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说不尽的南北朝

40 刘裕的创业班底

说不尽的南北朝 邙山野人 3638 2021-04-06 08:5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说不尽的南北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40 |

  刘裕的创业班底

  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月十二,在一片欢呼声中,刘裕统领舰队凯旋而归,回到了建康城。

  从蒜山之战算起,这已经是刘裕第三次拯救建康于危难之中了。此时虽然卢循还在逃亡番禺的途中,但将其彻底歼灭只是时间问题。为了奖赏刘裕保卫建康和雷池、左里的辉煌胜利,以及之前北伐广固、灭亡南燕取得的不世之功,朝廷准备加封他为大将军、扬州牧,本官如故。

  其实早在广固围城之时,朝廷就准备封刘裕为太尉、中书监之职了。但刘裕还是本着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坚决推辞。后来卢循偷袭建康,刘裕虽然暂以太尉的身份指挥防御作战,但一直没有正式接受这项任命。现在朝廷要继续升他当大将军(大将军比太尉的班位靠前),他还是谦让。这时的朝廷和刘裕就像酒桌上互相劝酒的两个老友,一个夸对方本事大,一个夸对方酒量高,都想要灌对方喝半斤。如此这般几个回合,最后刘裕说行了,咱俩碰一下都少喝点儿,大将军我是不当滴,但你的面子我要给,这个太尉嘛我就不推辞了!

  于是到了三月,刘裕终于正式接受了太尉、中书监的任命。

  晋制,太尉位列八公,是执掌全国军事的宰辅之臣。当时朝廷里名义上地位比它高的只有皇上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所担任的大司马了。但那只是对宗室表示尊崇的虚职,并无实权。

  拜太尉是国家大事,刘裕又是权势熏天,为此朝廷特地举办了隆重的拜授大典。

  典礼上尊贵云集,群贤毕至,人人都穿着庄重的正式礼服,端着一副国之栋梁的模样。大家都入场之后,忽有一人姗姗来迟,不但衣衫随意、冠帽夸张,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刘裕定睛一看,原来是尚书仆射谢混。殿内虽然站了满屋子的人,却忽然间都安静下来。

  谢混这副作派,就好像一身皮衣的杀马特闯进了人民大会堂,明显是不给刘裕面子。而且刘裕心里清楚,谢混是刘毅的人。他瞟了一眼人群中的刘毅,见他面无表情平视前方,一股怒火霎时间填彻胸臆。

  “谢仆射今日可谓旁若无人。”刘裕强忍怒气,对谢混说道。

  谢混微微一笑,道:“明公您今日将隆伊、周之礼,正当使四海开衿,九州归心,我谢混是何人,岂敢与众人不同呢?”说完便将其衣衫襟领全部解开。

  谢混的意思是说刘裕你既然像伊尹、周公一样当上了国家的宰辅,就应该效法伊尹、周公虚怀若谷,使天下归心,这样四海之人也势必会向你敞开胸怀。他解开自己的衣襟,既象征天下士民对刘裕接纳,也在劝谏刘裕要大度容人。可以说,他是用抖机灵的方式向刘裕解释了自己不敬行为的深刻内涵。

  刘裕自然知道,其实这些话只是谢混给自己找台阶下的借口,而且自己的拜授大典,也没必要因此弄成僵局,于是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谢仆射说得好,真该如此云云。

  无论如何,典礼总算顺利结束了。

  封拜太尉这件事对刘裕来说,真正的意义在于此后他可以用自己的一套班子代替朝廷机构处理全国政务,使自己的幕府逐渐取代中央政府,向将来取代司马氏坐天下迈出了第一步。

  此前,虽然身为一州刺史,拥有州府,身为开府将军(镇军、中军、车骑)时有自己的军府,但州府只能处理本州政务,军府只处理军中事务。即使后来刘裕担任了录尚书事的职位,也要通过朝廷的尚书省和各曹来处理全国政务。无论朝廷百官对其多么畏服,毕竟都不是他刘裕的属下。对朝局的控制力再高,终究还是隔了一层。而当了太尉则不然。首先,太尉是天子宰辅,有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权力,而且太尉府有一套庞大的班子,相当于尚书诸曹,完全可以取代尚书省处理全国政务的功用。再加上刘裕同时又是中书监和录尚书事,中书省负责撰写诏旨,尚书省负责照旨执行,现在两个部门的头头都是刘裕,他完全可以自己拟旨,自己执行,都不用跟晋安帝司马德宗打招呼。

  刘裕心里清楚,太尉府的班底相当于自己的私人部属,这些人应该忠于自己而不是司马家的皇帝,将来应该成为新王朝的佐命元勋,对这套班子的人选,自然应该仔细斟酌。

  这时,经过讨伐桓玄、北灭南燕和荡平卢循的三场战争以及和刘毅等人的明争暗斗,刘裕已经物色和提拔了一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将,便陆续将这些人吸纳入太尉府为己所用。从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些人确实起到了帮助刘裕缔造新王朝的作用。

  这些人当中的佼佼者,成了刘宋王朝的开国元勋。其中,长于文学政事者,有刘穆之、徐羡之、傅亮和谢晦;长于武略征伐者,有檀道济、王镇恶、朱龄石兄弟和沈田子兄弟。

  刘穆之不必说了,从京口起事以来一直是刘裕的头号心腹和大管家。不管是北伐南燕还是西讨卢循,刘穆之都随军出征,进则出谋划策、协理军政,退则举荐人才、管理情报,实际上相当于刘裕阵营的二把手。其虽然位望不高,但权力不小,甚至都引起了刘毅的嫉妒。刘毅曾多次对刘穆之权重表示非议,但刘裕丝毫不为所动,拜太尉后立刻便任命他为太尉司马。

  徐羡之是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早年跟刘裕在桓修府中是同事,为人城府极深,平素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在太尉府中任职咨议参军,后来被提拔为刘穆之的副手。

  傅亮出身北地傅氏,博涉经史,尤善文词,在刘裕身边一直扮演着给领导写稿的秘书角色。后来在太尉府中任从事中郎。

  谢晦是高门陈郡谢氏之后,是当时出了名的美男子,跟谢混并称“绝代双骄”。他本是孟昶府中的僚属,后来孟昶服毒自尽,刘裕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刘穆之就推荐了谢晦,任职太尉参军。虽然刘裕很喜欢他,但刘穆之却多次压制他升迁,直到刘穆之死后,谢晦才升为从事中郎。

  在以上几名武将当中,檀道济最早跟随刘裕,从京口起义到后来讨伐桓振、卢循,数战有功。刘裕任太尉后,他先后任太尉参军、主簿和咨议参军。除檀道济外,高平檀氏家族合门从义,檀韶、檀祗等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前秦灭亡后流落至东晋。刘裕北伐南燕时有人将王镇恶推荐给他。刘裕发现,虽然王镇恶马也骑不好,弓也拉不开,但满肚子的兵书战策,而且勇敢果断,是个军事人才,不愧是“将门有将”,就任他为前部贼曹参军。

  朱龄石和弟弟超石出身世代武将之家,两人本是桓氏部属;沈田子和沈林子兄弟的家族世奉天师道,也能为刘裕所用。

  这几个人的经历出身说明,刘裕是个敢于用人也擅于用人的人。刘裕和这些人的关系,不再像当初和刘毅、何无忌、孟昶那样是盟友和兄弟,而是上级对下级、老板对员工的统属关系。正是由于有了这批各具才能的骨干,刘裕后来的“造宋”事业才得以顺利完成。 说不尽的南北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