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二 后蜀三十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三国5:巨星陨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番外篇二
后蜀三十载
接下来是一篇讲述诸葛亮死后,蜀国三十年历史的简述。
对于蜀国而言,诸葛亮生前可谓以一己之力,独挑蜀国的重担,这么说绝非言过其实。在他死后,蜀国难免将走向灭亡的下坡路。
诸葛亮在生前一直全力复兴汉室,他也担心自己之后大业难成,因此一直对身后事有所考虑。
为了稳定蜀国江山,他在自己的遗言之中将一应事务皆有交代。他对蜀国的忠贞之心,可见一斑。
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依然维持了三十年之久,可以说是诸葛亮虽死犹生,一直庇护所致。
诸葛亮死后第二年,即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蜀国朝廷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带领蜀军从五丈原撤军,后诛杀魏延的杨仪首先陨落。他被削去官职,流放汉嘉,最终自行了断了性命。
在诸葛亮生前,他帐下的魏延和杨仪便早已势如水火。魏延鄙视杨仪,杨仪也仇视魏延。诸葛亮对此了如指掌,但仍不动声色地各取所长,让他们为我所用。
他们二人当时便各自心怀鬼胎,打算在诸葛亮死后争当丞相之位,而经常明争暗斗。
之前,吴主孙权在会见蜀国使节时,询问诸葛亮重臣是何人,在听到回答后,孙权十分同情孔明:“唉!诸葛亮竟以魏延、杨仪之流作为左右,看来蜀中果然无人了。他夹在两人之间,着实艰难。”
当时孙权便已看清魏延、杨仪的本质,也体会到诸葛亮的无奈。
对于他们二人的人品,诸葛亮生前曾评价:“延矜高,仪狷介。”
因此,在他临终前,并未对二人有所重任,而是将蜀国托付给稳健的蒋琬与费祎。
杨仪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不久便落得如此下场,全因其野心膨胀,咎由自取。他除掉魏延后,率领大军返回成都时,一心以为会被朝廷重用。但他发现,最为重用的是蒋琬,自己则只任中军师。杨仪一气之下失去冷静,满腹牢骚并暴露出了自己的野心。最终蜀廷才先发制人,削其官职,流放到汉嘉。
这是诸葛亮死后发生在成都的第一件大事。当失去一个顶梁柱后,无论是国家或家庭,势必会遇到内斗的情况。蜀国自然也难免例外。
蒋琬首先被任为尚书,他不愧是诸葛亮临终前所托之人,处理内外事务十分得当。众人皆对他嘉许:“他虽然才华并不出众,但胜在不骄不躁,身居要位仍举止如常。”
诸葛亮当初之所以推举他,恐怕也正是看上他这种平淡的特色吧。
建兴十三年四月,蒋琬升任大将军、尚书令,原尚书的职位由费祎担任。此外,吴懿被封为车骑将军,统汉中之军。
当时,大部分北征军皆已撤回成都,但仍在汉中保留了大批兵力,汉中仍是蜀国的一处重要前沿。吴懿被派去汉中,便担任此要务。
与此同时,原本蜀国的同盟国东吴却生异变。他们得到诸葛亮的死讯后,便不再掩饰对蜀国的野心。
“东吴若此时不救蜀,恐怕蜀国会被魏国所吞。”
吴国以此为名号,发动数万大军,一直侵入蜀国巴丘。蜀国见状,立刻也发动大军前往巴丘,同时运用外交手段向吴国喊话:“贵国的好意我们收到了。如今我们可以自保,并无危险,还请回吧。”
吴国见蜀国的态度十分强硬,而且大军当前不便得手,自己趁火打劫的意图难以实现。于是便顺势撤军,自行收兵而去。
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蜀改元为延熙元年。
蒋琬发动讨魏大军,先到汉中,窥探魏军动向。
先帝刘备的大志便是复兴汉室,入主中原。如今虽然刘备和诸葛亮都已去世了,但蜀国的许多忠诚老臣对此没齿难忘。
蒋琬因知诸葛亮当年陆路出兵时,屡屡被粮道不畅所扰,故建议此次改以水路而进,攻打魏国。但是,蜀廷却反对:“虽然我军可以利用北流之水发兵,顺流而下十分便利。但是一旦需要撤兵,便不得不逆流而上,恐怕过于艰难。”
因此蒋琬水路作战的建议终未被采纳。蜀廷否决了他的建议,也体现出当时朝中百官已不愿再进行远征。
“蜀国究竟是该坚持防守,还是主动进攻?”
一连过了几年,蜀国一直对于这个问题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到了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国认定蜀国势力弱小,可以一战而破。
“此时正是攻蜀良机!”
于是命曹爽为帅,带领数十万人马出长安,打算经骆口(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一举拿下觊觎已久的汉中。
但是,蜀军的战斗力仍不减当年。他们在魏军前进途中设伏,使魏军陷入苦战之中。
之后,费祎率援军及时赶到,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县)当地的蜀军准备周详,因此魏军被蜀军据险而战,遭到顽强的抵抗,反而损伤惨重。
“蜀军好生厉害!看来诸葛亮的余威犹存!”
曹爽无奈,只得退兵。
翌年,蜀国蒋琬亡故。
蜀国的贤臣良将原本稀缺,如今又如同晨星一般,随着天际渐明,逐渐消逝。蜀国的命运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逐渐拉至末路。
蒋琬虽一直未能成为蜀国之相,但他始终恪守诸葛亮遗嘱,不愧是一位忠贞之士。
同年十二月,尚书令董允也相继去世了。董允是蜀廷之中仅次于蒋琬的重臣,素以刚直不阿著称。两位重臣相继去世,令人惋惜不已。
与此同时,随着他们的故去,朝廷中涌起了另一股势力。那就是以宦官黄皓为首的佞臣之流。
这些奸诈小人以为终于轮到他们掌权了。宦官黄皓素得后主宠信,原本便不可一世,如今更无朝中大臣制约,便开始伺机干预朝政。蜀国之中的忠臣良将相继辞世,轮到这帮小人取而代之,插手内政外交,蜀国今后的走势便更为不言而喻了。
不过,虽然蜀廷之上小人当道,但仍有费祎、姜维等人尚在勉力支撑。他们忠心为国,锐意改革,力图扭转蜀国逐渐衰败的命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如此呕心沥血的奉献难能可贵。
虽然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姜维其自身的缺点却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姜维明知自己并无诸葛亮那般雄才大略,更不及其智谋多端,但他却急于求成,勉力担任自己所不能及的任务,最终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瓦解。
其实,姜维作为一名武将,又得诸葛亮亲授兵法,是其唯一的传人,他完全可以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但是,姜维认为自己唯有一心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并且因此奋不顾身,才是他最大的人生目标。因此,姜维义无反顾地制定下攻打魏国的计划。他此前一直对凉州地方的羌族采取怀柔政策,如今便打算以羌族作为攻魏的主力军。
姜维在延熙十年(公元247年)秋,率军攻占了魏国的雍州。
魏将郭淮、陈泰奉命迎敌,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蜀军一度攻占了几座魏城,但终因被切断了后路,加上许多蜀兵临阵脱逃,最后只得仓促撤兵而归。
此时,蜀国不幸失去了一位重臣,费祎去世了。
在蜀廷之中,唯一能继承诸葛亮之任,担任蜀相之人,朝野首推费祎。因此,当他的死讯骤然传出后,朝廷上下震荡不已,愁云密布。
刚开始,蜀廷还可以封锁费祎真实的死因,久而久之,人们才了解到他死于非命。原来在一个晚宴上,费祎正与众人相谈甚欢,魏国降将郭循却突然将他刺杀而亡。
在费祎死后,蜀国国运的重担便全由姜维一肩挑起。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八月,姜维与魏将王经战于洮西(今甘肃省,临洮县),获得了暌违已久的大捷。此战剿灭了上万魏兵,鲜血将洮西山河染成血红。姜维也因此被封为大将军。
但是,姜维接下来却遭遇了魏军名将邓艾,此战惨败于魏军手下。
尽管姜维少时追随诸葛亮,也一再仿效其作风,最后却只是学其形而未得其神。无论在人格、能力以及先天资质上,姜维与诸葛亮的差距甚远,在战场上尤为体现出来。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姜维攻入秦川(泛指今陕西、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之前魏军刚刚调动了关中的人马,因此正好乘虚而入。
魏将邓艾、司马望却并不与他正面交锋,避其锋芒,无视蜀军的挑衅。姜维耗尽力气也未能得逞,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那厢姜维努力完成诸葛亮遗志,在前线积极进取之时,宦官黄皓等人却一直在朝中营造反战的气氛。
在这种形势下,姜维在前线也屡遭掣肘,难以展开作战。蜀国逐渐滑入危急存亡的边缘。
延熙的年号仅用了二十年,之后又改元为景耀元年。后主刘禅早已厌倦国政,整日只顾迷失于歌舞升平、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一方面他本身便昏庸无能,另一方面黄皓之流更助长了蜀帝沉迷享乐。
“唉!蜀国已经国难当头了!”
“长此以往,蜀国便如夕阳西下,没有多少时日了!”
虽然有识之士都在为蜀国的未来嗟叹,但宦官黄皓却仗着皇上撑腰而有恃无恐。
众人之中,唯有姜维一人不怕触怒皇上,几次大胆直谏,希望刘禅能够远离宦官佞臣。
但是,刘禅已经彻底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堕落得如黄皓之流一般糜烂。宛如身在一片烂果堆中,好果子也未免被腐。他醉心于甜言蜜语的陷阱,享受美女悉心的伺候,就连肩上落下一片柳絮,也自有人为他拂去。在动听的丝竹音乐中,舞女婀娜轻摇的细腰中,刘禅整日擎着琉璃杯,满口美酒佳酿,哪里还顾得上国家,更顾不得天下。忠臣良将的直言相劝,被他全然抛在脑后。
“蜀国已成风中残烛,支撑不了多久了!”姜维屡谏无用,只得无奈叹息。
与此同时,魏国也看出蜀国的情势。
“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秋,魏国准备大举侵入,彻底瓦解蜀国政权。魏将邓艾、钟会率领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攻向汉中。蜀国的前锋不堪一击,迅速溃败。
唯有姜维凭借剑阁天险,为国奋战,不许敌人进犯。但魏将邓艾却领兵突破了阴平之险,迅速席卷汉中,兵临成都城下。
成都消耗了太久的繁华,如今大敌当前,蜀国上下却无能为力。
蜀民原本乐享太平,因此当魏兵涌入到城下时才发现这不是一场梦。他们狼狈地四处逃亡,心中仍然不肯相信:“敌人怎么真打过来了?这怎么可能呢?”
成都守军毫无防备,遭到魏兵一边倒的打击,惨遭蹂躏。老弱妇孺,痛哭悲号,惨不忍睹。富饶的西蜀之中,无论是美轮美奂的高门豪宅,还是璀璨夺目的蜀地文化,在魏军铁蹄的践踏之下,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蜀国在哭泣,蜀地在颤抖。
蜀国王宫此时陷入一片大乱。
后主刘禅一筹莫展,只会抱着嫔妃哭天抹泪。那些得势的宦官此时也傻了眼,根本不知所措。
魏军气势轩昂,逼近城下,齐声高唱:“蜀国已亡!蜀国已亡!”他们逼迫蜀帝自觉开城投降,跪在魏旗之下称臣。
“朕该怎么办?你们谁有办法赶快说啊!”刘禅战战兢兢地召集群臣拿主意。
蜀廷重臣连夜商议,却始终意见不统一。众人吓得面白如纸,毫无生气。
“咱们应该投奔东吴!只要臣等护送陛下的御辇逃到了吴国,将来必有东山再起、重返蜀国的一天!”
“吴国怎么能倚重呢?那个孙权一心想坐收渔翁之利,从不践行同盟之约。如今魏国来袭,他定盼着我国被灭,他好分一杯羹。自从诸葛丞相死后,吴国的野心昭昭,咱们去吴国岂不是去送死!”
“要不咱们逃去南方吧!听说那里的民风淳朴,而且诸葛丞相当年曾广布王道,那些蛮人应该可以保护我们。”
群臣七嘴八舌,意见不一。刘禅听得一头雾水,难以决定。
最后,重臣谯周终于开口,他口齿笨拙,却十分坚定:“陛下,世间万物均有始有终,倘若中间有变,仍能想方设法进行挽回。如今蜀国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皆是由诸葛丞相逝世所导致的。如今这个局面已是天命注定,再想改变也只是徒劳无功。臣以为,若陛下投奔吴国,实在行不通,若想去南方避难,也难以力挽狂澜,反而暴露丑态。还望您莫要令先帝御德蒙羞,勿让蜀国徒遗天下笑柄才是。”
“谯周,你这是什么意思?你难道是要朕开城投降不成?”
“臣虽未说出口,但相信陛下已有判断了。此乃天命,除此以外再无其他法子了。”
正当众人面面相觑,不敢言语之时,刘禅却出人意料地开口答道:“好吧!那就依你之见,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了。”
说罢,刘禅紧张的神情也放松下来。蜀廷众臣不禁掩面哭泣,但并没有人出言反对。大家都深知谯周的说法不错,只是在面对亡国之时,人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朝廷之中陷入一片死寂。
关于谯周,还有一段著名的逸事。
建兴初年,诸葛亮尚在时,他得以初任为官。诸葛亮因久闻他的学识渊博,便主动将其举荐给后主。谯周这位农家出身的学者才得以被任为劝学从事。
谯周第一次拜谒后主之时,外表其貌不扬,再加上笨口拙舌,回答起问题时显得十分吃力。不仅如此,他虽满腹经纶,一开口却说了些不得体的话,令满朝文武失笑出声。
“丞相,有官员在廷上肆意出声,有违礼法,是否应惩戒他们失仪之罪?”
有负责整肃朝纲的廷官向诸葛亮报告此事,却被他拦下:“我尚且难以忍笑,何况左右?”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意思是他自己都难以遵守廷仪之礼,又怎能因此惩罚其他人?实在有悖法理。因此他压下了这桩罪名。
后来,当诸葛亮的死讯传来,谯周连夜便起身离开成都,千里迢迢赶去迎接诸葛亮的灵柩。其他私自去迎灵的官员皆被治以擅离职守之罪,唯有第一个前去的谯周例外。
如今,谯周又独自直谏后主投降,而不为众议所拘。此人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立刻有人将后主打算投降的消息带到城外。魏国大军一片欢腾,他们一边山呼万岁,一边唱起凯歌,震动成都内外。蜀宫上已升起降旗,后主刘禅率领满朝文武和后宫嫔妃,打开城门,徐徐走出城外,在魏将邓艾面前宣誓投降,屈辱地向魏国称臣。
蜀国自开国以来,历经二世,总共只有四十三年的历史,如今便已亡国了。
先帝刘备的昭烈庙前,松柏森森在凄风中呜咽;定军山上,诸葛亮的墓前浓雾滚滚,似乎欲遮住他的双目;蜀国的英勇先烈关羽、张飞,还有无数人父人子,多少为国捐躯的赤胆忠魂,此刻身在九泉之下,又怎能瞑目?
为了这片河山,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青山翠柏埋忠骨,只愿蜀国江山能世代永传。如今,山河变色,大地呜咽,耳边响彻的是魏兵进军的踏步之声,蜀国上下,飘荡无数魏旗。
就连蜀地淳朴的老百姓,也人人嗟叹。蜀国怎么亡了?
但是,在蜀廷一致同意对魏投降之时,仍有一人坚决反对。此人的身上流淌着皇族的血液,他是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刘谌极力反对投降,坚持要作战到底:“儿臣绝不做亡国奴!咱们应该战斗到底,哪怕整座蜀宫都作为陪葬!”
但是,无论他如何鼓动,蜀廷中却无人听从他的话,更无人追随他一同抗击敌人。刘谌失望之下,便带着妻小来到先祖刘备的昭烈庙前,先杀死妻儿,之后自绝而亡。
在蜀汉亡国之时,尚有这位皇子以死殉国,保留了帝国的一线尊严。
与此同时,姜维正苦苦据关而守,与魏将钟会进行对峙。这时,他得到了成都已经投降的消息,同时接到后主要求全军投降的命令。
“降!”
蜀军得知此讯,清楚自己就要成为对方敌军的俘虏,无不痛心疾首。
“功亏一篑啊!我们不服啊!”将士们心中愤恨不已,只得奋力用剑劈砍山石,聊以泄愤。
由此可见,蜀人的斗志尚在。在诸葛亮故去的三十年中,蜀军连年征战,“以攻为守”,积极进取。蜀军如此大无畏的气概令人十分敬佩。
姜维等蜀将的武勇虽值得钦佩,但他们却听不进费祎的忠告,反而一再误国。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加速了蜀国衰落的进程,可谓自取灭亡。
费祎在世时,曾经对姜维给出金玉良言:“费某虽有些本领,但我深知自己远不及诸葛丞相之才。就连丞相那样的人都未能平定天下,费某便痛恨自己无能,思考自己又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如今看来,我们唯一能做好的,便是守住蜀国河山,严肃法纪,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如此而已。至于对外能否复兴汉室,能否一统天下,恐怕要等到日后,留给诸葛丞相那样的大贤人来达成。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可以轻易战胜强敌。这些都请姜将军慎思,我们共勉。”
费祎情深意切,忠告姜维要守住本分。但是姜维却一直抱有远大志向,因此将费祎的劝告抛在脑后。而他究竟是对是错,恐怕有很多人十分认同费祎最后那番言论。
蜀国在历史中短暂存在的这四十三年若谱成一首歌,属于姜维的篇章可能是最为华丽的一曲。他充满了激情,因此即使遵旨投降了魏军,他仍难以长期忍受屈辱。后来姜维起而反抗魏将钟会,被魏军逮捕,与妻儿族人一同惨遭斩首。可能姜维的命中注定,他与魏国不共戴天,不是他斩了魏将,便是将自己的热血染在魏军的刀锋之上。
魏军占领成都后,魏将邓艾拿到蜀国的记录文簿,其中记载道:
共有户二十八万,男女人口九十四万,带甲武士十万两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
蜀国的人口如此众多,财产如此丰富,可见一斑。
但是,蜀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凋敝,蜀军的斗志也早已不如早年昂扬。后主刘禅走下龙椅,屈尊率领百官出城降魏,订立亡国之盟。如此富饶的蜀国就此灭亡,怎能不令人倍感凄凉?
如果要罗列蜀国灭亡之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二是杨仪被贬,三是重臣董允、蒋琬相继去世,以及费祎的不幸身亡。如此一系列的变故,最终导致蜀国运势与日俱下。
蜀汉末期,刘禅亲政,宦官黄皓干政,令原本衰败的朝政更加滑向灭亡的边缘。在中国的历史之中,几乎所有朝代在末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宦官当道,以及随之而来的暴政、苛役、享乐至上等现象。蜀国的末期也是如此。
其中,蜀中学者的思想分裂,更加加速了国家的灭亡。他们对诸葛亮制定三国鼎立的国策不以为然,甚至对统一天下也不感兴趣。朝中不仅萌发出厌战的思潮,更是否定之前数年征战的意义。
在这些人中,以闭门造车的杜琼等人为代表。他们不顾前线将士的牺牲,一味搬弄《春秋谶》中的词句,甚至放言:“代汉而起者,当涂高也。”
所谓“当涂高”就是暗指魏国。“魏”字有“高台”之意,即为挡路之高台。杜琼虽承蜀国俸禄,却公然宣称魏国将取汉而代之,令人难以置信。
不仅如此,学府中还有人更加危言耸听:“先帝名备。备者即为准备之意。如今后主讳禅。禅者禅让之意。看来刘氏江山最终会将帝位禅让给别人了。”
一个国家之中的学者竟有如此言论,国家又怎能不出问题。蜀国早已病入膏肓,而这些流毒只是一时隐而未发而已。
至于后主刘禅在投降之后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所有投降的蜀国朝臣,皆被委以新官,食魏国厚禄,心甘情愿仕于魏帝。而刘禅则被迁至魏都洛阳,封为安乐公,将他养在府中。
有魏人登门拜访刘禅,探听他的口风:“不知您来到魏国之后,日常起居可有任何不便之处?想必您一定思念故乡,时而感伤吧?”
但刘禅却嬉皮笑脸地答道:“这个地方太好了!四时宜人,又有无数美味佳肴,我早已乐不思蜀了!”
也许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在敌国的土地上只能显示这种淡泊。如若这样,他倒也达到了一个难得的境地,只可惜他原本便贪图享乐,这只不过是他的真情流露罢了。他乐不思蜀只能令人感到可悲。
接下来便进入魏晋更迭的时期了。
蜀国失去了诸葛亮,魏国便能真正高枕无忧。但是,自从国家失去了外患,朝野也逐渐淡忘从前的战端。魏廷上下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国内便滋生出安逸享乐之风。
初时,这种风气首先体现在上层社会。魏帝在洛阳大兴土木,便是一例。魏都之中不仅建造了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等巨殿高阁,还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兴建了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这等林泉宫苑。为此所召集的工匠就有三万余人,动用的人力更达三十余万。如此劳民伤财的建筑比比皆是。
曹叡原本是一代明君,他为何会由此改变?为何会发展到滥用国库之银,陷入奢靡攀比之陷阱呢?也许这是他生而为人的人性弱点,也可能是文化上的自然循环吧。
无论如何,在耗费了无数人力财力后,这些殿堂楼阁终于落成了。其雕梁之美、华栋之妍、壁瓦之灿、金砖之丽,无不令人头晕目眩,其豪奢雄伟,更是难以名状。
在魏都无限奢华的背后,百姓已经被榨干,街头巷尾充斥着人民不满的怒火。但曹叡却仍不满足,下令继续修缮芳林阁。于是,官吏们奉旨在各地搜刮各种建材,驱使百姓宛如牛马一般搬运物资。
“即使是武祖也未曾如此奢华,驱使民力不止啊!”
曾有公卿直言进谏,但曹叡却充耳不闻,甚至将劝谏之人斩首问罪。
另一方面,自然有人曲意逢迎,讨魏帝的欢心:“人若能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便可永葆年轻,长生不老。陛下只需在长安宫中建柏梁台,设一铜人手捧承露盘,每日三更时分,盆中便会接到北斗所降甘露。这种天浆,又曰甘露,以此与美玉之屑混合调和后,陛下每天服下后便可延寿百年,更可永葆少年颜泽。”
魏帝曹叡竟然接受了这等虚妄之言,并深信不疑,魏国的前途便不言而喻了。
当时的魏国虽然国运依然昌盛,或许是得益于魏廷有众多的良臣谋士。魏国自曹操开国伊始,便不乏文人良将,因此常保国富民强。
在当时的魏廷,司马懿可谓硕果仅存的几位开国元勋之首。司马一族更是都城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
司马懿死于延熙十四年,亦即魏国之嘉平三年。曹叡赐以国葬之礼,其遗职与勋爵皆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不久后,司马师也亡故,便由其弟司马昭继任。
司马昭被封为魏国大将军,权倾一时,威不可挡。魏帝还封他晋王九锡,功高盖主。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任,此时已进入魏元帝时代。最后,司马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创建了新王朝。
司马炎便是晋武帝。
自曹操开创魏国,历经五世,共有四十六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蜀国亡国后三年,魏国也亡了。
晋朝夺取了魏蜀的江山之后,便一直觊觎东吴的领土。当时吴主孙权已故,孙皓继位后立刻实行苛政,江南各地不堪重负纷纷起义暴动。吴国所幸还有长江天险可拒外敌,江东丰饶的土地可自给,还有都城建业中的忠臣良将可倚重。晋朝一时难以得手。
但是,吴国的衰败之势也难以避免,在孙皓的暴政之下,吴国历经四世,共五十二年的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
这时,浩浩荡荡的水旱两路大军便侵入江南。无数旌旗翻滚,只见每面旗上皆有一个斗大的字——“晋”。
三国就此统一,成为晋朝。 三国5:巨星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