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七盏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七章
七盏灯
吴国此番出兵,来得快,去得更快。但是吴国撤兵并非是惧怕魏军,而是出于国策的考虑。
究其原因,在于吴国此番出兵原本便不积极。他们是想趁着蜀魏两国对战之时,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吴蜀之前曾经有过同盟之约,因此蜀国既然有所请求,吴国并无拒绝之理。只不过吴国在与魏军刚刚交手后,便发现对方的实力不容小觑。陆逊意识到他们在巢湖失利,已经是一个教训,因此连忙安排全军撤退,以便保存实力。
相比吴国的态度,蜀国就显得尤为坚定。他们深知,倘若自己只安于一时太平而采取消极的守势,过不了多久魏吴两国便会联手,共同率兵来袭,以图瓜分蜀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寻求活路。蜀国抱着这样的决心,一方面坚持自己是正统的汉室之后,另一方面联合他国,积极采取攻势。唯有这样,才能维持蜀国的统治。
因此,蜀军数次发兵至祁山渭水,坚持与魏国长期对垒。这样的战略无论对于蜀国还是诸葛亮,都是一场宿命之战。倘若蜀国撤退,便无后路可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祁山战线可谓蜀国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越界者,斩!”
正在此时,位于渭水的魏军大营接到了洛阳的命令。魏军依令采取守势,各个阵地都需严格遵守。
蜀军屡次三番上前挑衅,可是魏军就是死守不出。对于这样的局面,诸葛亮也几乎无计可施。但他不会整日在此虚度时间,趁着敌人采取守势的时机,诸葛亮专门解决了军中的粮草问题,并安抚了当地百姓。
诸葛亮制定了屯田兵制,命蜀军下地干活放牧。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蜀军须与百姓一同劳作,帮助百姓。收获之时,百姓可得三分之二,蜀军只取三分之一。
诸葛亮还对蜀军约法三章:
一、超量取粮,苛求百姓者,斩!
二、滥用私权,引起民怨,以及怠耕者,斩!
三、滋生事端,酿成军民不和者,斩!
在诸葛亮约法三章的严格治理之下,蜀军与当地百姓协同合作,相处和谐。
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蜀兵与百姓共同耕作的情景。他们不仅一同劳作,还一同坐在田埂上吃饭,一同休息。蜀兵更是与百姓的子女关系融洽,军民宛如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就在一同劳作的岁月里,蜀兵与当地百姓的感情逐渐培养了起来,庄稼也逐渐成长起来。
“听说祁山一带的日子过得不错哟!”各地逃难的百姓口口相传,称颂诸葛亮的贤德。许多在外躲避战火的百姓也因此纷纷回到祁山。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听闻此状,特地到大帐拜见父亲。
“父亲,孩儿有事相告。”
司马师毕恭毕敬地站在父亲案前施礼。司马懿随手放下正在阅读的书卷,对儿子关切地问道:“儿啊,为父有四五天未见到你了。你可是招了风寒?”
“父亲,此地可是战场?”
“是啊!”
“孩儿既然身在战场,又怎会为小小风寒便告假?我这几日其实是乔装改扮,到敌前刺探,因此未曾前来请安。”
“哦,好啊!你打探到什么消息了?”
“孩儿打探到诸葛亮似乎打算长驻祁山。他命蜀兵与百姓一同耕种,逃难的祁山百姓纷纷回归故里。他们与百姓相处和睦,仿佛渭水对岸已经变成蜀国的国土。父亲,您身为魏国领军大都督,为何不对蜀军开战,却整日在此固守呢?”
司马师年轻气盛,他气势汹汹地站在父亲案前,似乎在表明他对父亲的决定十分不满。
“儿啊,为父怎会不愿立刻与蜀军大战一场,一决雌雄呢?只不过如今皇上有旨,令我固守,我又如何能抗旨不遵?”
司马师听到父亲如此说法,却只是苦笑:“父亲,咱们军中的将士们可不愿如此消极。那些洛阳发来的旨令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哦?军中的将士到底是怎么想的?”
“大家都觉得,您虽身为魏军领军大都督,如今却连番被诸葛亮打败。大家觉得您已经无计可施了。”
“他们说的也不假,为父确实赶不上诸葛亮的计谋多啊!”
“可是不是有个说法嘛,有智者用智,无智者用力。想我魏军坐拥百万人马,足足是蜀军的三倍兵力。孩儿想不通,父亲为何不肯一举出击,而白白浪费精兵强将和有利地形?您为何甘愿承担将士们的非议,却仍不肯积极出兵呢?”
“为父实在是因为毫无胜算可言。我已经绞尽脑汁,却仍找不出诸葛亮的破绽所在。说实话,为父现在能够固守自保,便已颇为吃力了。”
“父亲,您确实辛苦了,孩儿愿意为父亲分忧。”
司马师见到父亲尽显疲态,虽然仍有满腹牢骚,却只能无奈告退。
又过了几日,魏营外忽然一阵骚动,原来是渭水河岸的哨兵回来禀报对岸有情况。魏军将士连忙走出帐外,向对岸张望。
“他们在看什么?”
司马师也闻声走了出来。只见渭水对岸有一群蜀兵,正大吵大嚷,十分放肆。还有一人举着一根旗杆,挑着一顶金灿灿的头盔。蜀兵们互相争抢着旗杆,不停玩弄头盔。蜀兵们一边嬉笑,一边冲着对岸大声嘲讽。
“对岸的看清楚了吗?你们看我们拿的是什么?”
“这可是你们大都督司马懿的头盔哟!他上次被我们打得丢盔弃甲,灰溜溜地抱头鼠窜,真是狼狈啊!”
“你们想要回头盔吗?有本事过来拿呀!”
“窝囊都督手下只有窝囊兵!他们早就怕得喊娘啦!哈哈哈!”
司马师见状,气得将钢牙咬碎。魏军众将也连连跺脚咒骂。他们立刻冲入司马懿的大帐,将对岸蜀兵的言论一五一十地学给大都督,并要求立刻出兵,教训一下蜀兵。
司马懿却不怒反笑,他喃喃地说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大家莫要逞一时的血气之勇,坚守岗位就是。”
司马懿丝毫不为蜀兵的辱骂所动,任凭对方连番羞辱,也决不肯出兵。对岸的蜀兵见骂了半天魏营也没有反应,只得作罢,不再谩骂挑衅。
蜀军一方面连番对魏军挑衅,一方面又命马岱去葫芦谷造起木栅,深挖工事。待完工之后,马岱便回到营地向诸葛亮复命道:
“丞相,末将依您之命已在葫芦谷中深挖沟堑,并已在各处堆起柴草,撒上硫黄烟硝。所有的地雷也已埋好,引线拉至四周山上。末将已亲自到各处点检,绝无破绽,肯定能蒙混过敌人的耳目。”
“你可是全部按照我的图纸布置的?”
“正是!绝无差错!”
“你做得很好!我们只需将司马懿引入谷中,之后送上百雷烈火。你先去葫芦谷埋伏在后面的小路上,当魏延引得司马懿入谷,便要立刻堵住前面谷口,之后引燃火线,将魏军烧死在谷中。这葫芦谷便是司马懿和魏军的葬身之处。”
马岱退出之后,诸葛亮又分头召来魏延、高翔,暗授机宜。二将依令分头而去。两军对峙已久,如今诸葛亮的大帐又重新焕发出生气。
此时,诸葛亮的神情也十分坚毅。他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准备一举将司马懿置于死地,从此完成称霸中原,汉室一统的大业。
如今的诸葛亮已经五十有四,身子也远远不如几年前那般强健。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身体已不能再承受太多的沙场征战,蜀国也不能再承担与魏国无休无止的对峙局面。魏军却依然坚如磐石一般,难以撼动。诸葛亮心中的焦灼之情,已愈发难以按捺。
不久,诸葛亮也亲自领兵向葫芦谷方向移动。临行前,他叮嘱留守祁山的将士:“还望诸位将军,同心同德,共同守住祁山战线。倘若是其他魏将来攻,你们只许诈败;唯有司马懿亲率大军攻来时,你们才要奋力抵抗,并伺机绕到敌人身后,去攻击魏军设在渭水的大本营。”
诸葛亮耳提面命一番后,便亲率大军,转移至葫芦谷附近。他在葫芦谷布下阵后,又召来马岱:“马将军,一旦两军开始交战,你需得在南侧的山峰上,白天竖起七星旗帜,晚上则点起七盏明灯。这是引诱司马懿入谷的暗号,请你切记要做好,不得有误。我素知马将军为人忠勇,才将这个重任交给你。请你不要让我失望才是!”
马岱激动不已,领命而去,布置起来。
与此同时,魏军也注意到了蜀营的异动。夏侯惠、夏侯和二将立刻一同入帐,向司马懿请战:“大都督,请准我们二人出战。此时蜀兵出现异动,正是绝佳的战机,我们此番前去,定能一举攻破蜀营!”
司马懿却依旧不甚关心:“你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把握?”
“大都督,您有所不知,如今蜀军已经耗不下去,他们开始转移了。”
“哈哈哈!那不过是诸葛亮又布下的一计罢了,不能当真。”
“大都督,您为何如此惧怕诸葛亮?”
“抱有敬畏之心,老夫并不以之为耻。”
“大都督不怕因此丧失战胜的绝佳时机吗?”
“你们因何会以为现在是绝佳的时机?”
“大都督,您可知道那蜀军早已在葫芦谷之内构建了坚固的营盘,他们早有将主阵转移到那里的打算。另外,蜀兵一直在祁山当地和百姓一起耕种,打算长驻在此处,自给自足。如今他们已完成这两处的布置,主阵会转移过去是板上钉钉的事!”
“哦!如此说来,确实有些道理。”
“到了那时,诸葛亮已将全部人马转移到葫芦谷之中,占尽地利之优,凭着阵地之坚固,再以祁山阵线作为前沿。蜀军的粮草已再无后顾之忧,可以长期驻守。大都督,您等到那个时候再想打败蜀军,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言之有理!你们二人暂且留下,老夫派其他人去打上一仗!”
司马懿终于被说服,于是召来夏侯霸、夏侯威,授每人五千人马,命他们立刻攻向蜀军的祁山大营。
夏侯霸、夏侯威得令,二话不说便引兵出发。途中,遭遇蜀将高翔的运粮队。魏军立刻发起攻势,将蜀军打得落荒而逃,轻易地缴获大量的木牛流马,还有蜀兵丢弃的马具、战鼓、旌旗等战利品。魏军高唱凯歌,回营报捷。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