其中。有了天地万物之声,没有神妙的指法也无从发出。所以要调弦定音,攫、援、摽、拂,尽展其和谐,穷尽其变化,越弹越清淡,越听越赞叹。若非天下高手,谁又能尽情发挥出雅琴的内蕴呢?
█〔清〕苏六朋 赠琴图
弹琴时,看得必须专注,听得看得真切,仪容看得端庄,思虑看得平和,必须做到变化时无错乱,弹奏完毕十分愉悦,不能使放纵的声音、邪恶的气息从中扰乱,这便是琴声发于内心,应于手指,然后才配谈琴艺的神妙。所以说,君子弹琴,不是徒取其声音美妙,还要在顺达时用琴考察政治得失,穷困时靠琴使自己安于天命。尧的《神人畅》、舜的《南风操》、武王的《克商操》、周公的《越裳操》,就是用琴来考察政治得失的例子。许由的《箕山操》、伯夷的《采薇操》、孔夫子的《猗兰操》、王通的《汾亭操》,就是拿琴使自己安守命运的例子。再比如子贱用琴治理一邑,邹忌以琴辅佐一国,他们既靠琴达成使命,又从中自得其乐。用来制琴的丝和梧桐都是无情之物,人们却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志,这是至诚感动之故。因此,孔子能够分辨文王的琴曲,子期能知晓伯牙的心意,他们都能明白地体会乐曲的精深微妙之处,就好像作者亲自对他们讲的一样。所以说“唯有音乐不可以作假”,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精诚什么也打动不了。我认为音乐尤其要重视真诚,这一点不可不知。金石丝桐,本是无情之物,尚可以诚心打动,更何况崇高的天,幽深的神受诚心感动,就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一样应验极快。君子独处时须谨慎,要问心无愧,不暗中做坏事,不心生恶念,怎能不如此警戒自己呢?因此黄帝弹琴而鬼神出没,后夔成乐而凤凰飞至,子野奏乐而玄鹤飞翔,瓠巴弹琴而游鱼出听,师文弹琴而寒暑变换,这些都可说是精诚所至了。
因此,良好的材质遇到精良的斫制,精斫的好琴又得到绝妙的指法演奏,绝妙的指法练好后又有纯正的心志作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天下优秀的琴人。总结琴的功能,作《尽美》。
【延伸阅读】
明末清初虞山派琴家徐上瀛《溪山琴况》里记载弹琴之法,须“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和将至亦”。学琴者从右指空弦音练起,左指“走音”,经过“弦与指合,指与音合”的阶段之后,再追求“音与意合”。“意”指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意境、韵味,即薛易简所谓“声韵皆有主”,如伯牙弹《高山》《流水》,子期则听到了“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明〕朱厚爝 风宣玄品之琴法示意图(节选)
【名家杂论】
历代琴人造琴,皆重视选材,讲究面桐底梓,即阴阳材,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琴面起传音和振动发声的作用,故常选质轻而传音良好的桐木;琴底起托音作用,随面板一起振动,故常用坚实又不过硬的梓木制作。琴面应选用纹理顺直、年轮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无虫蛀等干燥的梧桐木和杉木。
古琴选材多样,一琴一音,发音有清亮、浑厚、松透、古朴、苍老、宏大、清润、凝重、甜美、灵透、幽奇之别,宋代《梦溪笔谈》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名琴木材除常用桐梓木外,还常用松、杉、杨、柳、楸、椴、桑、柏等材,但唯有“以桐之虚合梓之实”,才能达到“刚柔相配”。
但无论何种木头,皆以年代久远者为佳。沈括《梦溪笔谈》载:“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故有用棺材木、旧门木、老船木制琴的。
志言
琴之为乐,行于尧舜三代之时。至战国时,雅音废而淫乐兴,尚铿锵坠靡之声,而厌和乐深静之意。魏文侯,当时之贤君,犹云:“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况其下者乎?”于是秦筝、羌笛、箜篌、琵琶之类迭兴而并进,而琴亡矣。汉兴,犹未暇复古,由河间献王留神雅乐,孝宣时,制氏、龙氏、赵氏、师氏之家,始于琴书,谓之“雅琴”者,以别于俗乐也。又桓谭、孔衍皆集《琴操》,及马融、蔡邕以大儒名当时,特好斯艺,时人翕然宗尚。阮嗣宗、嵇叔夜绍而倡之,自魏及晋,名儒高士学者盖多,而史册之间岂遑遍述。迨乎隋唐,缙绅多以是道为务,而清言雅技,罕常攻之。间有贤智有所论著,如吕渭、李良辅、陈拙、赵惟谦、李约、齐嵩、王大力、陈康士之徒,皆云有书,其名载于《艺文志》。然余所未睹,亦不闻,其果精于琴与否?岂辞多近俚,不足以行远耶?抑不幸而不见耶?惜哉!观其名,作《志言》。
【注释】
〔1〕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统治者。姓姬,魏氏,名斯。一曰都。
〔2〕“吾端冕”句:语出《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3〕河间献王:即刘德,西汉景帝之子,封河间王,谥献王,曾向汉武帝献雅乐。《汉书·礼乐志第二》:“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
〔4〕孝宣:即汉宣帝刘询。
〔5〕制氏、龙氏、赵氏、师氏:制氏,汉代音乐家,鲁人,为大乐官。龙氏,即龙德。赵氏,即赵定。刘向《别录》:“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宣帝元康神爵间,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龙德,皆召入见温室,使鼓琴待诏。定为人尚清静,少言语,善鼓琴,时间燕为散操。”师氏,即师中,西汉琴师,东海(今江苏宿迁)人。汉武帝时被推荐入宫为鼓琴待诏,著有《雅琴师氏》八篇。
〔6〕琴书:指《雅琴赵氏》《雅琴龙氏》《雅琴师氏》。
〔7〕马融:字季长,曾宦校书郎、郎中、议郎、武都太守以及南郡太守。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8〕翕然:一致的样子。
〔9〕倡:歌唱、吟咏、演奏。
〔10〕迨:至,到。
〔11〕缙绅:也作“搢绅”。将笏板插在腰间,引申为士大夫。
〔12〕吕渭:字君载,唐浙东道节度使吕延之长子。《新唐书·艺文志》言其著有《广陵止息谱》一卷。
〔13〕李良辅:唐代琴家。
〔14〕陈拙:晚唐琴家,曾做京兆户曹。
〔15〕赵惟谦:疑为“赵惟暕”,唐代翰林待诏。
〔16〕李约:唐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
〔17〕齐嵩:唐时人。《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唐殿中侍郎齐嵩撰,概言创制音器之略。”
〔18〕王大力:唐时人,著有《琴声律图》一卷,今佚。
〔19〕陈康士:字安道,晚唐琴家。著有《琴书正声》十卷,又撰《琴调》十七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
〔20〕《艺文志》:即《新唐书·艺文志》,载:“赵惟暕《琴书》三卷,陈拙《大唐正声新址琴谱》十卷,吕渭《广陵止息谱》一卷,李良辅《广陵止息谱》一卷,李约《东杓引谱》一卷,齐嵩《琴雅略》一卷,王大力《琴声律图》一卷,陈康勉子兵部员外郎士《琴谱》十三卷。”
【译文】
琴作为乐器,盛行于尧、舜、禹三代时期。到战国时,雅音荒废而俗乐流行,崇尚铿锵、堕落的靡靡之音,厌恶和乐深静的乐音。魏文侯是当时的贤明君主,尚且说:“我听古乐的时候要把帽子端在手里,唯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更何况比我地位低下之人呢?”于是,秦筝、羌笛、箜篌、琵琶之类的乐器纷纷兴起而齐头并进,琴却接近消亡。汉代百废俱兴,但尚未来得及恢复古制,仅有河间献王留意雅乐。汉孝宣时,制氏、龙氏、赵氏、师氏等人开始在琴书中称“雅琴”,以此区别于俗乐。另外,桓谭、孔衍都集录《琴操》,马融、蔡邕这些当时有名的大儒,特别喜好琴艺,当时人们一致追崇效仿。阮籍、嵇康也继承而奏之。自魏到晋,名儒高士学者众多,但史册里难免遗漏。到隋唐时,缙绅士大夫多以琴道为务,但清言雅技却少有擅长,偶尔有贤人智者加以论述,如吕渭、李良辅、陈拙、赵惟谦、李约、齐嵩、王大力、陈康士等人,都说著有书作,他们的名字载于《艺文志》。然而,这些书我都没看到过,也没听说过,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精于琴艺?难道是言辞多近时俗,不足以流传,或许是我不幸没有看到?可惜啊!观察其名,作《志言》。
█〔明〕吴伟 武陵春图
【延伸阅读】
《汉书》记载了一则魏文侯改过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魏文侯就公开宣称不喜欢听古乐。当听到师经弹奏琴曲新声,他竟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乐师经拿琴撞魏文侯,魏文侯大怒要煮了乐师经。乐师说,那就当我撞的是桀纣。魏文侯听后大惭,将琴悬挂在城门上,帽子破了也不补,以此警醒自己。
【名家杂论】
琴曲的雅俗之争,古今之辩,一直存在。琴人林晨曾说,所谓的“雅”与“俗”,并非一成不变。当朝之雅,往往就是前朝之俗。今人所崇之“古”,往往就是古人所黜之“俗”。“蔡氏五弄”在如今看来,早已是可望不可即的古曲,可在嵇康的笔下,却只是尚可临时凑数的“俗乐”罢了。
琴称雅琴,古琴的审美定位就是雅,不像琵琶与二胡,不登大雅,原因无非二者皆非中原之物,蛮夷胡乐,不可与正统的琴相媲美。琴自古便有“琴到无人听自工”“不是知音莫与弹”之说,以及“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对俗子不弹、市俚不弹、疾风暴雨不弹”五不弹,以及“丧门不传、俳优不传、俗夫不传、薄德匪仁者不传”之四不传。
琴也并非一直高雅,《清稗类钞·音乐类》曾记载一则“乔山人善琴”的故事,说的是清初,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惜无知音,后来一位老妪听后叹惋怅恨不已,乔山人以为遇到知音,结果,原来是老妪的丈夫生前经常弹棉花,老妪听琴音似弹棉花音,故而思念丈夫。
█〔元〕佚名 抚琴图
然而,艺术的优劣与雅俗无关。弹琴,如果过分强调技术,则沦为“技匠”,过分强调“琴道”,则境地衰微。大俗即大雅,通俗而不粗俗,俗乐自有其“下里巴人”的生命力;高雅而非作态,雅乐亦自有其“阳春白雪”般的韵致。琴是圣人治世之音,《论语》讲孔子过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笑语,割鸡焉用牛刀?子游答说,夫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说是是,前言戏之耳。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却只能小试武城,故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实际上,大雅偕俗并不是妥协,而是和。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叙史
夫琴者,闲邪复性、乐道忘忧之器也。三代之贤,自天子至于士,莫不好之。自汉唐之后,礼缺乐坏,缙绅之德,罕或知音,然君子隐居求志,藏器待时者,亦多学焉。然其人或晚登于卿相者,功业溥博,而丝桐小艺,史氏或不暇书;终遁岩壑者,名迹幽晦,而弦歌余事,后人岂能遍录?其漏缺无传者,可胜算哉?余深惜之,是以于史、传、记、集,苟有闻见,皆著于篇,病于尽得古书,可以广览而博求此,亦遗恨耳,叹其遗,作《叙史》。
【注释】
〔1〕闲邪:防止邪恶。《易·干》:“闲邪存其诚。”李鼎祚《集解》引宋衷曰:“闲,防也。”
〔2〕藏器待时:比喻学好本领,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器,用具,引伸为才能。《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梁书·武帝纪中》:“独行周闾,肥遁丘园,不求闻达,藏器待时。”
〔3〕溥博:周遍广远。《礼记·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孔颖达疏:“溥,谓无不周徧;博,谓所及广远。”
〔4〕丝桐:指琴。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5〕胜算:胜,尽。数量多得不可计算,形容数量极多。
〔6〕病:难,不易。
【译文】
琴,是一件让人远离邪恶、恢复本性、乐于求道、忘记忧愁的乐器。三代贤人,从天子到士大夫,没有不喜欢琴的。从汉唐以后,礼缺乐坏,有钱有势的缙绅,少有懂琴乐的,而君子隐居以求明志,隐藏琴器,怀才以待时机者,大多是儒士。然而这些人有的最终成了王公大臣的门客,忙于建功立业,而弹琴这种丝竹小技,写史书的人顾不上记录;有的最终隐遁于山林岩壑,功名隐迹,而弹琴作歌以把这些事告诉后人,后人又怎么能完全记录呢?其中有缺漏而不能传承下来的,简直不可胜数啊!我为此深深惋惜,于是把“史、传、记、集”中的见闻,都集中起来写进文中,苦于我不能得到全部古书并博览群书,也只能空留遗憾。感叹这些遗留的文字,作《叙史》。
█冯超然 松阴鸣琴图
【延伸阅读】
《琴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也是七弦琴史专著。朱长文一生著述颇丰,传其出生时,“周夫人梦覆锦衾,或曰是生子能文矣”。朱长文十九岁擢进士第,后因“坠马伤足”不仕,居家二十余年,筑藏书楼乐圃坊,藏书两万余卷,多有珍本秘籍,闻名于京师,时人曾以不到乐圃坊为耻,朱长文所说“病于不能尽得古书”实在是自谦之词。朱长文一生著述甚富,本有《乐圃集》一百卷,可惜南渡之后,尽毁于兵火。
【名家杂论】
自从蒙昧时期华夏始祖伏羲与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古琴就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一抒胸臆和怡情养性的必备之器,充满了传奇性。
█〔明〕文征明 真赏斋图卷
宋代,文教大昌,加之宋朝帝王多好古琴,使古琴技艺得到长足发展,除宋太宗赵匡义,制“九弦琴”,宋徽宗赵佶设“万琴堂”,著名文人如范仲淹、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皆好琴乐。欧阳修患“幽忧之疾”,学琴于友人孙道滋,竟“不知其疾之在体也”,他的佳作《醉翁亭记》,被太常太傅沈遵“归而以琴写之”,创作琴曲《醉翁吟》。数年后,二人相逢,沈遵弹起《醉翁吟》,琴声“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欧阳修回首往事,发出“世事多虞嗟力薄”“心以忧醉安知乐”之叹,并作《赠沈博士歌》记之。又三十年后,沈遵之友崔闲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东坡居士为之填词,传为佳话。
朱长文便生活在这样一个“礼兴乐盛”的时代,撰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琴史》。在《琴史》一书中,朱长文灌注了深厚的儒学旨趣,强调学琴要尊圣重道、崇古尚雅、观政易俗的观念。依朱长文所见,古乐就是雅乐,《论音》中说“古之音指,盖淳静简略,经战国暴秦,工师逃散,其失多矣”,秦之后“淫俗之曲”,甚至唐人的“各以声名家”,宋人的“率造新声”,都是“去古益远”的创造,难望上古雅音之项背。朱长文认为琴乐不仅可以用来“观政”,还可以“为政”,迁善远罪、移风易俗,最终达成天下“太平之功”。尽管朱长文从儒学的角度记述琴史,有崇古鄙今、尚雅黜俗之嫌,但他希望琴学须有益于世治,试图从琴乐实践的层面推动社会文化、风俗的改良,还是值得激赏的。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