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腊八日

  张问陶

  【题解】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遂宁(今属四川)人,清代著名诗人,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少陵复出”“青莲再世”。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职。嘉庆十七年(1812),辞官寓居苏州并卒于此。

  乾隆五十二年,诗人赴成都娶盐茶道林儁之女为妻。乾隆五十三年三月,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次年初乃返回四川。这首诗便作于诗人科考后自京师返家的旅途中。是年(1788)腊八,诗人记起前一年从成都回到家乡遂宁刚好也是腊八日,赋诗寄托思乡怀人之情。

  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

  兄酬弟劝情如昨①,物换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瓯怜佛粥②,乡心万里入梅花。

  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③。

  (录自《船山诗草》[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释】

  ①酬:劝酒。清纳兰性德《点绛唇·小院新凉》:“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②瓯:小盆。 ③社: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清朝初年采用里社制,即基于“因田定赋,订丁授职”的原理、目的,编组丁户,乾隆三十七年(1772)后,逐渐废弛。此处与“村”对举,代指故乡。

  【评析】

  这首诗作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返家途中的诗人,腊八节怀念家人和故乡,情感细腻、丰沛。首联“去岁”与“今年”相对,“还”与“远”相对,说明前后两年的不同状态。“去岁”句与小序呼应,“去岁”即“丁未”,“还家”即“自成都到家”。“今年”句,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交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及原因。颔联承接“远思”,写诗人回忆起与兄弟一起腊八饮酒的场面和感受,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如昨”,说明情感投入多而印象深刻,同时也引出诗人对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的感叹。近两年的时间里,诗人的确经历了很多,娶妻,赶考,奔波于成都、遂宁与京师之间,诗人用“物换星移”,既是在说时间也是在说人生。颈联从回忆写回现实。旅途中的诗人,分得一盆佛粥,这盆佛粥也是诗中唯一与“今年腊日”有关的节物。“乡心万里入梅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梅花”或许是诗人眼前的景物,诗人把所有的思念都交托给凌寒傲雪、冰清玉洁的梅花;或许只是一个虚幻的意象。梅花寄情相思、思乡怀远的意象,早在南北朝的诗歌中已存在,特别是折梅赠远,如《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诗人此处以梅花意象思乡寄情,意蕴深刻。尾联以虚写实,“归梦”承前文的“乡心”,诗人以虚幻的梦表达真挚的心。所谓日思夜梦,漫漫长夜,诗人做了一个归乡的梦,梦境极为清晰,梦中是故乡觥筹交错、灯火通明、笑语喧哗的热闹场景。

  【相关链接】

  清代关于腊八节的大事件,就是雍和宫举行的腊八盛典。雍和宫本为雍亲王府邸,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其母笃信佛教,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皇帝行宫为喇嘛庙,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乾隆命造办处铸造了一口八吨重的大铜锅,安放在雍和宫的东阿斯门内,东阿斯门也因此得名“铜锅院”。每到农历腊月初一,总管内务府将熬制腊八粥所用的食材、器具和干柴在府库备齐,初二日一早,由众杂役驱赶马车将备品从紫禁城的东华门运到雍和宫,备品数额庞大,到初五日方可运完。腊月初六,皇帝钦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部分内务府三品以上的司员以及一众厨师、杂役到雍和宫,监督太监、僧人称粮、搬柴,依照用料的先后顺序码好备品。初七早晨,众僧在法轮殿办道场诵经,吉时一到,蒙古王公下令生火,由经验丰富的僧人掌灶,并依次将食材放入铜锅内,整个过程还有宫廷所派的专人检视。初八凌晨两点,有专人将熬好的粥盛在碗里,用托盘送到雍和宫供奉先皇和各佛的供案上,按照等级,佛前供一、三、五碗不等。天明后,蒙古王公回宫复命。第一锅粥供给先祖和众佛后,第二锅粥则由喇嘛献给太后及帝后家眷,因此才有“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清夏仁虎《腊八》)。第三锅送予王公与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百官,第五锅分给本寺僧众。前三锅有奶油和各色干果,四、五锅的食材则简单了很多。三至五锅剩余的被混在一起,施舍给京城的平民百姓。而今雍和宫的僧人,仍旧保留着腊八诵经舍粥的节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详细记述了京城人家腊八粥的配料与做法:“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可见,清朝时腊八粥的食材更为丰富,品相也更为精美。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