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乐在不工作

  有位名为Ernie J.Zelinski的加拿大人,写了一本叫作《不工作的乐趣》(The Joy of Not Working)的书,一时洛阳纸贵,几年来此书在北美洲一直被列入最佳畅销书行列。

  近年来美洲的畅销书(Best Sellers),多是属于教人如何成功、如何取胜、如何挽救婚姻、如何“How To”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叫人积极进取,打倒敌人而冲破难关的训示。

  《不工作的乐趣》其实也是“How To”的形式,不同的是,它教人如何不要从工作上或赚钱上取胜;真正的胜利者,是要知道如何争取“悠闲”(leisure)。

  悠闲是怎么一回事?真是见仁见智。据字典解释,悠闲是工作以外,非生活中必需做活的时间。但什么是必需做的活?吃饭是否必需做活的项目之一?有人视一顿饭吃两个钟头是一种悠闲,也有人认为花半小时吃饭是浪费时间。

  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悠闲为何物,最怕无事可做,大部分美洲人,由十六岁至六十五岁,都是打定主意朝九晚五在办公室度过,尤其专业人员,虽说是朝九晚五,还是会把做不完的工作,或工作上所带来的头痛,带回家中。

  哲学家罗素,在他一九三二年一篇叫作《懒惰颂》(In Praise of Idleness)的文章中就说过工作是奴隶的观念,现代世界是不需要奴隶的。

  罗素一定没有料到,在九十年代,自甘为工作奴隶的人,却愈来愈多。尤其自视为知识分子的专业人士,所谓雅皮士(Yuppies)一辈,把工作的奴役推崇到极点,却造成这一类人士最多生理及心理上的毛病: 高血压、高度精神紧张、心脏病、胃溃疡、酗酒、依赖药物等等不在话下,他们更是心理治疗的常客。

  是什么造就这时代的工作狂人?为什么竟会有人爱工作多于一切?而且不单他们自己选择这种生活,连家人,尤其子女,都一同卷入这拼命搏杀不见天日的漩涡?

  在古希腊,工作是奴隶阶级的事,因为希腊人视工作为卑俗,缺乏建设性。悠闲才是人生的目的,思想上的学习与创作,都是在悠闲的空间产生。必要工作的话,也只是为了换取自我的空间。

  可是在现代文明世界里,工作反而成了主子,悠闲不再是工作的目的,而是马不停蹄的工作节拍中,偶然发生的短暂休止符号。

  种种问题,皆因西方接受了“基督教工作伦理”(The Protestant Work Ethic)的洗礼。这里所指的并非基督教教会,而是指西方一般人民的文化背景,正像中国人受孔孟影响一样。

  只是,这种工作伦理,在东方也绝不“落后”。据日本一家保险公司的抽样调查,一半以上的上班族,都担心自己会因工作过劳而早死。问及有关他们如何处理空闲时间,其中百分之八十五都回答说: 想多睡觉。

  该报告又指出,日本男性的死亡率,有百分之十是因为工作过度,很多死者家属现正控告死者的服务机构,要求赔偿。

  香港好像没有类似研究,但一定不乏工作狂。

  长久的精神压力,真的可以加速脑细胞早衰,导致失忆及学习能力衰退。

  法国有一项研究监狱囚犯精神及生理健康的报告,发现法国的囚犯与正常人相比,心脏病与癌症的发病率都较为轻微。他们坐牢的日子愈久,死亡的比例就愈低。

  这项研究的结论:监狱生活比正常生活更少精神上的压力,较多悠闲。

  如此推理,如果想避免工作上的压力,活得长久,方法之一,就是抢劫银行,然后成为阶下囚。

  文学家Oscar Wilde说:“这世上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认为,人的本性是贪而不足的,愈得到,愈想得到更多。

  工作上的成功,不管是为名,还是为利,其实都是一种幻觉。要用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和精力去换取来的东西,究竟是何物?

  Minuchin在做家庭治疗时,常对那些工作狂的妻子说:“你只是你丈夫的情人,他一早就已经娶了工作为妻。”

  人往往需要面临恶疾,或其他生死关头的情况,才懂得解下工作的枷锁,找回自己与家人的时间和空间。幸好北美洲经济不景气,才解救了一大批“耕牛”。

  加拿大政府宣布经济预算案,准备取消四万五千个政府部门的职位,美国也是频频裁员,这些消息以前可以令全国人愁云满布,但出乎意料地,很多人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既然工作朝不保夕,反而放下心头大石,重新调整自己对人际关系及工作的价值观念。

  时代是不断转变的,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态度也随着转变,工作狂将会成为过去之物;工作时间,也会由每周五日慢慢低至四日或三日。工作时间愈减少,作乐时间愈增加。

  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及你死我活的兽斗,也会取得一定的和谐。

  这是一个好转变,尤其显著的,是小孩子的新卡通偶像,竟是一个不求出人头地的长面孔小子,叫作Bart Simpson 。

  Bart的名句是: under achiever, and enjoying it。

  大意可翻译为: 成绩平平,但是自得其乐。

  孩子们穿着这写上偶像名句的T恤,无形中也在传递着一个新信息: 不做男才子女强人,只求做个身心平和享受人生的悠闲人! 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