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东风半夜度关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朝中措(东风半夜度关山)
范成大
【题解】
这首词是宋代著名词人范成大于淳熙十三年(1186)所作。孔凡礼《范成大年谱》记此词“《石湖词》中,自注年岁最晚之作,乃《朝中措》第一首”。
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①。 青丝菜甲②,银泥饼饵③,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④,更将长命题幡。
(录自《全宋词》第3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注释】
①柳眼:指鲜嫩的柳芽,古人因柳芽细长,故以惺忪微张的睡眼作比。唐元稹《生春》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②青丝:指初生的韭菜。菜甲:即初生的菜叶芽。 ③银泥:即豆腐,此处指面粉的颜色白如豆腐。南朝梁吴均《饼说》:“细如华山之玉屑,白如梁甫之银泥。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饼饵:指用米、面制成的食物。《急就篇》颜师古注:“溲面(面粉)而蒸熟之则为饼……溲米(米粉)而蒸熟之则为饵。” ④宜春:即宜春帖。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之字。”
【评析】
词人创作这首词的时候已过花甲之年,退归石湖,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是日立春,大雪纷飞,却未影响词人迎春的好心情。词的上片以“东风”“和雪”“柳眼”勾勒春景,尽管冰天雪地、寒气未退,敏锐的词人还是捕捉到了春天悄然而至的身影。丑时立春,因此春风是在“半夜”吹来的。由于尚在腊月,庭院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春雪飞花。立春本是春气上升的日子,却见“梅梢未暖”,故感奇怪。既然“梅梢未暖”,那么“柳眼犹寒”也在意料之中。尽管寒冷,春天毕竟来了,不在枝头,而在人们庆祝立春的热情里。下片“青丝菜甲”“饼饵”“宜春缕胜”“长命题幡”,均是立春节俗。“青丝”句是对立春节日宴席的白描,句中青色、银色鲜明生动,“随分”则表明食客随性而动、不必拘于小节。如此宴席,既遵循食礼,又通达人情,所以,这句白描简练而不简单。尾句“已把”与“更将”构成层递关系,表达了词人对春天期盼的同时,更突出了年迈老人对长寿、安康的渴望。
【相关链接】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这些食物随分杯盘,成为宋代立春节日餐桌上的主角。
唐代《四时宝镜》有:“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唐宋时,“饼”是面粉制成食物的统称,比如烤制的面食称烧饼;今天的汤面当时叫汤饼;今天的馒头当时叫炊饼;今天的包子当时叫笼饼,也有叫“曼(馒)头”的。此处的春饼,大致相当于今天荷叶饼、片儿饽饽此类的面食。面性温主热、萝卜性甘平辛、韭菜升阳补气,立春时节食用这三种食物,顺应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到了明代,文献里多了关于春饼的直接记录。刘节《南安府志·礼乐志》有“是日,以面为薄饼,裹生菜、猪肉啖之,曰‘春饼’”。春饼的形态、食用方法一目了然。吕毖《明宫史》还记载了明朝人以春饼宴请宾客时的场景:“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以绵塞耳,取其聪也。”
除春饼外,宋朝京师的富贵人家还会食用一种蚕茧形状的食品,以面为皮,包裹着馅料,皮较厚,有肉馅、素馅的不同,这种食物被叫作“探春茧”,后世春卷即由此发展而来。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