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微表情心理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六 下巴的门道
——这些猫腻儿真让人意想不到
下颌俗称下巴,是人发声与咀嚼的主要器官之一。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下巴主要由下颌骨到颧骨一系列带有些许棱角的骨骼组成。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人的性格能根据下巴的形状推断出来。如尖细的下巴表示神经质,多肉的下巴显示着养尊处优,等等。实际上,一个人的内心状态都可以通过下巴的动作以及与四肢的配合动作上反映出来。所以,在社交活动中必须留意下巴的动作。
用手托下巴:我真是受够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常看到,有的人在听别人讲话、听课或听演讲时,做出手握拳或食指竖立支撑着下巴的动作。有人认为这说明对方听得入迷、投入,实际上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厌烦情绪的表达。一个人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这样的姿势,是因为其虽然对眼前人或者所谈论的话题失去兴趣、心生厌烦,但碍于情面不便于直接拒绝,故而如此。
如公司领导或培训师在培训员工时,发现很多员工都是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敲击着桌面,或者用脚不停轻叩地板。董事长在做报告时,虽然报告冗长无趣,但很多中层管理人员是一副饶有兴味的样子,仔细一看,便可知道原来他们是用这个姿势伪装出的虚假表情。其实,这种表情是厌烦、急躁的表现,对方有没有认真地听讲,有经验的培训师一眼即可看出。
换一个角度,当你有一天在台上演讲,假若看到很大一部分人在台下做出托着下巴、敲着桌面的动作,那么你就该及时采取应变策略,重新将那些听众的注意力给吸引回来。
假如对方脑袋耷拉着,下巴被手支撑着,这说明厌倦情绪已经在他们心中产生,用手作为支撑就是为了不让脑袋继续低下去,以免太失态。把握着的手放在下巴或者脸颊处,也是心生厌烦的一种表现。随着行为主体厌烦情绪的累积,这个表情会发生变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厌倦程度与手臂支撑下巴的程度相关。随着厌倦感的袭来,原本轻挨着脸部的手腕渐渐成为头部的有力支撑。假如行为主体只用一个大拇指撑着,说明厌烦情绪较轻;假如行为主体握拳支撑下巴,说明程度较重。当主体用手掌将脑袋完全托住时,说明其内心已极度厌倦。假若主体用两只手一起撑着头,有时甚至会鼾声大作时,毋庸置疑,这是史上最为厌倦的情绪表达。
当说话人的话题开始在对方内心失去兴趣,然而对方出于礼貌又伪装出感兴趣的样子时,这个手势就会悄然发生变化。那么,当对方做出这种表情被我们看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演讲时发现听者手托下巴,不妨让听众与你互动
这种手托下巴的动作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影响,而且时间持续得越长,对情绪的影响就越大,人们心中的厌倦情绪会更强烈。因此在演讲时,演讲者看到听众出现手托下巴的姿势,必须要马上有所行动,比如改变方式,把听众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回到正在进行的话题中,或者中止自己的发言。
我们推荐一个简单的方法:随便递给对方一样东西,巧妙地让其改变自己的姿势,对方的态度会因此而发生转变。
在众人面前发言,你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不妨对听众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大部分听众在听的时候,会把一只手置于脸颊旁边。这意味着厌烦的情绪此时有可能已在他们内心产生。这时你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听众参与到你的演讲中以形成互动。如请求听众对你的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此时他们往往会将消极的情绪停止,转而用手抚摸下巴。这一动作反映出他们正在考虑如何做。
谈话时发现对方手托下巴,要及时重申自己的观点
当行为主体的厌倦情绪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时,离开是其非常可能的选择。假如双方正在谈话时对方用手抚摸下巴,那么很有可能是对方在否定你的谈话,或者是想让谈话提前结束,此时冷静地观察就是你最应采取的策略,以努力捕捉对方肢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如听众在抚摸下巴后,双腿和双臂交叉,或是后背紧紧地靠椅背贴着,那么说明对方很可能要提出反对的意见。那么,你借助准确的预判,就可以抓住机会抢先发声,将自己观点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进行重申。如果等到对方已经提出反对意见你再进行申辩的话,那么双方会更难达成一致。
假如听众在做出抚摸下巴的动作之后前倾身体、舒展双臂,或者拿起了你提供的材料,那么说明他极有可能会给出肯定的意见。你完全可以将对方的这些动作视为其对你观点的认可,不妨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
【读脸术】大量的用手接触脸颊和下巴的身体语言,可以揭秘他人的心理状态。很多人常将这些姿势误认为是对方听得入迷的反应,其实不然。根据大拇指支撑头部的状态,就可以判断倾听者内心的态度。假如人们只是将手轻轻地靠在脸颊上,而并不是用来支撑头部,那么这就是真正感兴趣的表现。若人们这时竖起食指来挨着脸颊,同时将大拇指抵在下巴底下,那么这就是听者的内心产生了和说话人不同甚至相左意见的表示。有时候,随着听者不断“发酵”内心的异议,其可能还会用食指对眼睛进行摩擦。 微表情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