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历代名人咏四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贰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就山而凿的、世界最大的一尊弥勒佛石刻像,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其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6)。
大佛背靠在峨眉山东麓的凌云山栖弯峰,面向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
大佛远眺峨眉,近瞰乐山,双目欲睁似闭,面容慈祥肃穆。大佛头与山齐,足踏江岸,双手抚膝,高七十余米,头高约十五米,宽十米,耳长七米,眼长三米有余,肩宽二十八米,脚背宽近九米,可围坐百余人。俗语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大佛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据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及明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文献记载,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由贵州籍名僧海通和尚募款始建,海通圆寂后,由节度使韦皋主持继续修造,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得以完工,历时九十年。
大佛完工之初,全身彩绘,且覆以七层十三檐楼阁,时称“大佛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元末毁于兵火。
相关诗词:
出郭幽寻一笑新,径呼艇子截烟津。
不辞疾步登重阁,聊欲今生识伟人。
泉镜正涵螺髻绿,浪花不犯宝趺尘。
始知神力无穷尽,丈六黄金果小身。
(宋·陆游《谒凌云大像》)
金身谁凿与云齐,传道韦皋镇蜀时。
绀殿千层零落尽,寺前惟有放生碑。
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遥闻戒夜钟。
暂借竹床听梵放,月华初到第三峰。
(明·安磐《凌云寺二首》)
江岷山水望中收,万顷风涛拍岸浮。
老佛何年身化石,凭他砥柱障中流。
俯瞰江流脚底穿,黄花翠竹髻螺旋。
禅心一任波涛险,自结岩前水月缘。
(现代·黄载元《大佛岩二首》)
头沐天风足濯波,灵山此地意如何。
三春锦绣云烟过,石佛襟怀水月多。
遍礼如来非大智,静观自在即维摩。
千年倚壁微微笑,事不磨人人自磨。
(现代·谢守清《乐山大佛前所思》)
【链接一】乐山隐形大佛
1990年,一名游客通过检视旅游中拍摄的照片,惊奇地在乐山大佛外围发现了一尊天造地设,全身长达四千余米,由数座山体组成的隐形大佛。佛头由乌尤山构成,山石、树木、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嘴唇和下颚;佛身由凌云山构成,连峰组成巨佛的胸膛、腰部和腿部;佛足则是龟城山的一部分。其体态匀称,面目清秀,仰面朝天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慈祥凝重。而乐山大佛则不偏不倚,端坐在隐形大佛心脏部位,令人称绝。
相关诗词:
心中有佛佛自生,一体分明岭上横。
暮鼓晨钟敲不起,沉沉梦里听江声。
(现代·曾道吾《观乐山隐形大佛》)
【链接二】岑参与嘉州
岑参(715—770),唐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五年(746)登进士第,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
相关诗词: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唐·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为政愧无术,分忧幸时康。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原诗序: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有惠净上人,庐于其颠,唯绳床竹杖而已。恒持《莲花经》,十年不下山。予自公浮舟,聊一登眺。友人夏官弘农杨侯,清谈之士也,素工为文,独立于世,与余有方外之约,每多独往之意。今者幽躅胜概,叹不得与此公俱。爰命小吏,刮磨石壁以识其事,乃诗以达杨友尔。
(唐·岑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历代名人咏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