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丝路望长安Ⅰ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12章
谢家门上已是红灯高挂,谢夫人看着谢忠、囡囡贴好了魏老爷亲书的喜联。新房门前贴着“百年修得同船渡,千里姻缘一线牵”,横批是“天赐鸿禧”。谢家大门上则是“家传敬意数千载,龙凤呈祥好家风”,横批“诗书传家”。
夜深人静,忙了一天的厨子都歇息了,儿女双全的压床男也鼾声正浓。谢夫人让家里人都歇息去,明天是正日子,要做的事多着呢。往事如潮,谢文元察觉出母亲满怀感慨并无睡意,执意相伴,欲服侍母亲睡下后再去休息。谢夫人说:“儿啊,听娘的话快去休息,明天是你一生的大事,精神饱满才能心想事成。”谢文元这才乖乖回到书房。
这边魏家同是难眠。魏秀娥六岁缠足,九岁学纺纱织布,在父兄的熏陶下,她《三字经》《女儿经》能倒背如流,剪纸绣花颇有天赋,十岁许婚谢文元,明日便是出嫁之日,魏继业对女儿有些不舍,独自在院中伤神踱步,但想到女婿的为人,却也深信自己为女儿找到了一生的依靠。
这是女儿离家前的最后一晚,魏夫人与女儿自是难舍难分,诸般交代之后,又教以男欢女爱、夫妻和谐之道,羞得秀娥脸红心颤。夜深将眠,魏夫人说:“闺女好好睡上一觉,容光焕发夫君喜欢。”
秀娥眼泪汪汪:“母亲啊,我就离不开爹和娘亲。”
魏夫人搂着女儿开解:“傻闺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
天刚蒙蒙亮,魏家便忙上了。待秀娥洗漱干净,灶上端来了一碗素面,母亲让秀娥吃了好打扮。秀娥说:“我吃不下去。”
魏夫人掩面道:“闺女啊,今天就这顿娘家饭了。”魏秀娥闻言,勉强吃了小半碗就让收了。
魏夫人给闺女开脸。先用香粉扑面,然后用灵巧的双手拉着丝线的二端,咬住丝线的中间,均匀用力,绞住汗毛,开面,然后梳妆打扮,转眼间姑娘时的辫子便盘成妇人的发髻,这便意味着魏秀娥的姑娘时代即将结束了。
另一头,谢家娶亲的班子整装待发。媒婆看着日头唱:“吉时到,起花轿。迎新娘,美新郎。”爆竹响,喜乐奏,谢文元长袍马褂披红绣球,神采奕奕飞身上马。花轿披红挂彩,喜帘半掩,绕着庄子一圈,散了喜糖,吹吹打打地来到了魏家大门口。
魏家喜气洋洋,来了不少观婚的。两个腰扎红带的年轻人,提红斗贴“喜”字,斗里装满了喜糖、红枣、花生、瓜子,二人唱着:“一斗散去又一斗,好事成对又成双。”
闺房里,魏母说:“秀娥,娘给你盖上红盖头,让你哥背你上花轿。”
魏秀娥听了,跪着抱着母亲放声大哭。
魏继业掀开门帘进来说:“今天是我女儿大喜的日子,爹高兴。”
魏秀娥拜过爹爹说:“爹啊,十六年养育恩情似海深,女儿不能在爹娘膝下尽孝了,唯愿爹娘诸事顺心、身体康健。”
魏继业扭头拭泪,说:“承祖,背你妹子上轿。”
魏母送女,唱道:“别带娘家土,不忘父母恩。土能生万物,地能产黄金。”
魏承祖背着魏秀娥出门,傧相问:“有红没有?”伴娘答:“有红。”傧相唱:“新郎下马受红。”谢文元下马,加披八尺红绫,魏承祖把魏秀娥背上婚轿。在傧相的指导下,谢文元走到轿前,向轿里的新娘拱手致意,又向来宾致谢。
“起轿!”
傧相话音一落,鞭炮响乐声起,绕着庄子晒新郎。女人看,男人叫,娃娃跟着轿子跑。
轿子停在新郎家,两个汉子白毛巾红腰带,提着盛满麸皮、麦草、红枣、核桃的红斗迎上来。魏秀娥被谢文元抱下轿,踩着口袋在伴娘的搀扶下移动金莲。两个汉子往魏秀娥身上撒斗中喜物,一个唱:“一撒麸二撒料三撒新媳妇下花轿。”另一个接着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合唱:“新媳妇好身手,走路好像风摆柳。今年娶,明年抓,生下个胖娃娃叫大大。”
一个伴娘唱:“捎袋传口袋。”
众人和:“好。”
另一个伴娘唱:“一袋传九袋。”
新娘进了门,从此魏秀娥便是谢家人。新郎新娘步入厅堂。主婚人、证婚人就位,谢母捧着谢曾祖灵位入座。
主婚人宣布:“光绪十六年六月十六日,西安秀才谢文元与肃州魏农官之女魏秀娥,千里姻缘一线牵,百年好合结良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在傧相、伴娘的引导下,夫妻共挽同心结,在炮竹声中步入洞房。 丝路望长安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