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套装共二十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套装共二十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章

  文化的人士们如闻一多者,是那么真诚又是那么一厢情愿地,总想在自身毁败同时惨遭外强蹂躏的国家命运的褶皱里,寻找到哪怕是一小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园土;那一种良好的愿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于绝望中看到希望,于无所有中看到光明”。然而现实考验他们的愿望,有如上帝一次次考验摩西……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一次考验着闻一多那早已绷得过紧的神经。

  清华园。

  闻一多阴沉着脸匆匆走在校园里,几名男女生遇见他,向他鞠躬,问好。

  闻一多视若未见,径直走向教室。

  学生们悄悄议论:“闻先生他今天是怎么了,以往从不这样的啊!”

  “看来他心里正火着,我们今天还是小心点好……”

  闻一多大步走进教室,“啪”地将教案往桌上一放——几名低着头正在看书的学生吃了一惊;一名正吃烧饼的男生,也不敢再吃,赶紧包起,端端正正地坐好,停止了咀嚼,蠕喉强咽。

  踏铃声而入的几名学生,感到了气氛的不同寻常,一个个低了头溜向自己的座位。

  闻一多严厉的目光扫视着学生们。

  鸦雀无声。

  闻一多:“发生在西安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么?”

  一片静默,无人回答。

  “都说话啊!”闻一多声音中携带着怒气,并拍了一下讲桌。

  全体学生为之一震。

  闻一多情绪激动地:“难道都变成哑巴了么?你们中某些人,不是对政治比学习还热衷的吗?不是三天五天不搞一次学运,兴一场风波,就觉得大学太平静了么?那么现在,怎么不搞了?再轰轰烈烈地搞它一场啊!怂恿和支持大敌当前时,由中国人自己来杀了自己的国家元首啊!”

  气氛更加压抑,闻一多在轻轻吐气,似乎想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一位国家的将领,居然策动兵变,武力劫持国家元首,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武装叛乱!难道这是在救国吗?难道中国不是好不容易才统一起来,总算有了国家元首么?如果他死了,那么中国也就不必再想复兴,连在国际上争取外交同情的象征政权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统统都退回到民国二十年前的大混战局面中去吧!……”

  又一名男生腾地站起来,抗议地:“闻先生,难道蒋介石一心剿共,一心内战,致使大好河山一一沦陷的现实,不是中国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么?西安之事,不是兵变,而是兵谏,报上写得明明白白,您看清楚了么?”

  闻一多:“但是对于一心灭我中华的日寇,兵谏和兵变又究竟有什么不同?你问我看清楚了报上的文字没有,我倒要回答你,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全部的日寇无一不在幸灾乐祸地笑!世界上另外一些敌视我们中国的国际政客,也都在窃笑,而这就叫作——亲者痛,仇者快!……”

  像许许多多的当时的学院知识分子一样,闻一多以及他们的爱国,依然寄托在对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希望之上。因为中国共产党对于他们实在是太陌生的一种政治力量,而且,超出了他们的一般爱国的理念。那希望,乃是他们的爱国之心所时常祈祷的最后的一丝幻想……

  会议室。

  闻一多在宣读《致中央政府电》:

  此次“西安事变”,事出意外,举国震惊。同人等服务学校,对于政治并无党派之见,日夕所期望者,厥由国家之兴盛,民族之康乐。军变突起,举国复有陷于混乱之虞,长敌国外患之势,寒前线将士之心,事之可痛,无逾于此。统一之局成之甚难,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姑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

  在场教授,肃穆而听,其中亦有朱自清。之后清华大学教授会致电中央政府,力陈出兵西安,迅速平定变乱。

  各大报纸的头条也登出了“中共委派周恩来斡旋‘西安事变’”“周恩来已到西安,与张杨两位将军会面”“蒋委员长不日即可获释、宋美龄亲往西安迎接委员长”的消息。

  在家中看报的闻一多放下报,起身背手走了几步,站住后自言自语:“在中国,于政治方面,让我闻一多钦佩者,此前尚无。但是今天,事实摆在面前,我闻一多服气了……”

  高真困惑地看他。

  学生宿舍。

  那名退出教室的男生,和那名起身辩论过的男生,二人也正在看报,一读一听……

  读报的男生:“……蒋委员长,昨日在夫人宋美龄及张学良将军陪同之下,从西安飞往南京……”

  门一开,闻一多进入。

  两名男生互相看看,但还是出于礼貌,先后站了起来。

  闻一多:“坐,坐。我来,是亲自向你们承认错误的。一个大事件的发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偏激论其一点,殊不客观,亦欠公平。我希望,你们明天仍会坐在我的课堂上……”

  两名男生对视一眼,不禁都微笑了。

  闻一多也欣慰地微笑了。

  教室。

  闻一多环视着学生们,真诚地:“同学诸君,我知道,在某些人士眼里,闻一多未免太是一个自命清流的人。对于政治和党派,我一向是敬而远之的。于是某些人士以为,闻一多变了,连国也不爱了,似乎连匹夫也不如了。许多同学,大约也是对我持此种看法的。我一向殊不介意。因为,对于中国之教育的事业,以及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使命,我除了要求自己‘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确也不太明白,还应以另外的怎样的方式,来爱我们的国……”

  学生们认真地倾听。

  “但是今天,我要公开地说,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令我闻一多钦佩之至,实在是钦佩之至!我不是在替共产党进行政治的宣传。我至今没接触过一名共产党人,也不清楚他们的主张,究竟是否是拯救中国的最好的主张。甚至对于他们此前所表现的‘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立场,也是不无怀疑的。但是‘西安事变’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无论从古今中外哪一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的事例来说,蒋介石的命运,总是凶多吉少的。可结局证明,他却安然无恙返回南京了,仍去当他的委员长!共产党人能不念旧恶,不趁机鼓动诛蒋,反而以德报怨,顾全国家大局,积极斡旋,竭诚保蒋性命,冲这一点,今后,倘有共产党人来访,闻一多当出门远迎,以上客待之!……”

  学生们全体鼓掌。

  翌年7月7日,日军一手策划了“卢沟桥事件”,炮轰北平城区。

  各大报纸也都纷纷印出了“日军首相近卫文麿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增兵华北”“日军增调十五万军侵华”“日首相会议决定再动员四十万军扩大侵华战争”的头条消息。

  北平正阳门火车站。

  闻一多抱着女儿,高真拎着行李,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望着列车一筹莫展……

  “闻先生!……”

  闻一多循声望去,见是一名男生。

  男生挤到了闻一多身旁:“闻先生,师母,你们这是……”

  闻一多:“我已在清华执教满五年,学校按规定放我一年假。”

  那男生:“回老家?”

  高真:“是啊,可没想到这么多人,这我们怎么能上得了车呢!……”

  闻一多:“你又怎么会在这里?”

  那男生:“北平不太平了啊,我送我的姐姐也回老家……”

  闻一多:“那你快去帮她上车吧!”

  那男生:“她已在车上了。先生,师母,你们别愁,跟着我,我有办法……”

  于是那男生在前“开路”,闻一多及高真紧随其后……

  那男生挤到一个窗口前,从窗口爬进了车厢,探出身来接孩子,接行李……

  闻一多及高真已在车内,而那名男生在车下了。

  那男生:“先生的书箱在哪里?”

  闻一多:“都留在学校了,只带了一些重要的文稿……”

  那男生:“先生,无人保管会丢失的!”

  闻一多:“国家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地丢失着,教授的几本书丢失了又算得了什么。谢谢你帮我们上了车,我还要叮嘱你几句话。”

  那男生:“先生请讲……”

  闻一多:“时局险恶,望你转告同学们,各自珍重。你们青年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你们,也属于你们的家庭和国家,无论任何情况下,逞一时之勇,做无谓牺牲,都是令人惋惜的啊!即或甘愿捐躯,那也要死得有价值!”

  那男生:“先生请放心,我一定如实转告先生的叮嘱!”

  闻一多:“我多希望一年后我返校时,我的学生一个不少啊!……”

  列车鸣笛。闻一多与车下的学生握手。

  列车已开出了很远,那学生还站在站台上望着;闻一多的手仍伸出车窗外,招摆着……

  武昌磨石街。

  臧克家走来……

  高真端一盆衣服出来,预备晾晒,认出臧克家:“克家?”

  臧克家:“师母,我来看闻先生。师母记忆性真好,在北平时,我只去过清华你们的家里一次,没想到师母就记住了我!”

  高真:“快请进!我也只对你们先生的学生有记忆罢了。他见到你,一定高兴极了。”

  高真一边引臧克家进入阴暗狭窄的门道,一边大声地:“一多……”

  没人应。

  高真引臧克家走到一极小的房间门前——有限的一点阳光下,闻一多身穿背心,背对房门,一手扇着破蒲扇,一手在写什么。

  高真:“你看他,一在这儿落下脚,整天就这样。不催,连饭也顾不上吃一口……”

  臧克家小声地:“我们先不打搅他……”

  闻一多放下蒲扇和笔,拿起烟斗,点燃后吸起来。

  闻一多听到响声,回头见臧克家正弯腰捡掉在地上的一本书……

  臧克家直起身时,恰与闻一多的目光相遇……

  闻一多惊喜地:“克家……”

  臧克家微笑。

  闻一多站起,轻轻拥抱臧克家:“克家,克家,我终于又能看到我的学生了,快坐下!”

  然而小小的“书房”中,除了闻一多坐的一张破藤椅外,再无可坐之处——臧克家由于一时不知该坐哪里,竟反而拘谨了……

  闻一多:“高真,快拿小凳来给克家坐!”又对臧克家解释,“从北方逃亡过来的人太多了,武汉这座城市,连租到一处房子也不容易。”

  高真拿着一个小凳出现在门口,却说:“我看,你们师生还不如到吃饭的房间去坐,那儿怎么也比这儿宽敞点儿……”

  闻一多:“说的是,说的是,有劳夫人前边带路……”

  看得出,臧克家的到来使闻一多极为高兴。

  三人下了窄而陡的楼梯,来到了吃饭的房间——房间里有一张旧得不能再旧的方桌及两把同样的椅子,和两只高脚凳……

  臧克家:“没想到,老师住在这种地方。”

  闻一多:“战乱年代,能有这样一处房子住已经很不错了。比被日本人的炸弹炸毁了家宅,拖儿带女流落街头的老百姓,我实感幸运了。”

  高真:“你们聊着,我去烧壶水,好为你们沏茶……”

  高真离去,二人落座,臧克家注视着闻一多说:“老师清瘦了。”

  闻一多摸摸脸颊:“是么?天热,出汗多,自然是会瘦一些的。”话锋一转,接着关切地问,“我们清华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我们清华的学生们还能正常上课么?”

  臧克家:“自从日本人彻底占领了北平,我们清华和北大两校的学生,哪里还有心思上课呢?连天津的南开大学,也经常受到日军的骚扰……”

  闻一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臧克家:“听说,教育部已经决定,要由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组成临时大学,一道迁往长沙……”

  闻一多:“自己的军队节节退却,百姓又怎么能不纷纷逃亡,大学又怎么能不转移,这也是权宜之计啊!”看着臧克家问,“克家,那么你到武汉干什么来了?”

  臧克家:“许多同学都离开北平,打算等联合大学在长沙成立了再返校,我也就随波逐流了,希望能在上海谋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

  闻一多站起来,走到小窗口,默默吸烟斗。

  臧克家:“不知老师对我有何嘱咐?”

  闻一多:“克家,你是清楚的,我对于学生们动辄卷入政治的甚至战局的行动,一向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吉鸿昌将军的部队,正在与日军浴血奋战。当今之中国,军人需要楷模,英雄需要人民的支持。如果你有机会见到更多的学生,无论清华的,还是北大的,或别的学校的,请转告他们,就说闻一多拜托大家,去慰问一下为了我们中国的安危出生入死的将士……”

  臧克家:“老师请放心,这件事克家一定能做到……”

  高真复至,为二人沏茶。

  闻一多:“午饭是不是该丰富一点啊?”

  高真:“这还用你提醒啊?我已经着手准备了。”

  臧克家:“老师,我就不留下吃饭了,那太给师母添麻烦了!”

  高真:“不麻烦。再说他想他的学生,你不留下吃饭,他会生气的。你不怕你的老师生气啊?”

  臧克家笑。

  闻一多:“克家,不但一定要留下吃饭,我的一个侄女今晚结婚,你还一定要作为嘉宾参加我主持的婚礼呢!……”

  晚。某酒楼。婚礼在进行中。

  闻一多:“新郎新娘对拜……”

  新郎新娘刚一转身面对,灯忽然全灭,一片漆黑,同时响起了凄厉的空袭警报。

  人们顿时混乱。

  黑暗中,闻一多大声地:“诸位,婚礼乃人生大事,不要因为小日本骚扰一下就慌张起来!纵使他又来轰炸,那也是警报响过半个小时以后之事,我们不是都有此经验了么?而本主持人保证,再有十分钟,再有十分钟,婚礼将顺利结束,请诸位镇定!……”

  于是黑暗中,人影不复混乱。

  闻一多:“请点一支蜡烛来,就一支,哪怕小小的……”

  一支小小的蜡烛点燃了,经一只又一只手,传到闻一多手中……

  闻一多擎举着蜡烛,从容不迫地:“婚礼继续进行,新郎新娘对拜……”

  新郎新娘相向互拜……

  闻一多:“新娘向新郎赠香帕。”

  新娘将手帕赠予新郎。

  闻一多和臧克家的身影走在武汉漆黑的街巷中——这儿那儿,逃亡的难民沿街露宿,情形令人同情。警报声中,有孩子在哭。

  闻一多驻足,循声望去——见一孩子在衣衫褴褛的母亲怀中可怜地喃喃:“妈妈,我饿……”

  闻一多摸了摸自己的兜,什么也没掏出来;接着摸臧克家的兜,掏出一把糖。

  闻一多走过去,将糖放在孩子的双手中:“我们什么也没带,只有这几块喜糖……”

  闻一多、臧克家继续往前走着,臧克家:“老师,我兜里还有一块糖……”

  臧克家转身跑回去……

  江边。

  臧克家:“老师,有一件事,当着师母的面,我一直不便说出来……”

  闻一多疑惑地望向臧克家。

  臧克家:“我动身前,见到了朱自清先生,他听我说要经过武汉探望您,让我转告您,请求您暂缓休假,准备前去长沙临时大学任课……”

  闻一多:“可……我的假期才刚开始……”

  臧克家:“朱先生还让我带来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写给您的一封信……”

  臧克家从兜里取出信,双手呈递。

  闻一多家。二男一女三个孩子并睡着。

  高真亲了女儿的脸蛋一下,放下蚊帐,悄然离开。

  “书房”内,闻一多在昏暗的烛辉下写作。

  高真蹑足走至他背后,轻声地:“什么事?”

  闻一多头也不回地:“书架上有一封信,是清华校长写给我的,克家带来的,你看看……”

  高真转身发现了信,拿起,抽出信纸,凑近烛辉。

  一多先生大鉴,敬启者:本校已由教育部决定迁往长沙,拟于11月1日正式开课,唯中国文学系教授随往者寥寥,恳请兄台暂缓休假一年,前来长沙任课,以利教务,以利莘莘学子,敬希察允,至为期盼……

  高真将信一放:“不识的字多,看不懂。”言罢,转身离去。

  闻一多停止写作,放下笔,缓缓回头——高真下楼的脚步声……

  吃饭的房间。

  高真托腮垂泪……

  闻一多走到她身旁,将一只手放在她肩上。两天后,闻一多离开武汉,前往长沙。

  闻一多撩开帐子,深情地望着熟睡的儿女们,俯身一一轻吻儿女……

  闻一多和高真的卧室。

  闻一多蹑足走到床边——帐子悬挂着,闻一多同样深情地望着佯睡的妻子,俯身轻吻妻子,替妻子放下帐子,转身退开……

  高真在帐中泪眼汪汪地望着闻一多离去的身影……

  在国难当头、战乱不息、局面险峻的日子里,闻一多就这样,都没有和妻子儿女说上一句告别的话,连夜就离开了家……

  长沙车站。

  闻一多随旅客走出检票口。

  朱自清看到他,迎上去。

  朱自清:“一多!”

  闻一多:“自清,你何必来接我!”

  朱自清:“不得已而缩短了你的假期,我心不安,也不忍啊!”闻一多:“清华的召唤,就是对我的命令。”

  朱自清:“一多,我替我们清华的学生们谢谢你了!”

  闻一多:“那么,谁又替清华的学生们谢谢朱自清呢?”

  二人相互理解,相互勉励地注视着,都微笑了。

  斯时,已是晚上十一时半。十月末的长沙,已显秋末的凉意。

  武汉。闻一多家。吃饭的那间小屋。高真在读闻一多的来信给三个孩子听。

  ……

  教授们每天晚上吃完饭,便聚在一间屋子里,有的看报纸,有的像军事家一样看地图,谈论着关于战局和国家命运的各种问题。学校虽然天天在筹备开学,我们多数人自己却怀着另外一个幻想,希望能有机会直接上前线参加工作……

  小女儿拍起手来:“那才好,那才好,那样爸爸就有机会成为抗日英雄了!”

  一个儿子:“可是,如果爸爸牺牲了呢?那我们可就再也见不到爸爸了!”

  年长几岁的儿子:“别说话,听妈妈把信念完!”

  或者,我们至少可在后方从事战时的生产,也可以在抗战宣传上尽一点儿力。但这个幻想终于只是幻想,于是我们的心思渐渐回到自己作为教授的岗位上。我们依然得准备教书,教我们过去所教的书……

  小女儿失望地:“唉,还是教书!爸爸这一封信真没劲儿!……”

  长沙南岳。闻一多住处。闻一多在烛辉下写信……

  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子,曾经是蒋委员长住过的。但这房子,现在已不怎么好,冬天尤其不好。刮起风来,窗户板噼噼啪啪地响。跺一下脚,楼板就震动,天花板随之往下掉灰土。假使夜间你们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而且点的是煤油灯,你们怕不怕,但是这儿的风景却好极了。前天下大雨,一大朵云彩,远远飘来,竟然飘进了我的屋里,使我感到自己仿佛是神仙……

  警报声。

  闻一多放下了笔。

  “一多……”

  闻一多一回头,见朱自清已进了屋。

  朱自清:“在写什么?我没敲门就擅自闯入,不打扰你吧?”

  闻一多:“坐,我只不过在给孩子们写一封信……”

  朱自清将手中的一卷报递给闻一多。

  只见其上“南京沦陷”“武汉危急”“日机频繁空袭长沙”的消息充斥着版面……

  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决定再迁往云南昆明。时已任教育部部长的老友顾毓琇再三恳请闻一多筹组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工作,该委员会之筹组备受最高当局重视。闻一多坚拒不就,言此生不做官,也永不离开清华,但有抗战心,哪里都一样。并决定与一批学生徒步入滇,于是参与了世界教育史上的空前绝后的一次大迁移。历时六十八天,行程三千三百余里。

  雨中。闻一多和学生们行走在山路上——闻一多脚下一滑,险些摔倒,被一男生及时扶住……

  男生:“先生,听说您是我们三百几十人中年龄最大的人?”

  闻一多:“不对,领导委员会中,还有一位年长于我的人。但不乘车,而宁愿和你们学生一道长途跋涉的人中,我才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人。”

  男生:“可您何必呢?这一路之上,前边不知有多少困难和辛苦呀!”

  闻一多站住,一手撑伞,微微喘息地望着蜿蜒曲折的路径回答:“国难当头,走几千里路算不得什么艰苦。我十五岁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几乎阻断着和外界社会的联系。以后在清华读书,一读就是十年,接着出国留学,回国后又一直在各大学教书,所接触除了教授,便是学者,境况稍好,便过着假洋鬼子的生活,甚至自己以为理所当然。虽然也是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却了解得太少了。现在,我应该真正认识认识我们的中国了。”

  闻一多说罢又往前走。

  男女学生却仍站在原地沉思着闻一多的话……

  一名女生:“咱们替闻先生轮流背他的行李吧!”

  于是另一名男生赶上了闻一多:“先生,让我们替您轮流背行李吧!”

  闻一多:“不必不必,薄薄的一床小被子,刚上路几天,我哪里就会背不动了!”

  其他学生也赶上了,又一名拄杖的男生将手杖递向闻一多:“先生,您拄着我的手杖吧!”

  那是一柄自制的手杖,闻一多欣赏地:“做得很好,又轻,手柄又光滑。”说完却还给了学生,“但是我不想拄它。”

  那学生困惑地:“先生,为什么?”

  闻一多一边向前走一边回答:“因为我曾对一位女士郑重地发过誓,我在真的成为老人、行动不便以前,绝不拄什么手杖……”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

  学生们又一起赶上闻一多。

  一名女生:“先生,那名女士,是您的夫人吗?”

  闻一多:“为什么非得是我的夫人呢?”

  另一名女生:“那么,一定是先生的红颜知己?”

  一名男生:“别瞎说,闻先生怎么会有那么俗的男女关系呢?”

  闻一多站住,回头看着那男生问:“你为什么说那是很俗的男女关系呢?”

  那男生:“我想,我的意思是,您自己肯定会那么看待的……”

  闻一多:“红颜知己,我虽不曾有过;但一度令我魂牵梦萦的女子,我还是幸逢过的……”

  闻一多说罢又往前走,而且越发走得快了。

  一名问过话的女生自言自语:“看,闻先生一提到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不但满眼深情,而且步子也大了……”

  另一名问过话的女生:“令一个男人魂牵梦萦的女子,还不算是那男人的红颜知己么?”

  一名男生:“当然是有些区别的……”

  另一名男生:“非说有区别便是——虽非红颜知己,胜似红颜知己……”

  又一名男生:“诸位,现在不是讨论出个结论的时候。但是我认为,这是我们一路上所获得的,对于闻先生的最新的个人资料,而且是闻先生自己亲口说的。所以嘛,这个资料,我们不可以自私地垄断了!……”

  第四名男生:“别说了,明白你的意思了!” ——转身对后面的人说,“向后传,关于闻先生的最新资料——他承认有一个女子令他魂牵梦萦过……”

  “闻先生向一个姓‘钱’的同学承认,有一个姓曾的女子曾令他苦恼过……”

  于是在口传过程中,话语遂遭误改。

  于是有学生纠正:“不是姓曾的女子,我听是一个姓孟的女子……”

  于是引起争执:“我怎么明明听的是一个姓曾的女子?是你听错了!”

  于是有学生想当然地:“别争了,快走吧。你们两个的耳朵都有毛病,我听的是,那女子姓曾,叫曾梦魂……”

  一条大江默默流淌……

  学生们都已在船上了——有的站立,有的坐在行李上;有的吃东西,有的饮水。

  逆水行舟,流急滩险。

  一声苍凉的号子,接着响起亦哀亦壮的纤歌;江岸——纤夫们腰缠竹索,肩缚挂板,一个个伏地而行……

  坐在行李上的闻一多,默默地吸着烟斗,看着,听着,表情渐渐地凝重。

  闻一多磕灭烟斗,站起来,撩长衫下摆扎在腰间。

  一女学生看着他,奇怪地:“闻先生,你要干什么?”

  闻一多:“我自幼时起,出门便坐轿子,行李概由人挑。今日,我要下船去,体验一回当纤夫的滋味,也能减轻一点儿这船的分量……”

  闻一多说着往船边接近,身子一晃,险些倒下……

  那女生大声地:“同学们,闻先生要下去帮纤夫们拉船了!”

  一时间,所有同学的目光都望向闻一多。

  闻一多:“你们都这么望着我干什么?”

  一男学生(就是希望闻一多接受他手杖那一名)站起,也大声地:“同学们,我们这么多人,难道还需要闻先生帮纤夫们拉船么?”

  那男生说完,也不脱鞋袜,“扑通”一声跳入了齐腰深的江水中。

  于是许多男生都跳下了船。

  那女生:“先生,您看,完全用不着您再下船去了,快坐下,别摔倒了!”

  闻一多感动地:“是啊是啊,这就完全用不着我下船去了……”

  下雨了。

  船上的女生们,有的聚在船篷里,有的在船头船尾撑着伞,遮罩着行李。

  一名女生替站在船头的闻一多撑着一把伞;而闻一多挥动着双臂,大声地为岸上的纤夫和男学生们鼓劲。

  虽然有那女生替他撑着伞,闻一多还是从头到脚几乎全被淋湿了。

  脸上淌着雨水的闻一多继续忘我地挥动着手臂,大声地喊着什么……

  船篷里的女生,包括撑伞遮罩行李的女生,也皆望着岸上伏地而行的纤夫和男学生们大声地应和着什么……

  天黑了。

  步行团的师生们踏着泥泞进入了一个小小的村子……

  “大家听着,这一带土匪猖獗,警卫团已与土匪发生对峙,我们这些人绝对不能打手电……”

  借着几道闪电的光亮,眼前呈现出小村荒凉贫穷的景象,房屋破败,家家闭户。

  有人提议:“大家可以请求这里的老乡留宿一下……”

  “如果老乡不愿给我们开门呢?”

  “那就只好各行其便,随地找个能避雨的地方熬一夜吧!”

  又一道闪电,照亮了一户人家有草盖着却无墙的柴草堆。

  闻一多指着对身旁的男女生说:“我们也不必惊扰老乡了,就去那里吧!”

  一名学生走来,对闻一多说:“先生请随我来,有户老乡给我们开了门……”

  闻一多:“那,让这几名女同学随你去吧!”

  女学生们:

  “先生,我们不去。”

  “先生,还是您去吧!”

  “先生……”

  闻一多:“别说那么多了,让你们去,你们就去。既然我是先生,你们是学生,学生就要听先生的……”

  闻一多说罢,大步朝堆柴草的地方走去。

  闻一多已走到柴草垛旁,将一只手探入草垛中,又说:“草没湿,挺干。我建议大家脱掉湿外衣,尽量往草垛里缩,或倒会暖一些……”

  闻一多说完,脱去长衫搭在草垛上,坐于草中,身子往草里一拱,顺手扯了些草盖在身上。

  几名男学生也便那样“睡”下了…… 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套装共二十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