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上巳禊饮

  卢思道

  【题解】

  卢思道(约531—582,或535—586),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曾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因任武阳太守,又称“卢武阳”。

  上巳节官民皆至水边洗濯以祓除不祥的活动称为“禊”,故此日之宴聚称为“禊饮”。这首诗大致作于开皇元年(581)三月,诗人在武阳任上,上巳节与友人水边宴饮,赋诗表达归隐之意。

  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

  聊持一樽酒,共寻千里春。

  余光下幽桂①,夕吹舞青苹②。

  何时出关后,重有入林人③。

  (录自《初学记》卷4,中华书局1962年版)

  【注释】

  ①幽桂:指生长在深山中的桂树。唐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 ②苹:即浮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者。” ③入林:归隐林下。

  【评析】

  诗的开篇以山林河曲的清丽、明静与城中市井的喧嚣凡尘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的情感好恶立见。“一樽酒”承题中“禊饮”,“聊”字写出了纵情山水间的随性与洒脱。春光千里与首句“好风日”相照应,春为时节,冠以“千里”修饰,营造出满目的花红柳绿,给人以生机勃发、深邃广阔之感。“余光”为落日之光,“夕”为日落之时,指明时间已是傍晚。继与友人“共寻千里春”之后,诗人描写了春日晚景,许是寻春的结果。落日余晖洒满山间桂树丛,晚风吹来,浮萍随波舞动,一静一动,恬然清新。诗人着力写徜徉山水间的愉悦,为了引出诗尾的核心句。“出关”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柱史出秦关”之典,借老子出函谷关隐遁修道表达归隐之心。此诗用语婉丽,气骨矫劲,工致中见古意,缘情而任真。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此诗“出关后即不应有入林之适,反写出关风尘之苦,言外见意,故佳”。

  【相关链接】

  禊饮始于何时?

  文人雅士宴饮吟诗之风,周代便已出现。上巳节本就是一个聚会的节日,与友人水边雅集,消灾祈福不忘饮酒作诗,最是酣畅淋漓。古诗文中记载了大量文人禊饮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兰亭禊饮。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官员士子,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成诗三十七篇,汇编成集,是为《兰亭集》。众宾客推请王羲之作序,酒意中,王羲之挥毫泼墨、乘兴而书,在蚕茧纸上写下文、书绝佳的《兰亭集序》,成就了其“书圣”地位,也留下了兰亭雅集的故事,为历代文士所效仿。人们向往魏晋文人的那分旷达清逸、自由洒脱,当种种原因拴住向往自由的心时,人们便在诗作中反复吟咏这段令人艳羡的风流佳话。

  禊饮常以曲水流觞的形式进行。曲水即弯曲的水流,流觞即流动的酒杯。将盛满酒的酒杯置于水流的上游,酒杯顺流而下,在水曲之处打转或是停下,一旦如此,酒杯停留处最近之人,需遵循游戏规则即兴赋诗并饮尽杯中酒。洛阳御苑中叠石建造的“流杯石沟”,便是曹魏曲水流觞的见证。晋时,上巳节曲水流觞广为流行,东晋废帝海西公曾于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晋书·礼志》)。至南北朝,上巳流觞不仅仅是官家、文士的雅事,每逢“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春日禊饮该是多么美好的事件,“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树草自乐。禊饮之日在兹,风舞之情咸荡”(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