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历代名人咏四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拾陆
青城山
青城山是蜀中名山,在都江堰西南十余公里处,古称“丈人山”,方圆一百余公里,主峰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号称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点,因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
此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张道陵(张天师)修道于此,称“第五洞天”,故为道教名山,与都江堰市一同列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青城山属邛崃山脉南段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令人流连忘返。其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云笼雾罩,林木葱茏,山上花卉药材资源丰富,还有日出、云海、圣灯等自然奇观,故得道家创始者青睐。
景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重建,俯仰之间,宫观桥亭,坊阁泉池,多匿绝岩之下,或隐密林之中,故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登上青城山顶呼应亭眺望,可将成都平原尽收目中,令人胸怀开张。
青城山历代宫观甚多,纪念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天师洞和祖师殿乃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其余宫观尚有建福宫、朝阳洞、常道观、三清殿、黄帝祠、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丈人观等。
自东汉张道陵在青城后山结茅修炼,创立五斗米道,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传播道法,成为中国早期道教的流派之一。此后,晋人范寂、隋人赵昱、唐末五代时期的杜光庭等著名道士,都曾在此山修道,此山即成为国内道教名山之一。
相关诗词: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唐·杜甫《丈人山》)
永夜寥寥憩上清,下听万壑度松声。
星辰顿觉去人近,风雨何曾败月明。
早岁文辞妨至道,中年忧患博虚名。
一庵倘许西峰住,常就巢仙问养生。
(宋·陆游《宿上清宫》)
天师古洞门,飙埃从此分。
两嵚岩半雨,万重山一云。
眼界上清近,足音空谷闻。
汉代遗幢在,苔侵转宿文。
(明·杨慎《天师洞》)
郁郁青城对赤城,深秋爽气扑人清。
书台草长重围合,仙洞花开四照明。
风过桂丛留客坐,雨余松盖倚天擎。
玉真闲共金华语,子晋归来鹤夜声。
(清·骆成骧《和青城题壁诗》)
大面山前云万重,西来无计觅仙踪。
今朝黄帝祠前拜,始识飞行有宁封。
(现代·于右任《青城纪事诗》)
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
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辨声。
食粟不谋腰足健,酿梨长令肺肝清。
朅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
(现代·张大千《上清借居》)
投宿名山证旧闻,参天松柏识斜曛。
我从绝顶一长啸,唤起千岩万壑云。
(现代·顾颉刚《初到青城》)
百灵争拥古烟霞,信宿真忘世与家。
大树深宵鸣鹳鹤,虚窗幽梦远龙蛇。
三清携手今谁者?九服还丹愿总赊。
新月入帘寒意重,山泉静夜响筝琶。
(现代·黄稚荃《戊寅夏宿青城天师洞》)
【链接一】青城后山
青城后山在泰安乡境内,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建福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
青城后山重峦叠嶂,幽谷深沟,悬泉飞瀑。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随峰回路转,幽趣横生。有溶洞、龙隐栈道、百丈长桥、古墓群、大蜀王遗迹、泰安寺等名胜景点。
泰安寺始建于唐,寺旁有舍利塔、三通古碑和数十株古银杏、桢楠及红豆树,寺前有古驿道,是都江堰通往金川的必经之路。寺毁于明末张献忠入川时,1986年重修,景点一带五溪合流,群峰环聚,风光幽美。
从泰安寺北上可至五龙沟,沿沟北上,到金娃娃沱,此沱又名三潭雾泉,一股泉水经三折下落三潭,风光奇佳。龙隐峡栈道紧靠峭崖,蜿蜒曲折,绝壁处凌空架板,为观山赏景、避暑探幽的好去处。神仙洞外为浴仙岩,石潭众多,光滑无苔,水清怡人,其地有宋、明古墓,洞内石潭上百,常有两股风从洞中溢出,一暖一凉,时生白雾。
青城后山还是蜀茶著名产地,宋设味江镇,当地所产茶叶在清代被列为贡茶。
相关诗词:
青城三十六高峰,寺在青峰第几重?
飞锡曾闻经雪岭,结茅常爱住云松。
花飘香界诸天雨,金吼霜林半夜钟。
传语禅关休上锁,虎溪他日会相从。
(明·杨慎《送福上人还青城》)
最天然处最离奇,曲磴回栏位置宜。
一夜冻雷惊竹魄,千年黧石孕松脂。
晴烟不动平铺地,春水方生便入池。
怪底长闲闲得惯,无人解共橘中棋。
(清·李惺《味江过王叟山庄留赠》)
山有幽名自古留,前山不比后山幽。
烟云绕树花多色,峡谷飞湍水疾流。
栈道舆驴添雅兴,浮生杖屦任悠游。
归来小饮泰安寺,一夕轻雷春睡柔。
(现代·周啸天《青城后山纪游》)
山行十里少人家,一路泉声和暮鸦。
无主野花生烂漫,空灵瑞霭出横斜。
清流不畏路千转,凡鸟难赢温八叉。
堪笑当年身外事,半成烟雨半成沙。
(现代·马春《辛巳六月黄昏独行青城后山》)
【链接二】金堂云顶山
云顶山在成都金堂县境内龙泉山脉中段,面积六十七平方公里。风景区包括大小云顶山、韩滩古渡等。大云顶山海拔九百八十二米,山势挺拔,峭壁入云,如刀削斧砍,环绕数里。山上有平地数十亩,状若城垣,又称“石城山”,为宋末八大山城防御体系之一,南宋在此筑城,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遗址。山顶有大云顶寺,建于南北朝,名清修寺,清康熙时重修。山上还有唐代摩崖石刻造像。云顶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宋城遗址,有公路直达山顶,为成都附近著名旅游胜地。
相关诗词:
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飞仙不可呼,野僧意甚真。煎茶清樾下,童子拾坠薪。我少本疏放,一出但坐贫。缚裤属櫜鞬,哀哉水云身。此地虽暂寓,失喜忘吟呻。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莼。
(宋·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
天半奇峰远俗埃,大云山似小蓬莱。
烟鬟刚拥朝霞出,螺带还衔夕照来。
见出玲珑新洞府,争传金碧旧亭台。
探幽如在山阴道,万壑千岩梦几回?
(宋·谢惟杰《云顶晴岚》)
楠生石合见精诚,五百年间愿竟成。
众口流传唐故事,山腰磨灭宋题名。
林泉如意难逃隐,雷雨连宵正放晴。
明月不来亦何憾?大云顶上看去行。
(现代·于右任《游金堂云顶山遇雨》) 历代名人咏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