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章句卷三十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船山遗书(全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礼记章句卷三十二
表记
“表”者,植木为标,以测高下浅深之度者也。凡为坊者,必先立表以为之则,表虽无与于坊,而为坊之所自出,是坊末而表本也。以礼坊民,民犹逾之,既不可以坊为无益而废之,亦不可更峻其坊而束民以不堪,则惟反躬自治以正其表,斯正己之尽而物可得而正矣。故三代以礼坊民,而逾之也率在末君失德之世,则知表之为重,而亦不可咎坊之徒劳矣。二篇皆游、夏之徒引所传闻夫子之言以发端,而杂引《诗》《书》以证之。其辞悉得之口授,断章檃括,文或不纯,要为修己治人之显道,不可以辞害之也。凡五十一章。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称“子言之”者,挈其大纲,谓圣人之言如此,而凡所引伸皆斯言之义也。“隐”“显”,以出处言。“矜”,以庄示人。“厉”,以威加物也。夫子周流而道不行,乃反而信其自,得之理不必施之政教,而但尽其躬行之实,自强不息,合于天德时行物生之妙,默成于己,而天下万世之兴起变化皆自此出,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右第一章。此章言修身存诚之德,为表正万物之本。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申此章之意。
子曰:“君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以上孔子之言。“不失”者,人不得而摘其过也。“足”,进退之节也。“口”,言也。君子之言貌,非徒欲示人以无失,而纯于敬者自无过之可议也。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貌”,身容。“色”,面容。敬尽于己,则人自敬信之。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甫”,《书》作“吕”。甫,国也。吕,姓也。“忌”,惮也,惮人之见讥。“罔有择言”者,言皆中理,人不能拣择其得失也。“在躬”,犹居身。
右第二章。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一事而各有节,或裼或袭,不偷循其便而必中于礼,民不得而亵之矣。言君子之于敬,无斯须之或乱也。
右第三章。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乐,卢各反。朝,直遥反。
“极”,尽也。“继”,终也。“辨”,治也。祭虽献酬交错而意不在欢,朝廷之事虽烦劳而威仪必整,皆笃敬以厚其终也。
右第四章。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辟,毗义反。远,于愿反。
“掩”,盖覆也。立志敦笃,所行皆实,直行而无盖覆,以辟讥非也。君子于祸患毁谤耻辱之至,无规避之术,惟尽其诚敬而已,盖处变而惟不失其敬也。
右第五章。
子曰:“君子庄敬曰强,安肆曰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儳”,弱貌。“如不终日”,如不能待一日之终也。庄敬则志严,志严摄气,气以充体,斯日强矣。安肆而偷,则耳目堕,筋骸弛,终日之间如无所措手足,而恹恹以待尽。故敬者,王者以之祈天永命,君子以之修身立命,学者能体验而有得焉,则近世儒者窃道士胎息之说以言学,其陋见矣。
右第六章。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齐,侧皆反。见,贤遍反。
“择日月”者,初委贽见君,筮吉日也。二者皆先事为期,豫戒以蓄敬,而专致之一日也。
右第七章。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下习玩之,则虽杀人立威而人亦不畏之,言御下之必以敬也。
右第八章。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此一节孔子之言。“辞”,主人请事而客答也。“接”,谓摈介相传。“礼”,客执贽,主人拜辱也。君子尽礼以相敬于上,民乃尊严而不敢玩。
《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告,如字,古沃反。三,苏暂反。
“渎”,则接神不以礼而神厌之,言神人一理,不可不敬也。
右第九章。凡上八章皆言君子立敬之道,以申首章之义而为一篇之纲领。《传》曰:“敬者,德之舆也。”存敬以立本,则涵德于中,而仁义忠信之大用逢原而日生,君子建极以为民表之道备矣。周子曰:“圣王以敬为修身立政之本。”此之谓也。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表”者,物所望而归之之谓。“利”,谓交相劝以趋于善也。宜民之道必体民情,故仁以绥之,义以裁之,而尤敦报施之义以达人情而使获为善之利,斯王道之所以易从而教无不行也。
右第十章。前九章既言坊民之本,立敬以作则,此又言施于民者必尽其理而达其情,而后教化可行。盖前以君德言,而此以君道言。其下四章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此一节孔子之言。“以怨报怨”,如其怨而报之,即所谓直也。君子之于怨,审其可怨不可怨而已矣。义之所得怨者而矫情以忘之,斯匿怨之所以可耻也。
《诗》曰:“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仇”,答也。此虽人情之常而亦理之所不爽,君子不拂人情而顺行之,所以维礼教之穷而使自劝惩也。
《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大,他盖反。
“辟”,为之君也。上之惠下,下之奉上,仁义之理也,而报施之道存焉,则报为天下之利,益可见矣。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仁”,当从郑氏作民。“宽身”,谓安身求容。“刑戮”,谓众叛亲离而陷刑戮也。二者虽有过不及之分,要皆不酌报施之宜而悖人情以遏天下之利也。
右第十一章。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好,呼报反。恶,乌路反。
“天下一人”,惟体仁之君子能之,非民所及也。承上章而言报以顺民情而利劝惩之用。君子通愚贱之志以置法,不以己之不望报而欲施仁者概如之,则亦义之所宜而广兴仁之效也。
右第十二章。
子曰:“仁有三。
安仁、利仁、强仁也。
“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
强仁者,时与仁者同功而情系利害,则与仁者无欲无畏之情异矣。安仁、利仁者,虽以仁得过而不辞。故过而与仁者同,然后信其仁也。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知,珍义反。强,其两反。
“安仁”者,知仁为性之德而恒存无逆也。“利仁”者,歆仁道之美而顺行之也。“强仁”者,心非其所悦而矫情以从厚也。
右第十三章。此章引孔子之言以申上章“天下一人”之意,言君子议道自己,必安利于仁而虽过不辞;若其置法以治民,则俾其畏罪强仁而亦与仁同功矣。此所以通报施而利劝惩也。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仁”者,爱之施。道者,责人以所当尽者也。“右”,顺而利之也。“左”,屈而成之也。“仁”者,体人之情而因民以置法,民之所顺也。“道”者,议之自己以裁物而匡其不义,民之所难也。
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
“厚”“薄”,犹言过、不及也。仁义并行,则尊亲兼得矣。
道有至句,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旧说“道有至”下阙一“有”字,今从本文。王,于放反。
道以制天下,义之事也。然义之至者仁亦至焉,则顺民之情而法在其中,斯仁义兼至矣,如报施顺情而劝惩寓焉是已。若道壹于义,则名为义而不得为道之至矣。既专于义,则有率义而行者,亦有不能喻义而依仿考据以立法者,道愈降矣。王者以仁行义,并行不悖。霸者声义正物,以义为道而已。其下者考于义以为道,几以寡过而过卒不可免,故坊民而民犹逾之也。
右第十四章。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强,其两反。
此一节孔子之言。“憯”,隐痛。“怛”,惊悼。“资”,借也。仁义之施,所及各有量。惟根心以出,则立之有原,行之委曲详尽,斯所及者广而可久。若资成法勉强而率循之,则不能远及矣。
《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翼,羊吏反。俗本无“武王烝哉”句。
丰水,在今陕西渭南县。芑,枸杞。“仕”,事也。言武王勤于立国安民之事也。“燕”,安也。“翼”,覆也。“烝”,君也,言得君天下之道也。武王中心仁爱,故泽及后世也。
《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国风》,《邶风》。“今”,《诗》作“躬”。“阅”,顾也。“皇”,暇也。勉强资仁则终身为虑,而况及后世乎?
右第十五章。此章承第十章“仁者天下之表”而言。其下四章皆以申明此章之意。章首兼言“义之长短大小”,则又以起第二十章以下之意。读者参观之,而此篇之脉络贯通者可知矣。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胜,书蒸反。夫,防无反。
此一节孔子之言。仁以函载万物而无有间断,统四端,兼万善,是以难也。
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度,徒落反。“以人”之“人”,盖“仁”字之误。
“度”,较量也。“望”,犹观也。义有成制,考道者可以不失。难为人,言难于知人也。仁则必根心之憯怛以立爱,而后可以任重而行远。若但率法以施惠,则虽勉为之而终有莫能胜、莫能致者。以此观人,而贤者乃见也。
右第十六章。上章以仁义并言,而此章之词有抑扬者,盖仁者君道之极而为天下之表,义则犹近乎坊之事也。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此一节孔子之言。安仁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中心憯怛,自行乎其所不容已,圣人仁覆天下之本也。
《大雅》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鲜,息浅反。
“”,轻也。“仪”,想像也。“图”,思维也。“爱”,谓爱之者。仁含于性之德而不倚于物,故言其轻,犹《书》言“道心惟微”也。举是德者一由其中心之安,故虽有爱之者莫能相助也。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好,呼报反。乡,许亮反。
“景行”,大路也。“如此”,谓仅能如此也。夫子论《诗》,而言以仁为高山景行而仰且行之,亦可谓好仁矣。然非其中心之安,则高不易登,远不易至,中道而必废,此资仁者之不能至于仁也。
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记者引夫子之言而伸之,以为苟能如此,则虽勉仁之事亦可驯至乎安,所谓“力行近乎仁”也。
右第十七章。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好,呼报反。
“所好”,谓可好者,孟子所谓“民之秉夷”也。仁难成而人不能成,故所行皆拂乎人心而无往非过。苟能自勉于仁,则虽有过而非天下之公恶,易于免矣。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此一节又孔子之言。“俭”,节制也,不侈欲而放其心,近于仁矣。“情”,实也。“礼”者,仁之用;“情”者,仁之体。行此三者而尤以敬让将之,或有时施非所当,而成乎过恭、过俭、过信,亦不大违于道,此所以其过易辞也。
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夫,防无反。鲜,息浅反。
“过”,谓失人情也。“情可信”者,信近情而人亦可信谅之也。“易容”,谓不为物所忌。释夫子之言而明其有过之易免也。
《诗》云:“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温温”,敬让之容。能恭则行自有节而无所欺伪,则又俭与信之基也。凡此皆勉仁之事,虽未至于安仁而固可以寡过,志于仁者所以忘年而日孳孳也。
右第十八章。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此一节孔子之言。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制行”之“行”,胡孟反。
“病”,迫责之使行也;“制行”,制民之行。“言”,教令也。仁难成,故不以急责之民;惟君子能之,则不可不自尽于己。故制民之行,不期其即仁,而特敦仁于躬,任重致远,使民见上之所为,根心达外,因以感发兴起,耻为不仁,则教令大行而坊不逾矣。
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
“容貌”,仪度也。“文”,饰也。“移”者,易其耳目肢体之观以变其淫陋也。极,聚也,如屋之聚于栋也。“壹”,纯也,身心内外无非善道,以为之涵养而无杂也。君子仁成于己,而推致仁道之用以熏陶涵泳其民,则虽不急责以心德之事,而默移潜化,必世之仁自此而臻矣。
《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行,胡孟反。衰,仓回反。称,昌孕反。
“遂”,成也。“端冕”,宾祭之服。“鹈”,鹈鹕鸟,食鱼。“梁”,鱼栫。鹈贪鱼,虽不濡翼,不可以为洁也。“记”,《诗》作“其”,指词也。此言人君能动民愧耻之心,则即其衣服言动之间,皆有以反躬自省而远于不仁,而可进于君子之道矣。然必躬行于上者根心仁爱而德孚于下,乃足以入之深而感之至;不然,则虽衣服容止辞令授之以制,而民之不称者多矣。此“维鹈”之诗所以刺也。
右第十九章。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盛,是证反。
“义”之体,敬也;其用,宜也。尽其职分之所当为以敬其所尊,乃所以为天下之制也。人君以义制天下,必先自修其义于上,故天子、诸侯各尽敬于所尊以为民极,而非徒立法制以防民也。
右第二十章。此章承第十章“义者,天下之制”而言。其下二章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
此一节孔子之言。仁之用爱,故为君道。义之体敬,故为臣道。“仁之厚”者,谓爱君之至也。
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
“役”,为也。“信让”,诚乎让也。“恭俭”、信让,皆义之事;义以为质,而仁礼行矣。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
“尚”,犹先也。“不自尚其事”,先公而后私也。“俭于位”,辞尊而就卑也。此恭俭之德也。
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
此信让之德也。
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
“求”,自求也,言但求尽其事君之道而无求也。“自”,由也。“是”,此也。谓此恭俭信让之道,穷通一致,无所改易,而得失皆安于命,惟其义而已。
《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施,羊吏反。弟,特计反。与,以诸反。
“莫莫”,茂密貌。“条”,枝。“枚”,干也。“回”,邪也。葛藟缘木,而木无望缘之心;福自集于君子,而君子无贪福之志。舜、禹终受禅让,文王、周公之老于臣服,其心一也。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翼翼”,敬也。“昭事”者,心迹昭著,可对于天,无徼福之志也。“聿”,语辞。“怀”者,上帝所眷也。帝命已集而文王终无欲得之志,三分有二,率以事殷,文王所以厚其仁而尽其义也。
右第二十一章。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行,胡孟反。
此一节孔子之言。“尊”,崇也。“节”,谓节取之。壹,与“一”通。“惠”,善也。“浮”,过也。谥虽以崇奖荣名,而即有众善,节取其一行之大者,不为繁称,盖欲使行有余而名不足也。死而尊之者且然,则生而不敢猎誉,益可知也。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行,胡孟反。下,胡驾反。
“情”,实也。“过行”,过高绝俗之行。“率”,循也,为也。“处厚”者,不欲以己之高形人之短。“美”,赞美之也。凡此皆信让之德。
右第二十二章。
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惟欲行之浮手名也,故自谓便人。”行,胡孟反。
“烈”,功烈也。“便人”,谓习熟便为之,《诗》所谓“诞实匍匐,以就口食”也。后稷之德言德行见于《虞书》,则所以赞襄舜、禹化成天下者,岂仅勤手足以躬稼哉?乃欲致实行而不居盛美,故自谓为便习稼穑之人,而典树艺之教以居一官,此则恭俭信让而为义之至也。
右第二十三章。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弟,特计反。强,如字,旧音其两反者,非。说,弋雪反。
此一节孔子之言。“强教”,刚克之意。“毋荒”“有礼”“庄”“敬”,强教之效也。“乐”“亲”“孝慈”,说安之效也。奉其教则父道也,蒙其安则母道也。君道以仁为主,而仁之至者义必尽焉,并行不悖而经纬咸宜矣。至德,即第十四章“至道”之意。
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下”,抑也。水为功于人而可狎,母道也。火明照万物而不可近,父道也。土利万有而人践之,母道也。天覆物而与人远,父道也。尊亲之道并至为难,父母、水火、天地不能兼备,惟王者爱敬合德,因时而利导之,体生成化育之理,发政施令以说安之,尊鬼施敬以强教之,仁义并行,迭相主辅,而其末流所趋犹不能无偏,如下章所云者,宜君子之于仁难言之也。
右第二十四章。前章以上既分言君臣仁义之道,此章因君道之仁而广言之,推质文之同异,以明仁义合而仁斯至,乃能尽君道而为天下之表。其下五章杂引孔子之言,以申此章之意。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远,于愿反。近,其谨反。乔,举矫反。
“尊命”,勤民事也。“鬼”者,神之魄。“神”者,鬼之灵。祭祀之事,尽人道以事鬼,至于灵爽之降吉凶者则远之,不用之以立教也。“近人”,达人情也。“忠”,尽爱也。常颁曰“禄”,特赐曰“赏”;责怒曰“威”,刑赎曰“罚”。盖仁先而义后也。“民之敝”,谓政教衰失之后。“蠢”,戆也。“乔”,傲也。“朴”,质也。勤人事而不恤敬忌,故其敝如此。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事鬼者邀其已往而致其爱敬,事神者迎其方来而尊其向威,率民事神所以尊而不亲也。“礼”,谓人相接之礼。“荡”者,崇无而流。“不静”,多惧而不宁也。“胜”,犹竞也,尚刑罚则民竞于争。“无耻”,刑罚不能格心也。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尚施”,即第十章之所谓“报仁之尤近人情”者也。赏罚用爵列者,赏先于亲与贵而罚则议减也。“利”,便利,谓娴习仪节。“巧”,饰也。“文而不惭”,情不称文,行之无惭也。“贼”,害也,刑赏厚于亲贵,人生忮害也。“蔽”,欺蔽,不畏刑罚故相欺蔽也。三代王者备至德于躬,推行立法,仁义质文初无偏用,但以因时制宜,微示先后,而后世德衰,成法存而失其精意,则其弊必至于此。盖大道含弘而理致微妙,低昂之间稍有所移,则势必旁趋而背其相通之妙,此舜所以极言道心之微,非精一不能执中,而上章以君子之仁为难,皆此理也。
右第二十五章。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强,其两反。
“渎”,用之频而亵也。“辞”,命令也。夏道尊命,政令一成而不数为更易,故政简而无过求于民,虽亲过于尊而民犹不厌。殷人后礼,其礼不烦而政令频数,责民严重,则虽尊之而实厌矣。周礼繁重,有非民所任而强之者,特其敬神而远之,犹未渎也,乃强民而民不能率,则赏罚频用而穷矣。仁义本无偏胜之弊,因频用而失之。二代惩前事之弊,而不渎于彼者且穷于此,所以屡降愈下,盖矫枉过直,其势然也。
右第二十六章。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胜,书烝反。
渎则敝,敝则民归咎于法之不善,而怨由之以生矣。
右第二十七章。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胜,书烝反。
先王创制显庸,皆仁至义尽而酌乎时之宜,或质或文,于道俱至,而法制已立。后人承之,能用其数而不能体其德,故崇质者文不能副,尚文者质不能充,则成乎偏敝矣。然文不胜质,质有余而文无难于继起,质不胜文则文具而质伪矣,此夫子抑扬之旨也。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而此云夏质而殷文者,盖忠非无质之忠而特其质未备。殷人制度文为皆已备尽,周人非有增益,而殷人崇用,周人崇饰,所以自周言之则殷为质,自虞、夏言之则殷为文也。
右第二十八章。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言之”二字衍文。
作者,谓三王也。此一节孔子之言。而下则记者推其弗可及之实也。
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
“利”,顺也。“忠利”,谓尽于己而顺于民。“安”,不扰也。“敬”,不渎也。“富而有礼”,富有天下而能以礼制之也。“惠而能散”,惠不偏也。帝舜之德大公无私,故仁义之发皆根所性之实,斯以尊亲道合而为德之至也。
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耻费轻实”上阙“其小人”三字。
“费”,奢也。“实”,利也。“耻费轻实”,则俭以寡过而非吝于利也。帝舜大公至正之德,施于教爱而臣民化之也。
忠而不犯,义而顺。
“忠”,尽爱敬之实以事上也。“义”,以制自裁而不逾节也。此化之行于小人者也。
文而静,宽而有辨。
“文而静”,则有礼而不烦;“宽而有辨”,则相亲而不渎;此化之行于君子者也。惟舜之德教以至仁函大义,故其化如此。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德至而教自行,仁所以为天下之表也。
右第二十九章。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资其言”者,自陈其所能为,以为受禄之资也。“拜”,进见于君也。“献其身”,致其身也。“成其信”,践其所陈也。君因其所陈而责之,则非强其所不能而受罪益寡。臣必践其言,不足则以死继之,则受禄于君非诬矣。君子之所以立身事君者,忠信而已。忠以事君而必敦其信,信以交友而必本于忠,皆所以实尽其义也。
右第三十章。此章因臣道之义而极言以发明忠信之理。义者,忠信之则,忠信所以尽义也。盖居上而立表以正民,乃君与大臣之事,故道异,而先于正己则一也。其下十六章杂引孔子之言,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
此一节孔子之言。“大言”,陈国家之大道。小言,一官一职之议也。“利”,谓行之而利于国也。小言所望于见功者小,不敢受大禄而旷其大。大言所望者大,苟受小禄则志道不行而徒为枉己尔。
《易》曰:“不家食,吉。”
禄如其望,则出必有功而吉矣。
右第三十一章。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
此一节孔子之言。“下达”,谓君求贤之令达于下也。“尚”,进也。“辞”,先资之言也。君不下达,则不进言以求仕也。自,所由以进也。“非其人”,谓因嬖幸以进。
《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共,九容反。女,人渚反。
“靖”,安也。“共”,敬也。“式”,用也。“谷”,善也。安位无求,自虔其职而不交匪人,则忠直孚于鬼神而无不善矣。君子之义,难进易退而已。难进易退,则自不屑与佞幸通,而所交者无非正人,其迹虽若疏远于君以自树声气,而实乃忠爱之至。庸主不察,斥为朋党,则小人得以肆其攻击,而国之败亡必由是而起。汉、唐以下二千年间,覆轨相因,如出一辙,诵是诗者不能不为之潸然流涕也。
右第三十二章。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与诏同。
“远”,官守在外者。“近”,廷臣也。“”,谓恐君忘己,因事自达以结知也。“尸”,如祭之尸,无事而坐食君之利禄也。
右第三十三章。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迩臣”,近侍之臣。“守和”,谓从容调和君德。“宰”,冢宰。“正”者,疏其流品,审其殿最。“大臣”,六官之长。“虑”,谋也。人臣各修其职而无越思,忠信以事君之道也。
右第三十四章。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
“欲”,犹当也。“陈”,谓扬君之过于外。
《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瑕”,何也。“谓”,告也。爱则必忠告之,不容已于谏矣。然必藏之心而不暴之于外,非但以为君讳过,抑其忧深思切,自不欲以言语谢其责也。
右第三十五章。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
此一节孔子之言。“有序”,无躐等也。“乱”,谓紊乱礼制。
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远,于愿反。
此即入朝之礼言之。出入升降之间而不苟进之义寓焉,则进而受禄,退而致政,其为礼义之大者愈可知矣。
右第三十六章。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竟,居影反。
“违”,已也。“利禄”,利其禄也。“要”,干求也。
右第三十七章。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慎始”,不轻进也。“敬终”,虽不见用,必尽臣礼而去也。
右第三十八章。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不以废黜死亡之故而怼君以从逆也。
右第三十九章。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辟,毗义反。难,奴案反。朝,直遥反。
此一节孔子之言。“乱”,谓逆命干法。
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
“得志”,谓己所当为与可为者。“慎虑”,不自谓能,犹必加慎也。“否”,谓强己以非所堪也。“孰”,与熟通。“孰虑”者,素非所习,尤须详审也。“终事而退”,君不见知,且毕其事,不辞劳而已,义不可留也。全身而不逆君命,厚之至也。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终事而退,则可以高尚矣。
右第四十章。
子曰:“惟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
此一节孔子之言。“命”,贵贱生杀之制也。“士”,自诸侯达于士也。君代天而司命,臣皆受焉,故君尊如天,不可违也。
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
命之顺逆,惟君所制,顺则承之,逆亦安之,顺逆莫非命也。
《诗》云:“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贲,博昆反。
“姜”,《诗》作疆。“贲”,《诗》作“奔”。“姜姜”、“贲贲”,刚正不乱匹偶也。君之淫乱虽不如禽鸟,而已为之臣,则固君矣,虽怨刺之,徒失其厚而已矣。
右第四十一章。此上十一章皆言忠以事君之道,而以实之信亦存其间矣。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此一节孔子之言。“辞尽人”者,极其辞以待人也。“枝叶”,旁博有余之意。世治俗淳则人务实而行余于言,否则言有余而行不逮也。
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
皆不为枝叶之辞,以全其忠信也。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接”,谓以辞色酬人也。“淡”者,众味之所成。“甘”,则必变而坏矣。
《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
“盗言”,谗谀贼害之言。“”,进也。
右第四十二章。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誉,以诸反。
好贤必以实,则民相劝以敦实行矣。
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衣,于既反。食,祥吏反。
行必践其言也。
《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说,输内反。
《国风》,《曹风》。“说”,舍息也。忧人之无依而令就己舍息,不徒言也。
右第四十三章。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此一节孔子之言。“口惠”,以言许人也。许而不惠,君子恶其欺诈,小人望而不得,皆致祸灾之道也。
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责,侧买反。
“责”,负也。“已”,拒也。拒人之请而致怨,过不在己。诺而负之,误人而怨深矣。
《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国风》,《卫风》。“晏晏”,和也。“旦旦”,明也。“反”,覆践其言也。“已焉哉”,绝之之辞。
右第四十四章。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与,以诸反。
君子虽所亲厚,庄敬愿恪不失其度。若令色悦人而心不然,使其为小人则必为穿窬,以其用心之阴贼也。
右第四十五章。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巧”,当作“考”,谓征实以立言也。
右第四十六章。此上五章皆言信以接众之道,而尽己之忠亦存其间,盖忠信本合以成用而为尽义之本,非是则假义制物,而义非其义矣。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此一节孔子之言。“卜”,谓卜日及牲以承祭。兼言“筮”者,小祀用筮。“私”,谓己之私意。非卜筮,则惟己之便而妄亿神明之享,不敬甚矣。
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日”,刚日、柔日。“月”,如冬至郊之类。“不犯”,不过也;因气至之类而求之也。“不违”者,从则祭,不从则免。“不相袭”者,卜则不筮,不敢渎也。“大事”,郊、禘。“小事”,群小祀。“有时日”,以其时日卜也。“无时日”,即卜筮以为时日也。“外事”,天神地祇。“内事”,宗庙。“刚日”,甲丙戊庚壬;“柔日”,乙丁己辛癸。“不违龟筮”者,言虽有时日犹必卜筮,若上辛不吉,则用次辛也。
右第四十七章。此章承第二十五章“敬神事鬼”之义而言。君子主敬以敦行仁义,用为民表,其道既尽,而王者父天母地以为天下君,大观在上,神道设教,幽明之治,初无二理。故殷人尊神以为道,虽过则偏,而实为本天治人者之所不可废,故就祭祀卜筮以明之。其立言之旨虽若视以上诸章之义为缓,而明之礼乐,幽之鬼神,本为一致,乃尽性致命承天子民之至德,非末世妖妄术数之可与,诚不可以为迂而置之也。其下四章杂引孔子之言,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齐,即夷反。盛,是征反。
“害”,违也。此章盖有阙文。谓备物尽敬,动不违时而神人咸宜也。陈氏合前章第二节以曲为之说,于义未通。
右第四十八章。
子曰:“后稷之事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
此一节孔子之言。“事”,祀事。“富”,备也。君耕藉养牲,夫人亲桑,诚尽于己而不求多于臣民,故易备也。“辞”,祝辞。“恭”,不侈备物也。“欲俭”者,无徼福之心也。“禄”,犹福也。“及子孙”者,所谓“子孙勿替引之”也。盖后稷立国之始其制如此,而周人世遵用之也。
《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兆”,《诗》作“肇”,始也。“庶无”,慎言之之辞。“迄于今”,谓至今因之。此周道尊神而事之,不敢以私亵也。
右第四十九章。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
此一节孔子之言。“大人”,居大位者。“器”,所守以交于神明者,如元龟、泰蓍、祭器之类。“威”,与“畏”通。“威敬”,尊重之,不黩用也。
天子无筮。
龟惟神谋而筮参人谋,故《春秋传》曰:“筮短龟长。”天子有事则卜而不筮。
诸侯有守筮。
在国曰“守”。诸侯大事卜,小事筮,兼用其短者,于器为轻矣。
天子道以筮。
“道”,在途也。“以”,用也。天子守龟不出,在道惟用筮。
诸侯非其国不以筮。
守筮藏之大庙,视天子之守龟,不以出疆,在道不筮。
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大,他盖反。
“宅”,居也。“寝室”,内寝。改作移居则卜之。“处大庙”者,宾祭大事处之,不卜而行也。凡此皆威敬而不黩也。
右第五十章。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二字衍文。长,丁丈反。
此一节孔子之言。“敬”,所敬也;谓飨大宾及冠礼。“祭器”,尊彝俎豆之属。“不废日月”,始见君必择日也。“不违龟筮”,卜筮吉而后仕也。“长”,谓家臣于大夫。日月、龟筮,祭则用之,出事君长,等之于事鬼神,所以为敬,二者皆通敬神之道以敬人也。
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尊所事而敬之如神,则示民以不可渎而民莫敢不敬矣。
右第五十一章。
《礼记章句》卷三十二终 船山遗书(全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