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历代名人咏四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拾
三峡·夔门
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横贯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号称长达七百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三峡入口处的夔门,如今虽在行政区划上归属重庆,但它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所以习惯上仍然被视为蜀人出川的大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本书结穴之所在。
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万里长江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
夔门在白帝城下、瞿塘峡口,南岸白盐山,北岸赤甲山,断崖壁立,夹江对峙,相距不足百米,俨若门户——古称“瞿塘门”,所谓“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所谓“西控巴蜀收万壑”,也就是说,瞿塘峡有锁全川之水的险要气势。
雄奇险峻的夔门,从古以来便激发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在两岸绝壁上,历代诗人曾留下了十余幅石壁题刻,有的题刻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三峡工程蓄水(2003)以后,夔门石刻已沉入水面以下,而“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仍被完整地复制到水位线上,供过往的游客瞻仰。
早在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1956年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在他的想象中,长江上流筑起大坝,出现一个大三峡水库,那将会更多地造福于国人。
2009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完工,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把“高峡出平湖”的理想,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相关诗词: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夜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唐·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唐·杜甫《阁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刘禹锡《竹枝词》)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唐·李商隐《过楚宫》)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宋·陆游《三峡歌九首》录一)
月出赤甲如金盆,蹲龙呀口吐复吞。
长风浩浩挟之出,影落半江沉复翻。
天高夜静四山寂,惟有滩声喧水门。
高斋诗翁不可作,我亦不眠终夕看。
(宋·范成大《鱼复浦泊舟,望月出赤甲山,山形断缺如鼍龙》)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明·杨基《长江万里图》)
峡雨濛濛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
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清·张问陶《瞿塘峡》)
滟滪已无堆,瞿塘仍可危。
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
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帷。
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现代·郭沫若《过瞿塘峡》)
蜀道真如天,江行万山间。
每到狭窄处,总破一重关。
(现代·陈毅《咏三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寂寞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现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题为“游泳”的这首词,并不是在巴蜀大地上写的,然而诗人视通万里,他从武汉长江大桥一下联想到未来的三峡大坝。
在浮想联翩中,诗人穿越时间隧道,似乎亲眼见到三峡工程所引起的惊天动地的、历史性的巨变。最后诗人幽默地向神女拉话道:你是不是为此而感到不安呢?对于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你当然会感到很惊讶的。
在新的世纪开始不久,伟人心中宏伟的蓝图,已经变成壮丽的现实。巴山蜀水月异日新,四川大地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历代名人咏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