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出师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三国5:巨星陨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九章
出师表
马谡解释道:“司马懿此人虽然胸怀大略,却一直未得重用。他自青年时代便已在曹操手下,却仅仅管理图书典籍,不受重视。自其弱冠之年至今,他身为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勋臣,却一直地位卑下,怎能不倍感委屈?”
诸葛亮不发一言,用目光示意他继续发言。马谡向诸葛亮献计道:“司马懿此番自请赴任西凉,显然是想离开魏都,而魏国群臣必定对他此举存有猜忌。我们只需散布流言,就说司马懿意图谋反即可。魏国朝廷定然不会对他坐视不管,即使不杀他,也会将其革职发配。我们一招借刀杀人便可除掉司马懿。”
马谡之计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于是诸葛亮便按照他的打算,暗中实施此计。
之后,蜀国四处散发谣言,通过商旅之口广发流言。不仅如此,蜀国还伪造了司马懿的檄文,分送各州。果不其然,各地开始纷纷议论司马懿要造反。邺城的门吏还将一份檄文转递到魏宫之中。
这篇檄文的言辞激烈,历数曹氏三代魏君之罪状,并号召天下人共同起义,推翻魏国朝廷。
“这篇檄文当真是司马懿所写?”
曹叡一见檄文,脸色大变。他一时不敢相信这封檄文是否属实,便召集一众朝臣前来密议。
太尉华歆拜伏在地,说:“陛下,此事不容小觑。臣以为,司马懿之前自请守备西凉之事,便有所图谋,他一定是别有用心。”
“可是,为何司马懿要谋反?朕与他无冤无仇,他为什么要反了?”
“您有所不知,太祖皇帝早已识破他的野心。太宗曾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因此一直让他担任文职,在书库负责整理文书典籍这类闲职,而不授予兵马,否则他极有可能意图不轨。”
王朗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正如华歆所言,司马懿自弱冠起便钻研韬略,深谙军机兵法。而且他富于心机,先帝在世时,他故意隐藏不露。他等到如今陛下即位,年纪尚幼之时才蓄谋造反,露出其豺狼野心。他此番领兵镇守西凉,恐怕蓄谋已久,还望陛下尽快加以征讨,否则会形成燎原之势,那时候就不好收拾了。”
魏帝曹叡毕竟年幼未经事,面对几位大臣左右夹攻的进谏后,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曹真提出:“陛下,此事尚未证实,倘若咱们凭一袭谣言便发兵征讨的话,岂不是先乱了自家阵脚,导致君臣失和?”
此事一时未决,众臣便拟了一个主意,他们打算仿效汉高祖伪游云梦,抓捕韩信的做法,请魏帝亲赴安邑巡视。到时候司马懿必来迎驾,他若确有谋反之嫌,便当场将其擒获。
于是,魏帝御驾巡视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安邑。司马懿按礼数,带数万人马,赶赴安邑前去迎驾。这时,却有人高呼:“了不得啦!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杀过来了!”
魏帝吓得大惊失色,群臣更是惶惶然,众人皆忙于自保,担心死在司马懿的铁蹄之下。
司马懿毫不知情,仍率兵继续赶往安邑城。没想到刚刚接近城下,就见有一支队伍挡在前面,不许他们通过。
“呔!你们要往哪里去?”曹休大喝一声,拦住去路,“好你个司马仲达!你竟然枉费先帝托孤之重任,不但不尽心辅佐幼帝,竟然起兵谋反,你好大的胆子!今日曹某在此,你若胆敢造次,仔细你的性命不保!”
司马懿不知所以,见对方横刀立马拦于马前,只得下马弃剑。他百般解释不通,于是将数万大军留在城外,愿只身面圣解释清楚:“我冤枉!请容我面见皇上,自证清白。”
司马懿来至魏帝御驾之前,拜伏在地大哭道:“请皇上明察,臣此前自请镇守西凉,绝非出于私心,而是由于此地至关重要,臣愿为陛下分忧,防备蜀国而为。敬请陛下假以时日,臣誓要灭蜀亡吴,以报三代君恩。”
魏帝曹叡见司马懿一番至真至诚的辩白,大为感动。但华歆、王朗则在一旁睨视,始终对他不认可,而一心以为此人就是一个野心家。
之后,司马懿退下,众臣又围在魏帝身边商讨对策。华歆和王朗的意见占了上风,最后群臣一边倒地反对司马懿。魏帝见状,便下旨道:“朕此前授予司马懿以兵权,令其镇守西凉之旨收回。如今世间对其百般臆测,对国家稳定不利。因此,朕打算效仿汉文帝处置周勃之例,革去司马懿之兵权,令其成为无爪之鹰,无法作乱。”
于是,司马懿当场便被革了官职,去了兵权,遣回故里。他此前所领的西凉兵马,改由曹真统领。
此事立刻便有密探飞报成都,诸葛亮闻讯后,也一改往日内敛的态度,喜不自禁地说道:“太好了!那司马懿镇守西凉一日,我便难以出兵攻魏。如今我国不必再有任何担忧了!”
接下来的几日,诸葛亮将自己锁在房中,闭门谢客。此前,魏国的五路大军进犯之时,诸葛亮也曾这样闭门不出,冥思对策。不过此番他未在池畔观鱼,而是独自在房中沉思。
经过数日的沉思,诸葛亮终于在一个晚上沐浴更衣,之后挥笔写就一封奏表,这就是被千古传颂的《前出师表》。
他此时已经下定决心,打算出兵北伐。因此,他的奏表可以体现他对蜀国的赤胆忠心,字字句句皆是其心底之言。《前出师表》的词句精美之下,更体现出诸葛亮对于治世理政的良苦用心。
文中他首先讲述后主之德,其后又分析了当今的天下大势与蜀国现状。他建议重用忠臣良将,为后主所用。在回忆起自己与先帝刘备的知遇情谊时,诸葛亮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蜀国的忠诚。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的一开始便自剖心迹: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之后,诸葛亮又接着劝谏幼主道: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在举荐忠臣良将时,诸葛亮写道: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写到此处,诸葛亮的笔锋一转,开始追思自己与先帝刘备的相知相遇,字字泣血,表上更是点点泪痕,足见其用情至深: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以实现蜀国大业为己任,在此为蜀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一定要复兴汉室,还归旧都。之后,他又以慈父之心,表达了对后主的忠诚,以及为蜀国献身的决心: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笔者相信,当诸葛亮写完全篇《前出师表》,搁笔沉思时,定会忆起先帝遗嘱。他也定然会暗自发誓,尽心尽力,辅佐幼主。那年诸葛亮四十七岁,时为蜀国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之后,诸葛亮才打开数日不开的房门,出府直奔宫中而去。他进宫面圣后,便立刻拜倒,呈上出师表。
刘禅连忙接过奏表,阅读之后对诸葛亮说道:“相父,您刚刚南征归来,才休息短短一年时间。如今您又要再度带兵征战,身体受得住吗?您已经年近五旬,还是要多多爱惜自己的身体才是啊!朕和国家都需要相父。”
诸葛亮被皇上的一番温言暖语所感,不禁泣道:“陛下美意,臣不敢不从。但臣时刻不忘先帝遗诏,即使一时得闲,也断不敢忘却先帝之未竟大业。虽然臣已近五旬,但仍愿趁自己体健无病时为陛下尽忠。若臣年迈体弱之后,只怕空有心而力不足了。请陛下不必为臣的身体担忧,臣心里自然有数。”说罢,诸葛亮便径自退下。
随后,刘禅向满朝文武告知诸葛亮决心出师北伐,也引起朝臣的议论。
大家担忧的是,刘备建立蜀汉朝廷以来,为时尚短,且连年征战,其国力远不及魏吴之强大。
前年,当诸葛亮率兵远征南蛮之时,蜀国的国库被耗费了大半。掌管国库的财务官整日担忧:“这国库马上就要入不敷出了!”
就在蜀国的财政即将被耗尽之前,诸葛亮远征大捷而归。他凯旋之时,从南蛮带回大批耕牛战马、金银犀角等物,将国库重新充实起来。如今刚刚过了一年多时间,诸葛亮又再次提出率兵北伐,蜀国朝臣人人愁眉苦脸:“如今我国根基未稳,丞相又提出大举讨魏,可谓是无谋之举。”
虽然朝臣心中对诸葛亮这个决定有所非议,但由于大家清楚诸葛亮向来做事稳妥,而且决心已定,因此无人敢于当面反对。刘禅周围也有一些臣子暗中议论。
“丞相此番北伐的胜算恐怕不大啊!”
“如今我国若是遇到敌军来袭,应该还可以勉强抵挡。但如今曹丕初丧,曹叡继位。魏国不过是一个毛孩子当朝,并不会对我国挑起任何争端。此时出征,恐怕没有必要。”
不仅朝臣心存非议,就连刘禅心中也有这些担忧。对外征战最耗费人力和财力,而同魏吴相比,蜀国人口最少,仅为东吴的一半,或相当于魏国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虽然蜀国近来的经济和国防取得了一定进展,又拥有险峻的地势,足以应付敌军的进攻,但是论及财政和人力,都远不及魏吴。
更何况后主刘禅年纪尚轻,他刚刚继位四年时间,才二十一岁。在处理政事方面还毫无头绪,远不及其父刘备的水平,另外他也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尚缺治国理政的章法。
因此,在如此多的不利条件下,大家都对诸葛亮的决定产生怀疑:“为何丞相非要出兵北伐呢?”
某天晚上,太史谯周前来拜访诸葛亮。他名为拜访,实际则带来群臣的担忧。诸葛亮十分清楚对方的来意,于是恳切地解释道:“我此番决定北伐魏国,正是因为此时的时机最佳,一旦错过便再难寻良机。一来,魏国的土地肥沃、兵强马壮,自曹操掌权以来,已渐有大国之势。我国若不趁早讨伐,恐怕将来等魏国做大便再难取胜,蜀国也只能坐以待毙。”诸葛亮说明天时之优,又谈到军事之力:“相比之下,蜀国尚算弱国。如今这天下十三州中,仅有益州一地是由蜀国完全管理。若论国土面积,我们也难与魏国和东吴相比。不仅如此,我们的兵源不足,军需匮乏,这些我都心知肚明,但也请你放心,孔明绝不会轻易打一场毫无胜算的仗。”
诸葛亮拿出一本簿子,向谯周披露了自己早已秘密训练好的一支预备兵团。这个兵团主要由南征中招募的蛮兵组成,如今正在当地秘密操练。这个兵团由赵云和马忠亲自督导,编为五个队伍,分别是连弩队、爆雷队、飞枪队、天马队和土工队。如今已经操练了整整一年时间,待这支撒手锏上阵后,定能出奇制胜。
另外,诸葛亮还介绍了他对财政等方面的准备,他说道:“我这次向陛下提议北伐,并非是突发之举,其实先帝在托孤之时便已有此吩咐。因此,我几年来一直在蜀国推行以农为本,还设置了大司农、督农等职位,目的就是要振兴农业。经过多年耕耘,虽然我国连年征战,但农业的收成一直有所充裕。不仅如此,国库除了农业收入以外,还有盐业和铁资源,都已收归国营。我们从盐铁资源收来的利益,以及田赋、户税收入,可以满足北伐的后备之需。”
诸葛亮一直关心蜀国的经济大业,在南征的同时不放松经济发展。蜀地名产之一的蜀锦是由当地妇女手织的高档布料,诸葛亮对此十分重视,他鼓励增产,将蜀锦远销各地,甚至到达南蛮与西凉胡夷之地。另外,即使是魏国和东吴这样的敌对方,在销售蜀锦时,诸葛亮也大行方便。所有销售蜀锦的收益也用于购买重要物资,源源不断地带回蜀国。这样一来,蜀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力也得到了充实。
谯周此番登门,原本是劝说诸葛亮不要出兵的,但听完一席话后,谯周便二话不说,心悦诚服地告辞而去。他转告群臣后,众人也一改之前反对的态度,转而支持道:“既然丞相早有准备,此番北征,我国必胜!”
一时间,群臣十分乐观,甚至以为很快便可以还都中原,汉朝再次一统天下了。
在众人都以为胜券在握的同时,只有诸葛亮明白此中利害。诸葛亮在做好了以上所有财力、人力、物力准备的同时,十分清楚对手魏国的强大实力。他不敢打包票,在北伐魏国的战斗中,蜀国能否最终取胜。但是,他也深深懂得,倘若自己有朝一日离开人世,恐怕便难保蜀国周全。因此,他只得痛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托。
其实诸葛亮心中还有一个秘密,一直不能对外人倾诉。他辅佐刘备多年,如今眼见后主刘禅远不及其父,心中自然凄凉无比。
而反观魏国,自曹操以来,人才济济,贤者高士齐聚一堂,而对比之下,蜀国的大将关羽和张飞都已撒手人寰,如今后主年幼,而朝臣也多资质平平。每每想到此处,诸葛亮都不禁十分忧心。
因此,在诸葛亮明知蜀国现状的情况下,他仍写下《出师表》,一抒己见,只盼能不负刘备的遗诏,一展忠臣的胸怀。
很快,蜀国三军便集结完毕。
这一切北伐的准备工作,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一时之间蜀宫内部马不停蹄地动手筹备,但却未走漏一点风声。
当年春三月丙寅日,诸葛亮终于宣布:“大军准备开拔!”
后主刘禅为诸葛亮践行时,不禁泪洒衣襟:“相父,此番远行,请您多加保重!”
诸葛亮仰望着刘禅,突然脑中闪过先帝刘备的身影,于是耐心劝慰道:“陛下,请放心。纵然我此番远征要耗上五年、十年,您的身边仍有众多忠臣良将辅佐。众臣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足以辅佐内政外交之事。”
诸葛亮此番北伐,一方面操心的是行军打仗的胜负,另一方面就是挂心国内的众臣能否辅佐刘禅治理内政。
因此,诸葛亮在临行前,对朝中人事做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他将郭攸之、董允和费祎三人任为侍中,总摄宫中之事;又命向宠担任近卫大将,总督御林军马。丞相府的事务则交给张裔掌管,任长史。另外命蒋琬为参军,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撰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为太史。经过一番任命,朝中足以信赖之人,皆被委以重任,朝廷各方面的人员配备完整。
诸葛亮环视着皇帝身旁的众臣,他眼眸中沉静的神情仿佛在说:“从今往后,朝中诸事就托付给你们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诸葛亮无言的嘱托更是代表一种信任。
徐徐的春风吹动旌旗,三军将士整齐有序,列队于丞相府门前。只见蜀军的铠甲映射着阳光,十分威风。各部队的编制是这样的: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魏延、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牙门将裨将军王平、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李恢、副将定远将军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飞卫将军廖化、右军领兵使奋威将军马忠、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刘琰、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中参军安远将军马谡、前将军都亭侯袁綝、左将军高阳侯吴懿、右将军玄都侯高翔、后将军安乐侯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前将军征南将军刘巴、前护军偏将军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行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行参军谏议将军阎晏、行参军裨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都尉盛勃、从事武略中郎将樊岐、典军书记樊建、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
而这众多将领之中,却少了一员蜀国大名鼎鼎的武将。此人就是自刘备时期便屡立战功的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
赵云的名字未被列入北伐军的点将名单之中,也是另有原因的。
想当初赵云在长坂坡一战之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身经百战,也已经两鬓花白了。诸葛亮念在他年事已高,不忍让他再度出征,便特意将赵云留下,负责守卫成都。
但赵云一听说诸葛亮未将他列入出征的名单之中,立刻气哼哼地去找诸葛亮理论:“丞相!为何赵某不能随军出征?”
不待诸葛亮开口,赵云又抢先说道:“丞相!赵某追随先帝多年,哪一次不是奋勇争先?哪一场仗赵某不是身先士卒?哪一回我贪生怕死过?您是不是觉得赵某老了,不中用了,才不派我出征的?您可不要小瞧了我,若论行军打仗,赵某绝不会输给那些年轻后生!赵某戎马一生,只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方才是大丈夫!望丞相莫要将我视为一块朽木,请准我一同出征!”
诸葛亮见赵云的态度如此坚决,只得点头答应。他生怕要是不准赵云出征,这员老将便会当场自刎寻死。
“赵将军既然如此说,我便准你出征,不过,你必须带上一员我指定的副将同行。”
“可以!丞相要我带哪位副将?”
“中监军邓芝。”
赵云欣然接受。诸葛亮将部队的编制略做调整,拨于赵云与邓芝二人五千精兵,十员战将,命他们作为前阵先锋,立刻从成都启程。
这次北伐动用的人力之多,规模之大,是蜀国前所未有的。因此,当大军正式开拔之日,成都满城的老百姓都夹道欢送,后主刘禅也不仅送出城门,还率领百官一同将大军送出北门十里之外。
大军离开成都后,沿途各村的百姓更是捧着箪食壶浆前来劳军。
而当诸葛亮的四轮车经过时,村镇田边都有无数百姓遥遥跪拜。村妇老妪更是献上井水为将士解渴,献上面饼为将士充饥。
诸葛亮见状十分感慨,他一边回望,一边想道:“看来我已无后顾之忧了!”
另一厢,魏国得知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倾巢而出,一时朝野动荡。魏国幼帝曹叡忙向群臣问计:“蜀国大军前来,有哪位可以前去阻挡?”
但是,满朝皆静默,众人面面相觑,不发一言。这时,有一人挺身而出:“启禀陛下,臣愿去迎敌!”
众人不禁回头望去,原来发言之人名叫夏侯楙,字子休,他是夏侯渊的儿子,任安西将军兼尚书、驸马都尉。
其父夏侯渊从武祖曹操起便是一代功臣,后来在汉中一役中牺牲。因此,当听闻蜀军来袭时,小将夏侯楙立刻自告奋勇,上要报国恩,下要替父报仇,以慰亡灵。
这个夏侯楙在父亲战死时尚年幼,他由伯父夏侯惇抚养长大。曹操十分可怜他的身世,便招他为驸马,将女儿清河公主下嫁与他。这位驸马爷虽然身份尊贵,但是为人却十分轻浮急躁,在魏军中的声名并不好。
但是,如今夏侯楙的身份和地位都完全胜任大将军一职,因此众人不便反对。曹叡便立刻授予他关西二十万兵马,命他掌管印绶,一举击破诸葛亮所率的蜀国大军。 三国5:巨星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