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马中赤兔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一章
马中赤兔
首日之战,董卓大败。
那吕布骁勇异常,于沙场之上无人可挡。并州刺史丁原也纵马提枪,战于疆场。他于乱军之中发现了董卓的身影,于是大喝一声:“篡逆之贼,原来在此!”
丁原打马便追:“阉党作恶,始乱我大汉天下,致使万民涂炭,民不聊生。你既然身为朝廷命官,任凉州刺史,寸功皆无,不为皇上分忧,却欲废帝立新,实现你的狼子野心。如此大逆不道之徒,谋权篡位之党,真是岂有此理!来来来!我今日就要替天行道,将你的人头砍下,以示洛阳百姓,以慰天下众生!”
丁原边骂边打,气势如虹。
董卓见此情景,心中畏惧,不敢答话,匆忙拨马逃回大营。而当日董卓的大军也士气大挫,董卓无奈,只得退阵而居。
是晚,董卓将属下一众部将招致帐中,商讨对策。他不禁叹道:“那个凉州刺史丁原果然了得。而那吕布乃是人中豪杰,有他上阵,我们难有胜算。若能将那吕布招致麾下,这当今天下,岂不是我的掌上之物!”
只听众将官中有人答道:“将军!此事简单!”
众人闻声望去,看到发言者乃是虎贲中郎将李肃。
“哦?李肃,你莫非有何良策?”
“办法倒是有的。不过,需要将军将您的赤兔马和一袋金银珠宝暂交于我。”
“要马做甚?”
“我与吕布恰为同乡。此人虽骁勇善战,却有勇无谋。我只要带上这两样东西,以及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吕布一番,定能实现将军所愿!”
“噢?此事能成?”
“请将军拭目以待吧。”
董卓依旧满腹狐疑,他问心腹李儒。
“李肃此言,你看如何?”
李儒答道:“为得天下,一匹赤兔马又有何足惜!”
“此话有理。”董卓重重点头,下定决心,就用李肃之计。于是他将爱马赤兔和一袋金银珠宝交于李肃。
赤兔乃是稀世名马,号称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此马周身通红,奔驰起来,项上的鬃毛摇摆,仿佛一条流动的火焰。此赤兔马虽为董卓将军的心爱之物,但名声在外。可谓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次日晚上,李肃命两个随从牵上赤兔马,马背驮上金银珠宝,悄悄来到吕布营中拜访。
吕布见他,甚为惊喜:“啊呀是你!好久不见!”
他立刻携手将李肃迎至帐中:“李兄,你我虽为同乡好友,但久无音信。你一向可好啊?”
李肃也与他一叙久别之情,答道:“为兄不才,如今在汉朝为官,任虎贲中郎将之职。听说你也在匡扶社稷,投身国事。于是今夜特来祝贺。”
忽然,吕布仿佛听见什么似的,竖起耳朵,他问李肃:“方才听到帐外马嘶之声,莫不是你的坐骑?这嘶鸣之声惊世不俗,看来你有一匹骏马啊!”
“这马么,确是名马,但不是我的坐骑。我今日特地牵献给足下的。不知吕兄是否喜欢,咱们共同一赏!”
李肃起身相邀,引吕布来至马厩。
吕布一见之下,惊叹出声:“好马!此乃稀世逸骏啊!”
“李兄,吕某无功受禄,难以为报啊。”
吕布难掩喜爱之情,立刻于帐中设宴,与李肃把酒言欢。
待到酒兴正酣之时,李肃趁机说道:“吕兄啊,这匹名马我此番特地献于你。不过这赤兔美名,天下皆知。若是你的父亲向你要马,我就太遗憾啦。”
“哦?你何出此言,莫非是醉了?”
“我并未喝醉。”
“家父早已过世,怎会来与我夺马?”
“非也!我说的乃是你的养父丁原。”
“哦!你是说养父啊。”
“吕兄啊,恕我直言!我看你骁勇善战,文武兼备,如今却如绵羊一般,被养于笼中,不得施展才干,着实可惜!”
“唉!李兄有所不知,自从家父过世,我便被寄养在丁宅,被丁原大人抚养长大。如今即使想有所作为,也是难以为之啊。”
“哦?竟有此事?”
“自然如此。我如今风华正茂,正是大展雄才之机啊。”
“吕兄啊,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日月易迁,光阴如梭,你如此这般的空度青春,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这个么……李兄,那依你所见,如今这天下之中,朝中群臣,又有谁能称得上是真英雄?”
“若论英雄,自然是凉州刺史董卓将军啊!”李肃趁机游说,“董卓将军敬贤礼士,兼备宽仁德望。这天下英雄非他莫属!将来能成大业之人,必定就是董将军!”
“果然如此么?”
“吕兄以为如何?”
“哦,其实我也一向敬仰董卓将军,但他与养父关系不睦,因此无缘相识。”
听到吕布如此言说,李肃立刻取出那一袋金银珠宝呈于面前:“实不相瞒,此次我所来正是受董将军所托,此为他送你的礼物。”
“这如何使得!”
“想必你也知道,这赤兔马乃天下名马,也是董将军心爱之物,给一座城池都不肯相换的。但董将军爱吕兄之才,让我务必带来送给你。”
“啊!没想到竟得董将军如此厚爱。我该如何报答他的一番好意呢?”
“这有何难!来来来,请附耳过来。”
李肃在吕布耳边如此这般的密语一番。
此时夜已深沉,大营之中士兵沉睡正酣。只听见桀骜不驯的赤兔马在马厩中,不时以蹄蹬地,发出阵阵嘶鸣。
“如此也罢!”
吕布闻言,重重点头。
李肃附在吕布耳边密语一番之后,见吕布双目放出精光,于是继续煽风鼓动道:“若要成事,必须从速!若吕兄决心已下,现在不办,更待何时!李某就在此斟满酒杯,静候佳音!”
吕布下定决心,立刻快步出门。他来到丁原的大帐外,向帐内窥视了一下。
丁原此时正在挑灯夜读,发觉有人进来,便转头问道:“是谁在那里?”
丁原回头看见吕布满身酒气,面目狰狞,手持宝剑站在当下,不觉愕然。他起身问道:“吕布,出了何事?你的脸色怎么如此怪异?”
“哼!想我堂堂男儿,何须一直当你的养子,受制于你,阻我大展宏图!”
“逆子!口出狂言!”
“无须再说!”吕布冲上前去,一刀砍下丁原的首级。
大帐之中,血溅当场,只见灯火黯淡,夜色惨然。
吕布提着染血的宝剑,如疯似癫。他站在中军帐外,大声呼喝:“丁原死了!他不仁不义!我吕布已将他斩杀!军中有志者,跟随于我,不服之人,速速离开!”
他在营中边跑边喊,沉睡的士兵们都被恍惚惊醒,闻讯后难免一阵骚乱。有人留下,有人离开。最后大约有大半兵士选择留下,追随吕布。
待军中骚乱稍平,李肃抚掌大笑:“大事成矣!”
李肃随即带领吕布回到董卓的营盘,并报告了事情的经过。
“李肃!你可立了大功一件!”董卓欣喜若狂。
第二天,董卓特地大排酒宴,隆重地将吕布迎至帐中。
吕布则骑着董卓所赠的赤兔宝马而来。他跪倒在董卓面前,效忠道:“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吕布今日弃暗投明。承蒙董公收留,不胜荣幸!”
董卓连忙将他搀起:“董某欲成大业,而得足下这般骁勇猛士,助我一臂之力,实如久旱逢甘露。董某更加喜不自胜啊!”
董卓与吕布一起携手入席,共享酒宴。
吕布乐而忘形。席间董卓拿出黄金铠甲和锦袍,作为见面之礼。他们二人饮酒贪杯,最后大醉而归。
说来可惜啊!吕布这样的英雄好汉,却被眼前的诱惑蒙蔽了双眼。他徒有青云大志,却投错了主人。
此时,吕布已入董卓笼中。
而董卓此番再也无所忌惮。他的威势正旺,如旭日东升,野心也日益膨胀起来。
他自封为前将军,其胞弟董旻被封为左将军,而吕布则被封为骑都尉中郎将,为都亭侯。
万事俱备,只差行动。
董卓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帝位的废立。他的心腹之臣李儒不断谏言,助他实现此计划。
“也罢!这次大事可成!”
于是,董卓重操盛宴,再邀文武百官齐聚府中。
在这京师洛阳,人人热衷宴乐。尤其是朝廷百官,个个都是美酒佳肴的行家里手。彻夜畅饮,歌舞升平,此乃家常便饭。
“今日酒宴的气氛,比上次和谐多了。”酒至半酣,董卓环顾四周,颇感得意。
此时正是时机!
“诸位!”
董卓执杯而起,向在座各位问候。
一开始,他身为主人难免寒暄客套一番,在座诸君也共同举杯,纷纷感谢将军的款待。一时间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董卓以为这场面热烈,皆因自己人气过旺,于是忽然旧事重提。
“上次酒宴,董某提及一事,尚未得到在座诸公明判,因此终未决议。今日,老夫欲借此盛会吉日,邀请诸位将未尽之大事做个决断。如若各位同意,我们不妨共同举杯庆祝。不知诸公意下如何啊?”
他再一次提出废除新帝,改立陈留王之事。
原本喧嚣的宴会酒席,忽如沸水遇冷,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
……
如此重大的问题,闻者皆三缄其口,不肯发声。
突然,有人喊道:“不可!万万不可!”
发声之人正是中军校尉袁绍。他敢冒董卓的压力,点燃反对的导火索。
“袁某敢问董将军!为何总是平地起浪?为何总是徒生是非?为何一再要求废黜现帝,而改立陈留王?出此阴谋,究竟为何?”
董卓以手扶剑,怒道:“住嘴!我哪有什么阴谋!”
“身为人臣,私议废帝之事,还不叫作阴谋?”袁绍毫无畏惧之色。
董卓面色铁青,怒骂道:“老夫哪里密议朝政?今日百官都在这里,我们是开诚布公地交流意见!”
“这只是一个私人宴会。董将军若要议论朝政,理当在朝上。为何偏不在皇上面前议政?为何不请满朝文武百官和太后商议?”
“好生啰唆!若是厌恶我这私宴,还不快滚出去!”
“我偏偏不走!我倒要看看,有谁会赞成这阴谋诡计!”
“哼!我倒要你知道,董某的剑够不够快!”
“口出狂言!诸位,董将军刚才所说,大家都听到了吧?”
“如今这天下之事尽在我手。若有谁不满,就随袁绍速速离开!”“董卓!你妖言惑众!一手遮天!”
“竖子!你若在此造次,老夫就一刀下去,让你命丧当场!快滚!”“哼!如此肮脏之地,哪个愿留!”
袁绍气得全身发抖,踢翻酒席,纵身离去。
是夜,他立刻递交辞表,远遁冀州之地。
袁绍踢翻酒席,愤而离去之后,董卓满腔怒火未消。他指着客席一角下令:“太傅袁隗在哪里?把袁隗给我带上前来!”
袁隗是袁绍的叔父,他早已吓得脸色苍白,被家将一路从宴席桌后拖到董卓面前。
“袁隗你看见了吧!你的亲生侄儿当面羞臊于我,简直无礼之至!你现在要代袁绍受罚。砍你人头之前,老夫来问你一事,你可要想好了再答。如今你可站在人世和冥界的岔路口上了。”
“遵……遵命。”
“董某刚刚所说,帝位废立之事,你是持何意见呢?是赞同于我,还是跟你那侄儿一个鼻孔出气?”
“谨听尊命。”
“什么叫谨听尊命?你给我说清楚了!”
“就是微臣以为,董将军所言极是。”
董卓高举宝剑,喊声如雷:“也罢!既然如此,暂留你一条狗命。不知在座诸公是何意见啊?董某此番大事必成,若有反对者,一律军法处置!”
百官见状,慑于其淫威,无人敢言反对。
于是董卓逼迫百官效忠,他一一点名,逐一核实:“侍中周毖!校尉伍琼!议郎何颙!”
董卓见众人听令而起,下达命令:“想那大胆袁绍,竟敢背叛于我!我料想他今夜必定逃往冀州。袁绍掌兵,万不可掉以轻心!你等须即刻带精兵捉拿袁绍,务必将他的首级取来!”
“属下得令!”
伍琼和何颙立刻领命,就要出发。但是侍中周毖回禀董卓:“董将军!请恕属下直言。现在捉拿袁绍,恐非上策。”
“大胆!周毖难道你要违背军令吗?”
“非也。董将军容禀。如今取袁绍人头,对将军而言易如反掌,但却极易引发大乱。袁绍此人平时广布恩德,门下官吏甚多,治下财富甚重。若其故人听说袁绍举旗反对,那么山东各地必定骚动。到时会给将军徒增烦恼。”
“董某怕他不成!若敢反我,征讨就是!”
“可是,袁绍此人其实是个想法颇多,却无决断能力之人。他不能洞察天下大势,只因为一时愤怒就离席而去。他实际上是非常惧怕您的,不足以妨碍您成就霸业。此时,将军不妨以利诱之,暂封他为一郡太守,暂且置之不理就是。”
“此计如何?”董卓环顾左右,征求意见。蔡邕认为很有道理。
“既然如此,那就暂留袁绍一条狗命。”
“如此方为上策!”
董卓听到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同,立刻改令:“立刻派人去传我的命令,封袁绍为渤海郡(今河北省一带)太守。”
九月初一,董卓请皇帝到嘉德殿,并于当日广告文武百官:“今日不登朝者一律斩首!”
随后董卓在殿上拔出剑来,完全不顾御驾在前,他对其心腹之臣命道:“李儒,宣读文告!”
一切都按预定计划而行。李儒答应一声,展开宣文,高声诵读起来:
策文
孝灵皇帝,不穷眉寿之祚,早弃臣民于不顾。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新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性情慢惰,凶德已显,损辱神器,宗庙蒙尘。太后亦教无母仪,统政荒乱。众论是起,大革之道……
李儒不顾众人反应,提高声音继续诵读。
百官闻听,皆脸色大变。新帝蜷缩在龙椅之上颤抖不止。一时之间,嘉德殿上死寂一片。
只听皇帝身边的何太后“呜呜……”的呜咽出声。太后满面热泪,紧紧拉着皇帝龙袍,哭求:“你大汉皇帝!绝不能因别人所言而改变!请皇上不要离开御座啊!”
董卓举剑大喝:“正如李儒所宣,皇帝昏愚无仪,太后疏于教诲,亦无母仪天下之德。从今日起,今帝废为弘农王,与何太后一同打入永安宫,改立陈留王为当今天子!”
董卓冲上前去,把皇帝拉下龙椅,押他北向而立,塞进臣子的行列之中。
大哭失声的何太后,也被董卓命人剥去绣满龙凤的朝服,而仅着普通衣裳,押至后排。如此惨状,众臣不敢造次,只得捂住眼睛。
众臣之中,只有一人大呼:“休得猖狂!逆臣董卓!你竟如此猖狂,一手遮天,竟私自废黜当今圣上!我今日要拼得和你同归于尽!”
只见一人从群臣之中冲出,挥起短剑刺向董卓。
挥剑之人正是尚书丁管,他是一个年轻纯真之人。董卓大为吃惊,一边躲闪,一边尖声呼救。
“哼,休得造次!”
李儒冲上前来相救,他拔刀砍下丁管首级。董卓的士兵们也将丁管的身体扎得满是血窟窿。嘉德大殿尽被这位年轻义士的鲜血浸染。
尽管临时有变,但董卓终究达成所愿,废今帝而改立陈留王为天子。文武百官皆慑于董卓淫威,不得不山呼万岁,以示礼成。
新帝称为献帝。而献帝年幼,凡事皆须听从董卓之意而行。
即位典礼结束之后,董卓自封为相国,封杨彪为司徒、黄琬为太尉、荀爽为司空、韩馥为冀州牧、张资为南阳太守。从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员都被改为董卓自己的心腹之臣。从此,董卓自恃相国位重,横行宫中,着履佩剑,视禁门之内宛如自己的私宅。
同时,改年号为初平元年 。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