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微表情心理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眼睛发亮:哈哈,这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瞳孔是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眼神、眼球一样,不同的变化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人的瞳孔会随着情绪的好坏而不断发生变化,假使对方对某人或者某事感兴趣,瞳孔就会变大,眼睛随之发亮;反之,如果对方生气、厌恶、心情消极,瞳孔就会收缩得非常小;而假若对所看到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或不感兴趣,对方的瞳孔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从外观来看,眼睛发亮处正是主体之兴趣所在。在与人交流时,可根据对方瞳孔的变化来了解他们的内心。
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拍摄影片时,就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尽量将自己的动作姿势降到最低程度,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肢体动作,而完全通过眼睛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了瞳孔和情绪间的关系。如在表演正面人物时,那双愤怒、仇视的眼睛,即是对敌人威逼利诱的一种无声鄙视;相反,表演奸佞小人时,瞳孔放大放亮,又能向观众展现出坏人受到诱惑时的亢奋和贪婪。
影视导演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塑造的角色的真实性。在跟人交流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瞳孔的变化来辨识对方的内心想法。
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过:“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最基本的沟通技巧。”我们在跟他人交流时,对方的心理变化会通过眼睛呈现出来。假若你会一些观察技巧,通过对方瞳孔的变化就能读懂其内心,洞悉其心思。
商人可依据顾客瞳孔的大小进行索价,赌徒可依据庄家瞳孔的变化进行投注。瞳孔为什么和情绪有着这样大的关系?从生理学上分析,眼睛作为人的视觉器官,是生命机能异常灵敏的显示器,是大脑的延伸。眼睛能传神,是因为瞳孔的作用——是通过瞳孔的扩大与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度以及目光凝视的时间长短来体现的。
研究发现,瞳孔对人的思想情绪的刺激异常灵敏,这种灵敏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惹人厌恶的刺激会使人的瞳孔收缩;而令人高兴的刺激则会使瞳孔放大;恐慌或者兴奋激动时,瞳孔会扩大到平常的四倍。因此,瞳孔的变化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
看到对方眼睛里有亮光时,要趁热打铁寻求进一步沟通
在和人交流中,当看到对方眼睛盯着某一处看,而且眼睛里闪着光亮时,说明对方对此有兴趣,内心正处在兴奋激动状态。受到兴奋情绪的刺激,此时的瞳孔正处于扩展状态。当然这需要你仔细观察才会发现。
柳晴是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一次,她碰到了一位很“麻烦”的客户,在谈价格时,二人上演了一场“持久战”。这位客户一再要求降低价格,且言语中还很不客气,言外之意是“假使你不降低价格,我就有可能中止合作,另寻别的广告公司”。柳晴想:现在的广告业竞争这样激烈,决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客户。于是她决定再和这位客户认真地谈一次。
在此次交谈中,柳晴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对一些关键处做了很详细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这位客户在看方案时眼睛瞬间闪亮起来,目光一直跟随着她讲解的手势移动……柳晴断定,客户对这一设计方案还是很满意的。
柳晴心中有了底气,她明白客户一直往下压价的原因,只是想借此来尽可能多地争取交易的筹码,而并不是否定产品与服务质量。因此,她没有向客户做任何妥协,而是坚决不降价。
看到对方眼神很沉静时,要善于激发对方心中的热情
沉静的眼神说明对方情绪不高、缺乏热情,但并不是说完全不感兴趣,而是囿于心中的某些困惑而不能对你完全信任。因此,对方此时的瞳孔处于收缩状态,比平常要小。这说明对方是一个较淡定的人,其对你或谈论的话题不认可,且对存在的问题已看得相当清楚,但偏偏不径直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你继续往下追问,对方也肯定不会轻易说出。这类人在交流中通常给人以神秘感,此时,就需要你激发对方的交流热情。其实,这种类型的人性格很随和,从其沉静的眼神中即可看出,对方总是面带微笑,尽管不认可,但也很乐意听你谈话。此时,假使你多说几句恭维赞美的话,尽量讨对方欢喜,对方心理上就会得到巨大的满足。然后你再转入正题,相信其会很容易接受。
【读脸术】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交活动中,人的瞳孔有很多变化,散和聚、动和静都有,瞳孔传递的信息占到全部信息量的一半以上,不同的形态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活动。但是很遗憾,瞳孔的变化极其细微,大多数人并不能准确地把握。谈话中蕴藏着的微妙心理变化就在不经意间消失了,这也是许多人无法达成交流目的的主因。眼神透露出来的信息如同电波一样源源不断,只要仔细观察、善于辨识,就能体悟到对方的心理。 微表情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