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雨感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冬至夜雨感怀
高启
【题解】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的作品。这是一首说理诗,诗人冬至人在异地,雨夜感怀。
节序关何事?徒令百感生。
升沉当世事,存殁故人情。
寒壮微阳气,风疏缓漏声①。
他年说今夜,听雨宿南城。
(录自《高青丘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
①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评析】
首联开篇抛出问题,节令有什么意义吗?诗人自问自答,只是使人徒增种种感慨罢了。一问一答中,全诗的观点已确立,并为整首诗定下沉郁的情感基调。颔联论说人生哲理,盛衰得失都是世上常有之事,生死存亡也是人之常情。诗人将一切事务,皆视为凡俗社会的普遍存在,包括得失、生死,消解了节日与节气避秽祈福的神秘色彩,也就消解了二者的社会意义,支撑了首联提出的观点,也反映出诗人消极避世的精神状态。颈联扣“冬至”,“寒壮微阳气”写冬至日的气候特征。古人认为自冬至起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逐渐增强。但冬至也是数九的开始,从寒冷到乍暖,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风疏”句写冬至是日诗人的感受,风缓缓地送来了滴漏声,“缓”意为时间走得慢,表明节日里的诗人孤单寂寥。尾联交代了诗人当下的状况:冬至夜、异乡、听雨。这首诗由说理起,融情于理,最后交代创作的背景信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相关链接】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冬至祭天的场所。天坛内有圜丘、祈年殿。圜丘在南,建于嘉靖九年(1530),俗称祭天台。内坛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祭天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斋戒,节日当天在圜丘举行祀天大典。
明清时期,民众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已远不及前朝,并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有些地区传承拜贺之俗,有些地区节俗渐趋衰微,只有士大夫之间行拜贺之礼。江浙一带,是冬至礼俗保留较完整的地区。明朝杭州的拜贺之礼,基本延续了唐宋的习俗,以春粢糕祭祀先祖、向尊长献鞋袜等。清朝苏州,冬至前亲朋好友间提筐担盒,互送食品。冬至前夜,以宴饮的方式迎接节日,谓之“节酒”。待到冬至日,士大夫们先在家中拜贺尊长,然后彼此走动,相互拜谒。普通老百姓则着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