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历代名人咏四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拾肆
都江堰·李冰
都江堰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中游,始建于秦代,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集分洪、排涝、引水灌溉于一体。灌区总灌溉面积达五十七万公顷,历两千余年,至今造福川西平原。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000)。
李冰(?—?),战国时水利工程专家,约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主持兴建了都江堰及其他水利工程,并修筑桥梁,开凿盐井等,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的传说,至今深入人心。
都江堰主体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建在江心,把岷江劈为内外二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飞沙堰泄洪排沙,调节水量;宝瓶口状若瓶颈,为内江总引水口。都江堰水利工程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亘古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唯一留存的年代最悠久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关诗词:
疏江亭上眺芳春,千古离堆迹未陈。
矗矗楼台笼蜃气,畇畇原隰接龙鳞。
井居需养非秦政,作堰淘滩是禹神。
为喜灌坛河润远,恩波德水又更新。
(明·杨慎《春三月四日仰山余尹招游疏江亭观新修都江堰》)
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
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
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
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
(清·吴文锡《都江堰》)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恩波浩淼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
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清·黄俞《都江堰》)
宝瓶灌溉胜春霖,天府都安直到今。
六字诀传千百载,心随江水水从心。
(现代·邓拓《题都江堰》)
千秋郡守盛名传,浅作长堤深凿滩。
鱼嘴争流何太急,向前一步自然宽。
(现代·刘道平《都江堰》)
【链接一】离堆
宝瓶口古称“金灌口”,开凿以前,离堆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开凿后,离堆与山体相离,宝瓶口成为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离堆锁峡,是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相关诗词:
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自从分流注石门,西州粳稻如黄云。刲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我昔官称劝家使,年年来激西江水。成都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款门得得酹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妄欲一语神岂闻,更愿爱羊如爱人。
(宋·范成大《离堆行》)
凿破鸿蒙一窍,冲流巨石如杠。
障住洪涛万顷,分来白水双江。
(明·郭庄《离堆》)
凿石虎头崖,石开出虎趾。
沃野天府田,灌溉自兹始。
(清·吕元亮《离堆》)
一自金堤凿,三都水则分。
犀沉秦太守,蛟避赵将军。
万户饶粳稻,千秋荐芯芬。
役夫千二百,谁继武侯勋?
(清·李调元《离堆》)
神功昭著是离堆,一线鸿蒙未凿开。
水引支流循峭壁,南消沫水过崇台。
宝瓶座镇资雄健,堰口牢关耸极隈。
一自李公垂绩后,千秋谁不动徘徊。
(清·马玑《离堆锁峡》)
【链接二】二王庙
二王庙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合一的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
二王庙原为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刺史刘季连为纪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将原祠改建为崇德庙,原望帝祠则迁往郫县。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二王庙”。
二王庙分东、西两苑,东苑为园林区,西苑为殿宇区。庙寺依山取势,重叠交错,宏伟秀丽。其前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故有“玉垒仙都”之誉。庙门前壁上有清绘《都江堰灌溉区域图》,庙内观澜亭下,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
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庙内匾额、对联、诗文、石碑甚多,内容都是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
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故六月二十四日前后是二王庙庙会,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祀,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相关诗词:
凭虚敞高殿,极目六江喷。
派自彭山合,源从灌口分。
烟波浴沙鸟,远树镇斜曛。
苍狗悲今事,悠然感白云。
(清·张凤翥《登二王庙远眺》)
灌口二郎庙,即此二王宫。庙前俯江水,双流如交虹。中立分水坝,启开司春冬。冬闲便疏浚,工毕待春融。启坝放水入,离堆当其冲。直穿离堆出,远济成都农。千流与万派,沟洫由此通。滇之松花坝,与此大略同。
(清·窦垿《分水坝》)
李冰父子凿离堆,这才分开岷江水。
江水势分少泛滥,灌溉田地功甚伟。
李冰不过一太守,治水跟着大禹走。
不作大官作大事,芳名千古永不朽。
(现代·冯玉祥《离堆公园》录二)
少闻李冰事,老始到离堆。
使人如使马,高下缓急随。
三字经传古,金沙堰事回。
思深能见远,三眼未为奇。
(现代·谢觉哉《都江堰》)
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
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
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
六字遗经传不朽,友邦人士共钦崇。
(现代·董必武《陪匈牙利人民共和国道比主席参观都江堰二首》)
【链接三】安澜桥
安澜桥亦称“索桥”。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五百米。现在的桥,下移一百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在都江堰首鱼嘴上,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相关诗词:
往哲辛勤迹未消,流传佳话水迢迢。
曾经玉垒关前望,父子河渠夫妇桥。
(现代·于右任《汶川纪行》) 历代名人咏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