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前言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时间没有温度,它默默地流淌,不为风月,不为悲喜;时节却有冷暖,自然万物随着时序推移生、长、熟、落,变幻生命的色彩。当时间链条上那些与四时交替、生命轮回相关的日子印入人们心里,被拣选,被认定,没有温度的时间点便被赋予了意义与使命,升格为人类时间轴上的节点,成为具有特殊名称、特定活动与特别情感体验的“节日”。
同天地万物一样,节日也有成长的过程。最初,节日源于生活在漫长农耕岁月里的先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崇拜、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当人的意识逐渐增强,一些历史人物渐渐融入节日,被赋予了祭奠对象的主角光环,节日也从原始崇拜的神秘,走向人文精神的真实。特别是唐代以后,节日的古老禁忌尚在,但大多完成了世俗化、娱乐化的转向。傅道彬先生说:“‘礼俗’是文化在一个民族身上表现出来的整体化境,最能体现出‘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意蕴,它是浸润于一个民族肌骨的文化精神。”元日爆竹阵阵、元夕烟花漫天、人日剪彩人胜、立春执鞭打牛、花朝节扑蝶、上巳节祓禊、寒食节放飞纸鸢、清明节游春踏青、端午龙舟竞技、七夕庭中乞巧、中秋阖家赏月、重阳登高饮酒、冬至拜谒、腊八赠粥、除夕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守岁熬年,宴饮、欢笑、祝福,节日披上了鲜艳亮丽的外衣,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在世代中国人的操持之下,展示着和谐、圆融的审美趣味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长吟低唱的辞章。
节日里的诗词最是令人激动萦怀。“诗是人类的母语”,人类的语言根植于生活的诗性之上。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节日氛围中,山光水色更易逗起文思。三月上巳日,草木复苏,春风和煦,“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那是一个可以大胆说爱的时代,女子对心上人说:“且往观乎?”(《诗经·郑风·溱洧》)晋安帝义熙五年重阳日,凄凄风露,草木凋零,陶渊明怀念故去的亲人,慨叹“从古皆有没”,唯有“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首》)。隋人薛道衡奉命出使江南,心心念念地数着离家的日子,人日赴宴,所有的乡愁汇成一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唐肃宗上元元年人日,高适想念老友杜甫,以诗代信寄去思念与关心,“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宋哲宗绍圣二年,适逢端午,苏轼被侍妾盛装忙节的情形所感动,祈愿“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宋宁宗庆元三年元日,“柏绿椒红事事新”,年逾五十的姜夔不禁慨叹“诗鬓无端又一春”,时间都去哪了(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端午节,宋朝爱国将领文天祥欲以屈原为榜样献身殉国,狱中慷慨高歌:“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端午即事》)金元诗人元好问屡试不第,厌倦科举,腊八节这日“掀髯一笑起”,开启“看云偶独立,踏雪时闲行”的隐居生活(元好问《腊日次幽居韵》)。明代名臣于谦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却无法改变衰落的国运,失意、怅惘,“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于谦《立春日感怀》)。中秋月圆,纳兰性德追忆亡妻,“尽成悲咽”,却说“总茫茫、不关离别”。霍普特曼说:“诗歌从语词中激荡起远古世界的回声。”一首首节日诗词,一幅幅人生画卷,情意幽深,蕴含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仇。
“睹物识时移”,节日的气质与精神凝结在节俗礼仪上,但诗人笔下的节物别有意味。元日的屠苏、人日的彩胜、元夕的花灯、立春的土牛、花朝的赏红、上巳的香草、寒食的柳枝、清明的秋千、端午的龙舟、七夕的针线、中元的盂兰盆、中秋的桂花、重阳的菊、冬至的鞋袜、腊八的粥、除夕的年饭,诗词中,它们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乘着交替起伏的平仄与韵律,由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演变成艺术象征的符号,交由后人细细玩索。
历代文人墨客每每于节庆之时总是分外多情,留下太多吟咏节日的诗词。本书遵循以下标准选录:一、能够体现鲜明节日特色的名家名篇;二、作于节日期间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所选诗词皆录自权威版本,基本体例为题解、诗词原文、注释、评析四部分,并根据具体情况附有相关链接。相关链接通常为节日习俗的扩展阅读,介绍节日习俗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
本书诗词选录工作得力于任梦一女士的倾力襄助,书稿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刘冬颖教授、陈虎先生的悉心指导,最是感激不尽。
岁时节日自远古而来,带着朴拙的原始气息和早期人类简单率真的性情。“佳节唯宜饮”,每个节日都是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聊持一樽酒”,请您与我共赴这场节日里的诗歌盛宴吧。
陈树千
2018年3月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