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历代名人咏四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伍
金华山·陈子昂
金华山在射洪县西北,前山有金华道观,始建于梁天监初年(502),是四川道教四大名观之一,后山有开唐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的读书台,今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青年时代浪漫任侠,遍览经史百家。二十四岁进士及第,上书论政,受到武后的赏识,曾任右拾遗。二十六岁和三十六岁时,曾两次从军赴边,屡有建言。后一次从军因与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遭受排斥。三十八岁后辞职还乡,为县令段简所害。陈子昂于诗文倡导风雅兴寄、汉魏风骨,与齐梁划清界限,以复古为革新,当时就被誉为“海内文宗”。著有《修竹篇序》《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
读书台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六年(771),东川节度使立“故拾遗陈公建德之碑”于读书处,历宋元明各代,屡有重修,名称也由陈公学堂改为读书台。清道光十年(1830)读书台移到后山,光绪六年(1880)又进一步修建,使读书台初具规模。
而今读书台古木参天,正门有碎瓷镶嵌的“古读书台”四字,穿甬道便是感遇厅。厅内正中为青年陈子昂的汉白玉雕像,雕像身后壁上刻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壁背面刻有唐人卢藏用的《陈伯玉先生别传》。感遇厅后为拾遗亭,出亭是庭园,庭园尽头为明远亭。此亭立于山的最高处,凭栏远眺,涪江尽收眼底。
相关诗词: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卧病谁能问,闲居空物华。犹忆灵台友,栖真隐太霞。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唐·陈子昂《卧病家园》)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余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原诗题注:陈子昂,射洪人,少读书金华山,后节度使李叔明为立旌德碑于山之读书堂侧。
(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步出县西郊,攀萝登峭壁。行到蕊珠宫,暂喜抛火宅。羽帔清焚修,霜钟扣空寂。山影落中流,波声吞大泽。北厢引危槛,工部曾刻石。辞高谢康乐,吟久惊神魄。拾遗有书堂,荒榛堆瓦砾。二贤间世生,垂名空煊赫。逸足拟追风,祥鸾已铩翮。伊余诚未学,少被文章役。兴来挥兔毫,欲竞雕弧力。虽称含香吏,犹是飘蓬客。薄命值乱离,经年避矛戟。今来略倚柱,不觉冲暝色。袁安忧国心,谁怜鬓双白。
(前蜀·牛峤《登陈拾遗书台览杜工部留题慨然成咏》)
陈公读书处,立马怅临岐。
暝色来东蜀,江声走大瀰。
诗谁前辈好,山爱故乡奇。
望望金华远,虚名迥自疑。
(清·张问陶《射洪》)
悠悠天地著斯台,何事怆然泣下哉!
海内文宗金像在,唐初诗骨蜀山开。
牝朝真有则天帝,伯玉应生名士才。
借问梁公成相业,忠肝义胆岂殊胎?
(清·杨崇培《题陈拾遗读书台》)
来到金华第二峰,读书人渺野台空。
高才怅望无寻处,但听江声暮霭中。
(现代·张澜《访射洪陈拾遗读书台》)
正字功名薄,初唐雅颂沦。
高歌一狂客,独步几诗人。
江草吟边绿,山花劫后春。
凭公分片席,来结武东邻。
(现代·李雨生《登读书台》)
莫测苍天意,生才底忌才?
文章无达命,身世有余哀。
清秩麟台抑,奇冤狴狱埋。
长留读书处,樵牧唱歌来。
(现代·马天衢《登读书台》)
【链接一】《感遇》诗
陈子昂最重要的作品,当推其五古组诗《感遇三十八首》,这是一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诗,写法较为古朴,但内容非常充实,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实践。杜甫晚年居蜀时,曾杖策金华山,寻访陈子昂故居,并赞颂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也写诗赞美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可见其影响之大。
相关诗词: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录一)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唐·陈子昂《燕昭王》)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原题注: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
(唐·杜甫《陈拾遗故宅》)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历代名人咏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